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B细胞淋巴(DLBCL)的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接受的100例被诊断为原发性睾丸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病理诊断结果。结果100例原发性睾丸DLBCL中,61例患者肿瘤位于左侧睾丸,39例患者肿瘤位于右侧睾丸。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睾丸无痛肿大,患者均行患侧睾丸高位根治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联合化疗与放疗,患者随访5年生存率为35.00%。肿瘤患者病理表现巨检结果为灰白、灰黄色、均质、质地坚硬、鱼肉状并且无包膜;镜检结果为异型淋巴细胞呈现弥漫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增大,核分裂多见,肿瘤累及部位包括白膜、附睾管、血管、精索。结论原发性睾丸DLBCL属于高度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实际诊断时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等进行诊断与鉴别。

  • 标签: 原发性睾丸 DLBCL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36例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匀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常规组与优化组,常规组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优化组患者则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具体的治疗效果。结果优化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且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来讲,给予患者R-BECHOP方案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R-CHOP R-BECHOP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FGFR4基因多肽在弥慢性B细胞淋巴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初治的56例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FGFR4rs351855G/A基因的多肽,探讨FGFR4基因多肽弥漫B细胞淋巴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在患者中rs351855A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DLBCL预后评价指标中,rs351855AA在AnnArbor分期Ⅲ期以上、ECOG评分≥2及IPI评分的中高危患者中的表达率高。结论FGFR4rs351855G/A基因的多肽可作为DLBCL的预后不良指标。

  • 标签: 弥慢大B细胞淋巴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弥漫B细胞淋巴中MYC、Bcl-2阳性表达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1例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患者的MYC、Bcl-2的阳性表达;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细胞来源、结外受侵情况、淋巴国际预后指数(IPI)、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分布等临床特征;观察比较MYC/Bcl-2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观察MYC阳性表达与Bcl-2阳性表达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MYC/Bcl-2阳性表达患者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及细胞来源与MYC/Bcl-2阴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YC/Bcl-2阳性表达患者结外受侵、IPI评分、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与MYC/Bcl-2阴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表达患者性别、年龄、原发部位、细胞来源、结外受侵情况、IPI评分、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与MYC阳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或MYC阳性表达与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相关,MYC阳性表达与Bcl-2阳性表达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MYC Bcl-2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性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通过使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进行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70例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单一的CHOP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的同时结合美罗华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期。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存12个月以上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OP方案结合美罗华对复发性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治疗 美罗华 CHOP方案 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摘要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一种主要由T辅助细胞17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L-17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既往研究表明,IL-17在DLBCL中可能起着双向调控作用。现就IL-17在DLBCL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白介素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调节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细胞淋巴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例患者为单发部位病变,4例患者为多发部位病变;7例患者免疫组化CD20+、CD79a+、LCA+、Ki-67+、CD10-表达均为100%;Ki-67+增殖指数60%-80%11例患者脑脊液均未见肿瘤细胞,行骨髓检查均未见骨髓浸润;10例患者起始化疗采用以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加或不加全颅脑放疗,总缓解率90%;11例患者总生存率为81.81%,2年OS率为50%,与单纯化疗的病人相比,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组病人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案仍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细胞淋巴首选治疗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能带来病人生存获益。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甲氨蝶呤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 简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和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cm的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器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IVB期;(2)外周T细胞淋巴,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T细胞 神经淋巴瘤病
  • 简介:摘要小肠小淋巴细胞淋巴是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目前最常用的分期系统参照Rai分期系统和Binet分期系统。早期患者可以放疗也可以“观察和等待”。晚期患者可选用化疗,年轻、预后差的患者可选择参加自体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SLL的5年总体实际生存率是51%,无生存率是25%。总体中位生存率是7年。

  • 标签: 小肠肿瘤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Rai分期
  • 简介:摘要双重打击淋巴(Double-hitlymphomas,DHL)是一组伴有MYC和BCL2或BCL6同时发生染色体易位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临床进展迅速,经积极治疗后难以缓解、易复发进展,预后极差。双表达淋巴(double-protein-expressionlymphomas,DPL)是一组有别于典型弥漫B细胞淋巴,通过免疫组化存在MYC和BCL2双表达,其临床进展相对迅速,治疗效果欠佳。目前,对于DHL及DPL的治疗仍是一个挑战,新的治疗手段目前正在研究中。

  • 标签: 双重打击淋巴瘤 双表达淋巴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淋巴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例胃淋巴患者。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2例出现并发症,随访6个月死亡1例,随访12个月死亡1例,故治疗有效率为70.00%,6个月生存率为90.00%,12个月生存率为80.00%。结论对胃淋巴患者行合理手术治疗,并辅以放疗手段,通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胃淋巴瘤 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84岁,因“头晕不适,诊断为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2型糖尿病、冠心病及缺血性心肌病型”入院就诊。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膀胱三角区见低、强混合回声区,范围约27mm×21mm×7mm,形态欠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膀胱三角区 淋巴瘤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DOPPLER 2型糖尿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OX11在套细胞淋巴(MC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MCL及30例反应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行SOX11、CyclinD1及其它相关抗体检测,应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OX11蛋白的细胞内定位。结果38例MCL均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97.4%(37/38)表达SOX11,92.1%(35/38)CyclinD1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CyclinD1阴性MCL中SOX11均为阳性表达;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OX1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结论SOX11表达有助于套细胞淋巴的诊断,包括可能被误诊的cyclinD1阴性母细胞样MCL。

  • 标签: 套细胞淋巴瘤 SOX11 CyclinD1阴性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2例患者,发病年龄36-69岁,鼻腔为好发部位。病理结果为所有标本的细胞均呈多形性,免疫组化均表达T细胞标记,而CD4、CD20、CD30阴性。22例患者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1.2%、42.9%和22.8%。局部肿瘤侵犯、IPI评分高、临床分期晚和LDH水平增高的患者具有更差的OS。结论结外NK/T细胞淋巴具有显著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需结合形态学与免疫表型。该病预后差,需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生存率。

  • 标签: 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报告ALK阴性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累及皮肤1例。患者男,38岁。因全身丘疹、结节4个月,加重伴发热7天就诊。皮肤专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见散在分布数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最大直径3cm,边界清,部分丘疹破溃后溢脓,愈后遗留色素减退疤痕。右颏下、锁骨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发性皮下包块,最大直径3cm,界尚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全身PET-CT示:全身多处局部皮肤增厚代谢活跃,多发淋巴结代谢活跃,广泛骨病灶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左颈部皮损病理检查:真皮血管,汗腺小皮神经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少许细胞有异型,抗酸染色(-),PAS(-)。免疫组化:CD30、CD3、CD4均(+),TIA-1、CD8、CD20均(+-),CD79a、CD56、ALK均(-)。左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镜下见多形大细胞与大量炎症细胞混杂浸润,细胞体积较大,具有明显异型。免疫组化:CD30、CD2、CD43均(+),CD20、CD3、CD15、CK、ALK均(-),Ki-67(+约30%~40%)。病理诊断: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诊断:ALK阴性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Ⅲ期B型(累及皮肤)。

  • 标签: ALK阴性 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简介:文献[1]报道,大约20%~30%的淋巴可以发生浆膜腔积液。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至2018年5月浆膜腔积液中诊断为淋巴的病例15例,对其进行常规液基涂片,部分采用细胞蜡块包埋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诊断,部分对照其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探讨浆膜腔积液中淋巴细胞学形态特征。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浆膜腔积液中诊断淋巴细胞学怀疑淋巴经组织学活检证实为淋巴的病例15例。

  • 标签: 细胞学形态特征 浆膜腔积液 淋巴瘤 形态特点 常见类型 组织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及疗效。方法有针对的选择在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鼻腔鼻窦恶性淋巴患者,所涉及的患者有8例,把他们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于他们的临床资料和具体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症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后续的随访工作中相关数据表明,在1年之内出现死亡现象的患者有1例,在5年内死亡的患者有2例,有1例患者因为无法联系到而没有采集到相应的结果,有4例患者存活时间为5年以上,总的表现为5年存活率达到了50%。结论针对疑似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的患者,要尽最大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与之相对应的病理学检查和确诊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的情况,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案是要以化疗联合局部放疗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淋巴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旨在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择收集山东省立医院近8年胸外科诊断为原发性纵隔淋巴的24例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并电话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男11例,女13例。发病年龄21-66岁,平均42.25岁。23例因各种症状就诊,1例体检发现,其中上腔静脉综合症10例,胸痛10例,咳嗽6例,面、颈部肿胀6例,腹股沟肿块2例,6例有心包积液,2例肺受侵犯,1例有脾肿大,3例有骨髓浸润。本文首次就诊时有四例误诊病例,其均为弥漫B细胞淋巴,被误诊为纵隔型肺癌2例,侵袭胸腺瘤1例,结节病1例。6例手术,其中3例手术治疗,该3例患者为孤立结节,术前未明确诊断,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3例手术加放化疗,18例通过穿刺等方式明确病理后采用放化疗。在本组病例中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为62.5%,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为60%。18例术后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6例为霍奇金淋巴。其中原发纵隔弥漫B细胞患者16例(66.67%),富于淋巴细胞霍奇金淋巴患者2例(8.33%),淋巴细胞淋巴患者2例(8.33%),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患者4例(16.7%)。结论原发性纵隔淋巴首次就诊容易误诊;原发性纵隔淋巴的病理类型中以非霍奇金淋巴为主;对于术前诊断未明的纵隔结节手术完全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备手术指征。对于晚期病例需要扩大切除术前或术中需要先明确病理,以采取最佳的治疗方式;原发性纵隔淋巴的总体预后不良,手术治疗有一定效果,与一般内科治疗效果差别不大,但因样本较少,需要进一步大样本试验验证。

  • 标签: 原发性纵隔淋巴瘤 诊断 治疗 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