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理因素是初任教师身份认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源。心理需要是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本源,也是初任教师行为的内在动机,心理危机是阻碍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主要障碍。坚定理想信念、构建合理的角色期望、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反思是初任教师进行心理调节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初任教师 身份认同 心理透视
  • 简介:士大夫兼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儒家士大夫的丰富思想光谱,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思想视角。"士"的独立性、理想性与"大夫"的依附性、现实性,使得儒家学者形成不同的思想形态,导致旨趣各异的学派形成。孟子、荀子的思想差异,就是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孟学、荀学在良知自觉与礼法制度、王道与霸道、为师与为臣等方面均形成思想差异,均与他们对"士大夫"社会身份的理解与认同相关。

  • 标签: 儒家 士大夫 身份认同 孟子 荀子
  • 简介:电影《喜宴》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主人公想要获得身份认同却被不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身份困境既来自于外部认同的失败,也来自于自我认同的错位。在认同失败的现实下,李安导演对影片结局采用了中庸式的“圆满”处理,用各退一步的方法为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临时的答案。这样的结局处理是李安为边缘身份寻求认同平衡点的一种尝试,也是他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一种表达。

  • 标签: 《喜宴》 边缘身份 认同困境
  • 简介:高校英语教学在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输出的同时忽视了本土文化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及作用,导致EFL学习者本族文化身份迷失而产生文化身份焦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学习者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及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焦虑之间的紧密关系,对缓解文化身份焦虑及文化教学提出建议。

  • 标签: 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焦虑 EFL学习者
  • 简介:基于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及认同'排他性'审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冲突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当代,这种对立冲突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认同危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其中和谐取向实现对同质、多元取向的超越与扬弃,具有充分合理性。族际经济发展和谐、族际政治生活和谐、族际文化关系和谐和族际社会福利和谐等,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取向的基本向度。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关系 建构取向
  • 简介:“他者”是拉康相对于“自我”而提出的概念。拉康认为“他者”涉及“我们存在的核心”问题,即对我们自我存在的反思。卡夫卡小说《城堡》里的k作为主线人物,围绕着“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城堡与村子共建的“他者”语境中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呈现K从最初身份认同焦虑到最终身份认同失败的整个过程,探究K身份认同失败的原因,体悟K的身份认同所蕴含的意义。

  • 标签: 卡夫卡 《城堡》 K 身份认同 意义
  • 简介:开心麻花出品的喜剧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了四个乡村教师为向教育部领取更多的经费而将一头驴虚报成英语教师的故事。时代背景架设在民国时期,利用“特派员要来检查”这一契机,引发出一连串荒诞的黑色幽默故事。影片上映后,口碑一路飙升,最终以476%的票房收益率成为去年倍受瞩目的国产电影之一。

  • 标签: 影片 空间 缺席 幽默故事 喜剧电影 英语教师
  •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者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者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者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者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者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者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 标签: 研究者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教师 叙事 社会-机构环境
  • 简介: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价值以身份证明的呈现与群体故事的联结而尤为凸显。本文以档案、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相互关联为研究基础,探讨身份认同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影响,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中的身份认同做出简要评价,并探究发展趋势。

  • 标签: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身份认同 影响 趋势
  • 简介:利用对W市民主党派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材料,笔者以民主党派成员对自我身份的理解、顺应和建构为独特视角,将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规范分析与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实证分析进行有机结合,揭示了民主党派成员的主观预期与情境选择、自我体认与公众评价,以及多党合作制度设计与行为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张力。研究发现,民主党派成员对党派身份的确认、对所归属组织的认知与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民主党派成员在加入民主党派前后对伴随身份而来的情感体验,以及以党派身份行事的行为模式有不同的认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优化民主党派内部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民主党派领导班子专职化水平、创新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等政策建议。

  • 标签: 民主党派 身份认同 参政党
  • 简介:《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 标签: 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身份认同 自我身份 民族身份
  • 简介: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单个人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的可能性日益增加,然而与这种光明前景相伴的,却是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弱势群体的分配不公、边缘化和无权利,以及由此而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在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重要代表南茜·弗雷泽看来,全球化的今天,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之内的正义原则已经难担重任。全球化背景下的族群冲突、身份认同问题不是静态的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面对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非正义现象,有必要建构一种包括“再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三维正义理论,从而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困境提供一种规范性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全球化 身份认同 正义
  • 简介: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当代国家主流文化认同是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面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强而有力的价值支撑。

  • 标签: 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 主流文化 民族凝聚力
  • 简介:《上海女孩》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力作,小说以主人公秦珍珠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姐妹如何经历曲折最终在美国洛杉矶生活的故事。本文主要将福柯的空间理论和身份理论相结合,分析叙述者在空间的位移下对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在权利与规训的融合下,通过构建“异托邦”,叙述者逐渐消除身份焦虑,重新获得了家园意识。

  • 标签: 空间 身份认同 权利与规训 异托邦
  • 简介: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处理好"多元"文化与"一体"文化的内在关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利用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 标签: 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认同
  • 简介:本文以移民电影《阿曼尼亚:德国欢迎你》为蓝本,结合片中移民叙事话语,分析土耳其移民作为他者在德国社会语境中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方面的差异性体验,和移民群体面对文化接触与交流时在身份构建、选择与认同问题上产生的困惑,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返乡之旅重寻文化本源,实现自我身份的定位和认同,处理精神家园失落的危机。

  • 标签: 《阿曼尼亚:德国欢迎你》 移民电影 他者 身份认同
  • 简介:当代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常表现出两种冲突的权威观:儒家伦理的权威观与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儒家伦理的权威观主张通过保障性手段来实现生活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相对而具体的权威关系。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要求通过对人的塑造来实现主权-国家-民族对行动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抽象而绝对的权威关系。这两种权威观造成了普通中国人的权威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也促进了融合的可能。

  • 标签: 儒家伦理 国家民族观 权威认同
  • 简介:独立后,民族认同构建成为塔吉克斯坦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塔政府利用历史重构的语言、种族起源、重新书写族史(国史)、举办纪念活动、树立雕像等措施构建民族认同,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融合于一体。从菲尔多西到萨曼王朝再至雅利安文明,旨在团结国内各民族,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塑造多元民族意识,应对现代性挑战。

  • 标签: 塔吉克斯坦 民族认同 历史重构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一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 标签: 工作场所 生产政治 文化暴力 身份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