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他可以通过母体直接传播给婴儿或是胎儿,这种病毒的感染在妇女怀孕或是分娩、哺乳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英文缩写为HIV。如果没有任何干预,阳性艾滋病的孕妇发生母婴传播的概率较高,最高约达50%。但是实际上,不干预的情况很少出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医疗环境和医疗水平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其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明显要低于发展中国家。

  • 标签: 艾滋病母婴传播 母婴阻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医疗环境 发展中国家 英文缩写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母婴阻断方法展开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7年1月所接收的HIV孕产妇,及时对实施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孕产妇实施艾滋病的咨询与检测,当然,必须要在孕产妇同意并签字的条件下实施。结果通过初次筛选之后,在HIV感染上,孕产妇呈现阳性的为38例,8例来自愿终止妊娠行为,剩余30例选择要生孩子。其中,孕期开始接受HIV母婴传播阻断药物治疗的有22例,产时开始接受HIV母婴传播阻断药物治疗的有8例,实施方法1)奈韦拉平+齐多夫定方+拉米夫定断,2)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克力芝。实施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为96.67%孕期开始接受HIV母婴传播阻断率100%。结论采取科学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具体阻断措施,这样在阻断效果上十分理想,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 标签: 艾滋病 母婴传播 阻断
  • 简介: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引起,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慢性HBsAg的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简称双阳性),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90%.因此,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群中大量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不仅可成为社会上的传染源,而且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 标签: 父婴传播 乙肝病毒 母婴 阻断 婴儿 孕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研究表明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严重威胁我国出生人口的质量,而且也是导致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治疗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乙型肝炎和HBV感染的高发区,在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如果孕妇HBsAg,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90%1。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如何阻断是关键问题,对宫内感染加强监测并免疫干预是减少免疫失败的主要措施。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HBV感染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艾滋病母婴阻断传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64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各 32例孕产妇。对照组孕产妇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孕产妇施行母婴阻断特殊护理。护理后,观察两组孕产妇孕期发现 HIV感染情况、终止妊娠情况、顺利生产情况、婴儿存活率情况以及婴儿 HIV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孕期发现感染率 59.4%,终止妊娠率 25%,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观察组孕产妇顺利生产率 75%,婴儿存活率 100%, HIV感染率为 4.2%,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低。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母婴阻断特殊护理在艾滋病孕产妇中的正确应用,可以保证孕产妇的顺利生产率,大大提升婴儿的存活率,一定程度上减少婴儿感染 HIV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普及应用。

  • 标签: 艾滋病 母婴阻断传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上海医院随机选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88例,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婴幼儿血清HbsAg阳性率。结果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母亲共34例(38.64%),其婴幼儿HbsAg阳性率比非大三阳母亲(54/61.36%)的婴幼儿明显升高(χ2=5.7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为乙肝阳性的婴幼儿HbsAg总的阳性率为10.23%。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能够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肝疫苗 传播
  • 简介:摘要探讨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孕产妇的现行阻断方式及其母婴传播概况,从健康教育、分娩方式、抗病毒药物应用、婴儿喂养方式及追踪随访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采取有效母婴阻断的必要性,通过综合的高效的方式来有效遏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母婴传播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母婴传播 母婴阻断
  • 简介:目的分析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效果,控制新生儿艾滋病的发生率。方法选择北海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室检查HIV阳性的16例孕产妇,对其采取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所有新生儿均进行6—18个月的随访,观察新生儿结局,新生儿HIV阳性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对阻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6例新生儿出生后仅1例于随访18个月检查HIV阳性,发生率为6.25%。16例新生儿均无出生缺陷、无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胎儿窘迫2例,发生率为12.5%;新生儿窒息1例,发生率为6.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75%;无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孕早期抗病毒药物结合产科干预与人工喂养可降低新生儿HIV阳性发生率,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都能耐受。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开展婚检、孕期梅毒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与梅毒筛查,探讨阻断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婚检育龄妇女及孕产妇进行梅毒防治知识宣教及梅毒筛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开展健康教育前对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41.25%,开展健康教育后对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93.50%。结论开展梅毒母婴阻断知识健康教育、常规梅毒筛查,是阻断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梅毒筛查 母婴传播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妊娠期梅毒母婴阻断传播的实施效果评价探讨如何做好梅毒母婴阻断传播工作。方法分析我市2011~2014年上报的106例妊娠期梅毒个案表。结果106例妊娠期梅毒均是常规筛查时发现,9例进行了规范治疗,6例选择终止妊娠,早产5例,100例新生儿中1例唇裂,诊断先天梅毒12例。结论常规梅毒筛查、强化规范化治疗、加强对基层产科医生的培训、健全妇幼卫生网络等有助于提高梅毒母婴阻断传播的效果。

  • 标签: 泰州 梅毒母婴阻断 效果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见于高病毒载量和乙肝e抗原阳性的孕妇。对这些孕妇孕晚期给予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和婴儿及时规范全程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尽最大可能阻断母婴传播。本文对孕期抗病毒药物用药、停药和产后乙肝发作处理、母乳喂养问题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优化联合免疫接种和抗病毒治疗策略,寻求阻断母婴传播的最佳方案。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免疫接种 抗病毒治疗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单阳性以及HbeAg也为阳性的双阳性孕妇进行产前注射HBIG和非注射HBIG两组对照,以及产后新生儿采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免疫,从而探讨免疫方法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以及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效果是否科学有效。方法选用产前健康查体结果为乙型肝炎HBsAg、HBeAg单阳性或双阳性的孕妇在产前3个月(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一次HBIG和对照组产前不注射注射HBIG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均在出生时及15天时肌肉注射HBIG,满月、2个月和7个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结论乙肝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接种乙肝疫苗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是目前用于HBV母婴阻断的较好方法。

  • 标签: 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注射 阻断 感染
  • 简介: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对207例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独或联合接种大剂量乙肝血源疫苗和HBIG,分四个免疫组和一个对照组,随访三年。结果:对照组第一年HBsAg持续阳性率为81.4%。乙肝苗组和联合免疫组第一年的保护率均达93%以上,并至少可维持三年。第一年抗—HBs阳性的婴儿,第三年仍有92.6%的人阳性,抗体平均值则下降21~63%。单纯接种HBIG组第一年保护率仅70.8%。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球蛋白 保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