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至今有小说而无民俗小说,这是一种遗憾。但民俗学是需要小说的,因为民俗学有三个压力需要通过创作民俗小说去化解:一是资料的压力,虽然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但民间文学的传播却要靠文学;二是研究的压力,民俗学的田野研究重视个人生活史,但个人叙述中的主观意识不是民俗,而是文学;三是非遗保护的压力,民俗学的本质是承认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是一门富有差异化属性的文化科学,而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但民俗学只能揭示其中的"看不见"的精神种类和文化逻辑,文学却能保存其中的"看得见"的形象和文化符号,民俗学对于"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文化施行双重保护是有压力的,而它的解压者正是民俗小说

  • 标签: 民俗学 民俗学小说 民间文学传播 个人生活史 非遗保护的本质
  • 简介: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国中有大量物质、社会、精神、语言等方面的民俗文化。但莫言并没有停留于社会生活层面的诸种民俗事象活化石般地记录和复现,而是经过审美取舍和艺术关照,通过场景化、情节化、意象化等叙事手段将民俗叙事与小说整体叙事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作家“人的小说”的创作意图。

  • 标签: 莫言民俗叙事 场景化 情节化 意象化
  • 简介:鲁迅先生是写作乡土小说的大师。分析其运用民俗技巧,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教学面临的时代课题。

  • 标签: 鲁迅 乡土小说 民俗 技巧
  • 简介:由于民俗的性质,前三十年乡村小说不重视民俗书写。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存在严重的局限,处于附丽的工具性的位置。新时期以来,大量民俗进入创作领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展示。民俗书写对主流意识形态、实利主义现代文化、理性文化、汉族中心文化构成了文化挑战,在乡村小说现实主义的深化、浪漫主义的恢复,特别是现代主义的形成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审美功能。

  • 标签: 当代乡村小说 民俗书写 文化挑战 审美功能
  • 简介:《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中,由冷佛所著的小说《春阿氏》,为清末四大奇案小说之一。它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起伏变化多样,因此很多读者都非常喜欢阅读。

  • 标签: 小说研究 民俗 北京 故事情节 民国 晚清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布宁小说创作中运用的非语言系统的民俗象征,如基督教民俗文化中的象征、实物的象征、色彩的象征、信仰民俗象征等.并从这一角度分析布宁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对审美意境的透视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作者创作中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到之处.

  • 标签: 小说创作 象征 符号解读 布宁 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系统
  • 简介:鲁迅小说民族化特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民俗描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谓民俗,就是各民族在共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传统。它既表现在精神生活之中,又表现在物质生活之中,以历史沉积、陈陈相因的传统力量,给人们的言行以巨大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形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

  • 标签: 鲁迅研究 小说 民俗描写 人物悲剧性格
  • 简介:精怪信仰是我国民俗信仰的一个方面,也是民众宗教观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器物精怪属于精怪族群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是由人造物件幻化而成的自主且具有灵性的生命个体。古代文献中描写的器物精怪具有类似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等,但它也作祟于人,并遭到人的厌镇和剿灭。器物精怪的特点既来自于原始性宗教思维观念的形塑,也受佛道二教的侵染,并包含着古代文人的创作意识。在统治力量和正统宗教的长期围剿下,器物精怪被异端化,而人们对待器物精怪的态度又彰显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张扬。

  • 标签: 器物精怪 行为 结局 人类精神
  • 简介:对于“土地”的亲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乡土对于作家是一个极其具有诱惑力的词语。当“乡土”成为中国现代作家挥之不去的情结而化为“乡土文学”时,“民俗事象”也因文学的“现代”而被斌予了更具体的指向和更深切的内涵。

  • 标签: 乡土 指向 民俗 小说 作家 文学
  • 简介:摘要: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从1911年出生到1930年出走北平,在东北地区一直生活了近20年。作为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中不乏一些对当时东北民俗的具体描述,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诸多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归纳、总结、对比法,从萧红作品《呼兰河传》中的细节描述里,去探究当时的东北民俗文化现象和形成因素,以及同现代留存下来的部分东北民俗的文化传承关系。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长篇小说《楼兰古国奇幻之旅》中突出表现的儿童民俗因素为中心,重点介绍与人生最初的特殊期——儿童期有关的一些主要习俗、礼节及其在儿童认识初期、继承传统习俗、健康成长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儿童民俗因素 《楼兰古国奇幻之旅》 传统
  • 简介:鲁迅对国民现代性的思考是在一系列具有鲜明浙东地域特色的担当者身份中显露,是始终从整体中、从"立人"的角度来思考未来中国建构问题,把传统伦理思想对国民的束缚作为表现中心。赵树理展现的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文本环境,立足晋中乡土反映着底层普通大众的个人心理在社会变迁时代的反应并由此拓展提升了乡土小说的创作境界,构制了一幅"五四新文学"大众化、平民化转向的一幅现代性思考图景。

  • 标签: 鲁迅 赵树理 地域民俗 国民意识 现代性启蒙
  • 简介:在黄佩华的小说创作中,传奇化是其完成民俗叙事的重要手段。黄佩华通过这样一个建构方式,在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基础上,以对当下社会形态和秩序的一种深重焦虑感,完成了对艺术塑造背后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拷问,并构成对人性的思考和追寻,以此形成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精神意蕴。

  • 标签: 黄佩华 民俗叙事 传奇化 人性
  • 简介: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民俗民俗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现今高科技社会的发展中,民俗民俗音乐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

  • 标签: 民俗 民俗音乐 辩证关系 发展 音乐形式
  • 简介:《崩溃》是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齐诺瓦·阿切比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一个具体非洲人的奋斗历程和命运悲剧,展现殖民者进入非洲前后的独特社会现实。他以冷峻的写实笔法描写了大量非洲传统的民间习俗,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画。这些描写既是小说人物成长和性格塑造的典型环境,更是小说独特主题表现及其价值意义体现的基础。小说表现了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与殖民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神性与人性的冲突、野蛮与文明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小说中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社会苦难、社会凝聚力与作者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构成了珠联璧合的极致。奥孔克沃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了落后、野蛮、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现代文化面前崩溃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蛮、进步战胜落后的不可抗拒性,一切个人逆潮流的努力都必将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是个人性格的悲剧,而是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悲剧,奥孔克沃之死象征着本民族中野蛮民间习俗文化的终结,隐喻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启。

  • 标签: 民俗文化 民族传统 殖民文化 冲突 悲剧
  • 简介:翻开火仲舫新作长篇小说《花旦》,一股自然、清新的山野之风扑面而来,我不自觉地被故事本身和那熟悉的语言及场景所深深吸引。其中对那充满着西海固独有特点的人物与风情的描写,绝不止勾起我对那里农村生活的"回忆"和"怀旧",更重要的是,作者那种乎实而蕴藉的白描和对人物"无意识"生存领域的开掘,精致而深入,飘逸而灵动,读来不忍释卷。

  • 标签: 民俗风情画 长篇小说 西海固文学 花旦 传统理念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