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法对预备犯只在总则中就其处罚原则作概括规定而不在分则中载明对哪些犯罪处罚其预备犯,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只在总则中作概括规定,即在刑法总则和分则中均未规定处罚预备行为

  • 标签: 性思考 犯罪预备 罚性
  • 简介:《刑法修正案(九)》将恐怖犯罪预备行为作为实行行为予以规定,对其正当性的讨论将为我国当前刑事立法扩张的趋势提供依据。从风险刑法的角度看,对恐怖主义犯罪这种"当代风险"进行提前预防具有合理性。但不可否认,这一刑罚处罚前置的手段也可能成为过分扩大处罚范围的问题手段,有必要在司法适用和未来刑事立法上对其界限进行划定。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 预备行为实行化 风险社会 抽象危险犯
  • 简介:在“9·11”事件发生后,各国政府渐渐意识到全球恐怖组织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恐怖主义型犯罪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社会安全形势,于是随之在各国刑法中出现的“预备行为实行化”成为了大部分国家的法律选择。本文将从恐怖主义犯罪入手,探讨刑法中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定义,并结合当今世界制裁恐怖主义犯罪的趋势,从国内外的刑法实证法出发,浅析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以及犯罪预备行为实行化后将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恐怖主义 刑法 预备行为 实行行为
  • 简介: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应如何理解及运用?文章以杨桌脱逃案为切八点.系统阐述了二者的由来、构成条件,区别及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案的判决。

  • 标签: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着手实行犯罪
  • 简介:踩点、计划、组织、准备作案工具、制造条件等预先准备情形,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如准备作案工具

  • 标签: 未遂犯罪 案例犯罪 法律案例
  • 简介: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预备与未遂的界限有两种立法模式。通过对两种立法模式下预备与未遂界限的理论阐释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应以“行为人为实现犯罪的决意而实施对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所保护的法益具有迫切危险的行为”作为预备与未遂的界限。在预备与未遂界限问题上,中国应选择德国和意大利的立法模式,司法适用中,应建构刑事判例制度。

  • 标签: 预备 未遂 立法选择 司法适用
  • 简介:我国刑法在划定犯罪预备的处罚范围时所秉持的是“原则上予以处罚”的立场,该立法不仅与刑法的最后手段性要求相悖,在司法实践亦无此可能和必要,造成立法的虚置与浪费。此外,由于对预备犯规定的处罚原则是“得减”而非“必减”,不仅在理论上与罪刑均衡原则的要求相左,而且在实践中容易引发适用法律的尺度宽严不一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犯罪预备立法的弊漏进行理论上的反思与检讨,并在现行立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 标签: 犯罪预备 预备犯 处罚范围 处罚原则
  • 简介:犯罪未完成形态之犯罪预备在刑法理论中是争论颇多的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从犯罪预备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谈起,对犯罪预备的法律特征和成立要件进行介绍,并且对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预备进行论述。掌握犯罪预备的本质特征,是认定犯罪预备的关键所在。

  • 标签: 犯罪预备 要件 侵犯法益 间接故意
  • 简介:摘要:强奸罪的实行行为及其着手的认定涉及到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和实行阶段的中止、预备犯与未遂犯的界线问题。司法实践对个案中实行行为及其着手的认定倍感棘手。复行为犯中的实行行为及其着手认定具有特殊性;实行行为及其着手的认定应当坚持在刑法规范范围内(以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基础),并结合个案情况进行价值判断。

  • 标签: 强奸罪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实行行为 实行的着手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行刑法中对“犯罪预备”规定的弊端,然后提出了对我国现行有关“犯罪预备”立法的修订建议。

  • 标签: 犯罪预备 刑法 立法 修订 犯罪 中国
  • 简介:实行行为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基本的、普通的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实行行为的自然结构要素仅为心素与体素。在实行行为的规范形式上,实行行为的构成要素有:方法行为、目的行为、本质行为、职务行为、违规行为,单纯性要素、选择性要素、合并性要素;实行行为的整体构成表现为:单元型实行行为、多元型实行行为,提升的实行行为、纯正的实行行为、扩展的实行行为,单人的实行行为、聚众的实行行为

  • 标签: 实行钉为 自然结构 规范结构 犯罪行为
  • 简介:犯罪行为分析是通过对犯罪过程的行为轨迹和事件进行犯罪过程的再现。信息时代原有的犯罪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电磁行为痕迹无处不在。根据载体不同,电磁行为痕迹可分为通讯信息、计算机信息、视听信息、智能卡信息及其他电子信息。电磁行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是分析犯罪行为的有关惯技和标记、分析收集符合犯罪嫌疑人特征的在线信息、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并将电磁行为轨迹与现实行为轨迹拟合。

  • 标签: 电磁行为 证据分析
  • 简介:犯罪心理痕迹是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由于犯罪行为作用而引起。利用犯罪现场的时间和空间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分析作案人在作案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利用犯罪心理痕迹,是一种逆向地从作案人行为活动入手分析案情、刻画案犯特点、追溯犯罪行为人的方法。

  • 标签: 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 分析
  • 简介:摘要与犯罪的一般形式作为犯罪相比,不作为犯罪犯罪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远比作为犯罪要复杂得多。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不作为人负有作为义务为前提,而其负有作为义务的根据之一是先行行为的存在。先行行为既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但理论上对犯罪行为是否应包含其中,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不作为犯罪和先行行为的相关理论入手,重点阐述一下故意犯罪行为不应包含在先行行为之中,而过失犯罪行为可以的根据问题。

  • 标签: 不作为犯罪 先行行为 犯罪行为 期待可能性
  • 简介:引子去年“9.11”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不久,美国的经济界又被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曾在2001年度美国500强企业排名第七的安然能源公司(EnronCorp.)被发现会计账目造假(尚未定),从1997年到2000年共虚增利润5.9亿美元.

  • 标签: 审计中介组织 犯罪行为 欺诈行为 刑事责任 监督管理机制
  • 简介: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是行为人在犯罪意图的支配下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该行为具有导致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受到侵害的现实危险性。

  • 标签: 着手 主观说 客观说 折衷说
  • 简介:由于法定犯罪故意概念将行为人的认识内容和意志对象都局限于"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在涵盖行为犯时存在矛盾和缺陷.鉴于行为犯的特征,行为犯的犯罪故意应表述为:明知自己所实施的是违反一般法秩序的、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仍决意实施并希望完成该行为.

  • 标签: 犯罪故意 行为犯 认识因素 意志因素
  • 简介:或为那些以营利为目的寻购毒品的人作居间介绍的人都应作为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关于毒品犯罪居间行为的定性,一、居间介绍行为的定性  一种观点认为

  • 标签: 中居间 毒品犯罪 犯罪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