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演化解释俨然已成为条约解释的一个新趋势,但在实践运用中,该方法却存在武断、机械和片面等问题。未遵循条约解释的基本原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演化解释方法和当时意义解释方法的关系密切,应在综合考虑各个解释要素的基础上,对这两种方法权衡后再作选择。运用演化解释方法,应在条约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不得违背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演化解释方法的运用可沿循一定的路径进行。

  • 标签: 条约解释 演化解释 当时意义解释
  • 简介:《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3款(c)项为通过条约解释缓解国际法断片化问题提供了依据。但对该条款的适用仍存在许多疑问,其中之一是“当事国”的解释问题。对“当事国”含义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在条约解释时所考虑的相关国际法规则的范围。本文认为,对“当事国”的解释应在遵循条约解释规则和国际法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维护国际法体系性的政策目标。一种可行的解释范式是,将“当事国”解释条约当事国,但对“适用于当事国”进行宽松解释,即只要条约当事国通过明示或暗示同意适用相关规则,即可在务约解释中对这些规则加以考虑。

  • 标签: 国际法断片化 条约当事国 争端当事国
  • 简介:随着中国与西方列强条约关系的建立和深化,清政府的外交模式逐渐发生转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仍以羁縻理念和思路应对新的中外关系,但无法如同古昔一样运用这一传统的驭外之道。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对外观念亦随之转化,传统与近代混合交织在一起。经过甲午、庚子,它进一步舍弃了羁縻之道,确立了条约外交意识。中国外交出现了新的趋向,传统的驭夷走向了近代的外交。

  • 标签: 清政府 羁縻之道 条约外交
  • 简介:从近几年中考看.对本知识点时有涉及.考查内容主要是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和主要相关人物。从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问答题也有出现。本考点侧重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的考查.可以纵向考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也可以与两次鸦片战争联合出题.考查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历程。

  • 标签: 南京 鸦片战争 考查内容 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 简介:本块内容新课标的要求是:“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这一内容是历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恰逢201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因此,在备战2012年中考时,我们要重视这一部分内容。

  • 标签: 中学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辛丑条约》
  • 简介:<正>晚近以来,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正在成为刑法解释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陈兴良教授与张明楷教授分别发表的《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与《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更是使两种解释论之间的对峙进一步加剧。然而,本文却试图说明,这一对峙是虚构的,这两种解释论,无论是从解释结论看,还是从定罪思路看,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差别。人们在一些具体案件上的争议来源于他们在信念体系与价值观念上的实质性分歧,而与解释立场并无关系。从而,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不过是一种学术姿态上的分歧,或者说,是一种口号之争。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种口号

  • 标签: 刑法解释学 解释论 陈兴良教授 违法性 张明楷教授 刑法条文
  • 简介:阿汪在家捣腾化肥,突然发现一张纸头,是从化肥袋里掉出来的,上面印着“特等奖”三个字。

  • 标签: 特等奖 化肥
  • 简介:(原序)本篇系北京法大毕业生涂君身洁所译日本法学博士之名著,于解释法律之方法,阐发精详,本社认为极有参考之价值,特商涂君由本刊按期发表,志此以示感谢。编者译。一,主张社会法学之AntonMenger.谓今日之法律学,为学问中发达最迟者。

  • 标签: 解释法律 解释论 法学博士 社会法学 毕业生 法律学
  • 简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实现企业的管理体制目标,促使各部门协调有序、有效地搞好各项工作,严格地执行管理方针,保证国有资产、资金的安全,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各种管理制度的总称。

  • 标签: 名词解释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 管理体制 有效使用 部门协调
  • 简介:刑法解释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然而,这两种解释论,无论是从解释结论,还是从定罪思路看,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差别。人们在具体案件上的争议来源于一些实质性的分歧,而与不同的解释立场并无关系。从而,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不过是一种学术姿态上的分歧,或者说,是一种口号之争。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种口号之争依赖于诸多误解而存在,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智力资源,还可能对刑事司法实践产生不利影响。澄清这些误解与批判这一虚构的对峙,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必要性。

  • 标签: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刑法解释
  • 简介: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与形式的刑法解释论是大陆法系不同的构成要件理论(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之争的产物。由于我国两大解释论之争在逻辑起点和具体内涵上都存在模糊不清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下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首先,传统的平面式犯罪论体系框架下的两大解释论之争是在"虚幻的对立"中展开的,其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并不存在。其次,两大解释论之争是在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语境下展开的,且与阶层式犯罪内部三阶层、二阶层的分歧有关。但是,当下我国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争论焦点与其说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解释之争,不如说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符合性"的理解之争。

  • 标签: 刑法解释论 实质刑法解释论 形式刑法解释论 构成要件
  • 简介:在诠释学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是一个诠释性的概念,是指正义理念、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的相互对应。刑法解释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两者不可缺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实际上是刑事法治和司法实践的要求,而刑法解释的可能性,则是司法运作和实现法治的基础。

  • 标签: 诠释学 刑法解释 客观性 主观性 必要性
  • 简介:《能源宪章条约》中规定了其暂时适用的制度,而条约的暂时适用问题却是国际条约法上较少探讨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能源宪章条约》的实践过程中,该制度的使用已经多次发生纠纷,而好几个投资仲裁案例均与此问题相关。仲裁庭对于条约暂时适用制度的解释与裁决,无疑将会对国际条约法中这一问题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能源宪章条约 投资仲裁 条约 暂时适用
  • 简介: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9页写道:“(1860年)10月,奕诉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赔款割地,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笔者认为此处表述欠妥,因为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汉口和南京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错觉。1856年,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 标签: 《北京条约》 通商口岸 汉口 南京 开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简介:地震反射法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煤和其他矿业勘探以及地球深部地壳地层研究中。陆上和海上油气的成功勘探促进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持续发展。解释流程(包括构造、地层和沉积、地震振幅分析和地震属性的同化作用、岩石物理分析和可视化)均需要钻井、实验室研究以及航磁、重力和电磁测量等相关数据的支持。毋庸置疑,只有详细了解目标区地质情况,才能发挥地震反射技术的优势,实现详尽而一致的解释

  • 标签: 地震反射 构造解释 3D数据体 地震属性 曲率 裂缝
  • 简介:以类型化法益概念的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中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的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的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的边界之所在。

  • 标签: 类型化法益 不法 罪责 刑法解释
  • 简介:解释法律,应从文章解释之通则,殆为世所公认。所谓文章解释,即以阐明法文多表示之意思与实质为目的之解释。欲达此目的,应并用文理解释于伦理解释,自不待言,但一般学者,多漠视社会常识观念,主张极端文理解释或极端伦理解释;于是法律观念与社会常识,遂有两相背驰之倾向。夫法律,所以调和实际生活现象者也,解释法律而不顾社会常识观念,则去法律之本旨远矣。

  • 标签: 法律解释 社会常识 解释法律 法律观念 生活现象 文章
  • 简介:治法学者,对于法律之研究,有解释论及立法论之区别。解释论者,以明法律之司法运用、分析疑义、指明要件为当务之急;而立法论者则以立法之得失、法律之目的及其运用之当否为评论中心。故立法论不能离(开)解释论为独立,盖不明法律司法上之运用及疑义之分析并指明其要件之当否,无由探讨法律目的及运用上之当否,即无以说明立法之得失。

  • 标签: 法律目的 司法运用 立法论 解释论 要件 得失
  • 简介:白话虚词"的"和文言虚词"之",现代汉语里屡见不鲜。但"的"有名状化助词"的1",名物化助词"的2"之分;"之"有名状化助词"之1",指示代词"之a"之别。"的1"和"的2"不同,"之1"和"之a"相异;而"的"和"之"有同有异,不加分别,容易出错。

  • 标签: “的1” “的2” “之1” “之a”
  • 简介:一法律解释的特性,十九世纪的神学者Schleiermacher[1](1768-1843),以文艺作品的解释之特性,来两相譬谕的。他在《解释之观念》(LieberdenBegriffderHermeneutik)的一篇小品论文中,曾这样说道:"法律之解释,和文学书的解释不同。法律的解释,在于确定法律的范围,就是对于法律某某规定的不明确时,而决定其规定,究竟有如何的关系。"

  • 标签: 法律解释 十九世纪 文艺作品 ERM IFF 文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