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感染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循环冻融的方法制备由聚乙烯醇和明胶组成的对照水凝胶及由前述2种材料+水溶性壳聚糖组成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大体观察第1次冻融前后试管中2种敷料流动性,并比较12孔板中2种敷料最终形态的外观差异。取细胞株L929和HaCaT,均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加入相应敷料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取兔血红细胞悬液,分为生理盐水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组、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后孵育1 h,采用酶标仪检测红细胞的溶血程度。取24只11~14周龄雌性db/db小鼠,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在创面处滴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液,72 h后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对照水凝胶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作相应处理。伤后0(即刻)、7、14、21 d,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14、21 d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检测创面中MRSA浓度;伤后21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创面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中细胞CD31表达并计算其阳性百分率。取Raw264.7细胞,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白细胞介素4(IL-4)组、空白对照组、对照水凝胶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率。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 Dunnett T3检验。结果试管中2种敷料在进行冻融前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冻融1次后均形成半固态凝胶。12孔板中2种敷料最终形态均基本呈稳定的半透明片状,透明度差异不大。培养24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L929和HaCaT的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水凝胶组(t值分别为6.37、7.50,P<0.01)。孵育1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明显低于Triton X-100组(P<0.01),而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水凝胶组均相近(P>0.05)。伤后0 d,4组小鼠创面情况相似。伤后7 d,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创面内部淡黄色渗出物较多,磺胺嘧啶银水胶组与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观察到少量渗出。伤后14 d,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创面干燥结痂,无明显上皮覆盖;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创面痂皮脱落,可见脓性渗出物;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基底呈淡红色,创面可观察到明显上皮覆盖。伤后14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伤后21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已完全闭合,其他3组创面均未完全愈合;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伤后14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的MRSA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但与对照水凝胶组和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均相近(P>0.05)。伤后21 d,空白对照组创面新生表皮缺损严重;对照水凝胶创面的表皮亦有大面积缺损;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创面尚未形成完整新生表皮;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不仅被新生表皮完全覆盖,且新生表皮基底细胞排列规整。伤后21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创面中CD31阳性百分率为(2.19±0.3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18±0.05)%、对照水凝胶组的(0.23±0.06)%以及磺胺嘧啶银水胶组的(0.62±0.25)%,P值均<0.01。培养48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Raw264.7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IL-4组(P<0.01),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组(P<0.05或P<0.01)。结论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生物安全性好,较不含水溶性壳聚糖的对照水凝胶诱导更高水平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因此可以提升糖尿病小鼠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并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 标签: 水凝胶 壳聚糖 感染 皮肤 慢性创面 创面修复
  • 作者: 张清荣 陈长友 徐娜 吕大伦 贾杰只 李文红 罗高兴 于云龙 张逸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南通 226001,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芜湖 241001 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94,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9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球(单纯微球)、P311微球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球,于光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貌。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和β-磷酸甘油二钠水合物混合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相应物质制备载单纯微球和载P311微球的温敏水凝胶,观察4种液体在37 ℃时倾斜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冷冻干燥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貌。取18只3~4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及于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进行相应处理的敷贴组、壳聚糖组、单纯水凝胶组、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每组3只。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于伤后0(即刻)、5、10、15 d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伤后15 d创面和创缘组织及正常组大鼠相同部位正常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及VEGF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单纯微球呈球形,表面疏松多孔;P311微球及FITC-BSA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且FITC-BSA微球散发出均匀的绿色荧光;3种微球直径基本一致,为33.1~37.7 μm。在37 ℃时倾斜状态下,与壳聚糖溶液及单纯温敏水凝胶相比,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结构更稳定。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网状结构较壳聚糖溶液、单纯温敏水凝胶更致密,且其横断面可见直径约30 μm的微球。伤后15 d内,5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愈合,其中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最好。敷贴组、壳聚糖组大鼠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2.4)%、(38.5±3.1)%、(50.9±1.5)%,(47.6±2.0)%、(58.5±3.6)%、(66.7±4.1)%,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的(59.3±4.8)%、(87.6±3.2)%、(97.2±1.0)%,P<0.05或P<0.01;单纯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0、15 d及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6.0±3.3)%、(84.5±3.6)%、(88.0±2.6)%,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P<0.05)。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中可见表皮、毛囊及皮脂腺,未见CD31和VEGF阳性表达;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已几乎完全上皮化,创面血管、毛囊、皮脂腺生成及CD31和VEGF阳性表达较其他4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明显增加,CD31和VEGF蛋白表达均较其余5组大鼠明显增加(P<0.01)。结论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可以缓释包载的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通过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及再上皮化,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

  • 标签: 生物相容性材料 水凝胶 微球体 P311 血管生成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含氧化石墨烯(GO)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并探讨原位光聚合GO-GelMA复合水凝胶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0.2 mg/mL的GO溶液50 μL均匀涂抹于导电胶上,烘干后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GO的结构和大小。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分为采用相应终质量浓度GO处理的0 μg/mL GO(不加GO溶液,下同)组、0.1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10.0 μg/mL GO组,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培养48 h的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将HSF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别分为采用相应终质量浓度GO处理的0 μg/mL GO组、0.1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36 h HSF的迁移率(样本数为5)及划痕后12 h HUVEC的迁移率(样本数为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4、6、8 h后HSF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样本数为3)。将配制的含相应终质量浓度GO的GO-GelMA复合水凝胶设为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观察其交联前后的性状,检测用磷酸盐缓冲液浸泡3、7 d后GO的释放情况(样本数为3)。在16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采用原位交联的含相应终质量浓度GO的GO-GelMA复合水凝胶处理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每组4只,观察治疗3、7、14 d创面大体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治疗3、7、14 d创面血流灌注并计算平均灌注单位(MPU)比值,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治疗7 d创面血管新生情况并计算血管密度(样本数均为3)。取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和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治疗7 d的创面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GO分布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样本数为3),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VEGF的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法。结果GO为多层片状结构,宽度约为20 μm、长度约为50 μm。培养48 h,10.0 μg/mL GO组HSF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0 μg/mL GO组(q=7.64,P<0.01)。划痕后24 h,4组HSF迁移率相近(P>0.05);划痕后36 h,0.1 μg/mL GO组HSF迁移率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48、10.81、10.20,P值均<0.01)。划痕后12 h,0.1 μg/mL GO组HUVEC迁移率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11、8.99、14.92,P值均<0.01),5.0 μg/mL GO组HUVEC迁移率明显低于0 μg/mL GO组和1.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81、5.33,P<0.05或P<0.01)。培养4、6 h,4组HSF的VEGF表达均相近(P>0.05);培养8 h,0.1 μg/mL GO组HSF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和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4.75、4.48,P值均<0.05)。4组GO-GelMA复合水凝胶在交联前均呈红色液体状,交联后呈微黄色凝胶状且流动性无明显差异。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复合水凝胶各时间点均无GO释放,其余3组GO-GelMA复合水凝胶中的GO于浸泡3 d部分释放,至浸泡7 d全部释放。治疗3~14 d,4组小鼠创面可见水凝胶敷料覆盖在位并保持湿润,创面逐渐愈合。治疗3、7、14 d,4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相近(P>0.05)。治疗3 d,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PU比值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q值分别为10.70、11.83、10.65,P<0.05或P<0.01)。治疗7、14 d,4组小鼠创面MPU比值均相近(P>0.05)。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治疗7 d的MPU比值明显低于治疗3 d(q=14.38,P<0.05),治疗14 d的MPU比值明显低于治疗7 d(q=27.78,P<0.01)。治疗7 d,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新生血管密度为每200倍视野下(120.7±4.1)根,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的每200倍视野下(61.7±1.3)、(77.7±10.2)、(99.0±7.9)根(q值分别为12.88、7.79、6.70,P值均<0.01);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和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新生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q值分别为5.10、6.19,P<0.05)。治疗7 d,相较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成簇新生血管更多,且聚集于GO附近;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GO和新生血管分布区域有大量VEGF表达。结论GO质量浓度低于10.0 μg/mL对HSF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0.1 μg/mL的GO能够促进HSF和HUVEC迁移,能促进HSF分泌VEGF。原位光聚合GO-GelMA复合水凝胶敷料能够通过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新生,增加创面早期血流灌注,且GO对新生血管有富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O促进创面细胞分泌VEGF相关。

  • 标签: 伤口愈合 水凝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新生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 氧化石墨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相较于糖尿病本身对患者的影响更大。本文阐述了水凝胶敷料在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治疗中的机制,从抗菌水凝胶敷料、促血管化水凝胶敷料、抗氧化水凝胶敷料和多功能水凝胶敷料四个方面分析了水凝胶敷料在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 标签: 水凝胶敷料 糖尿病足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发生糖尿病足患者人数也随之增加。糖尿病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缩短预期寿命,又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糖尿病足目前的治疗方法存在不足,组织工程的理念与方法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导致糖尿病足创面难愈合的因素、用于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功能性水凝胶敷料,以及功能性水凝胶敷料用于治疗糖尿病动物皮肤创面的技术方法,并对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功能性水凝胶敷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糖尿病足 组织工程 水凝胶 创伤敷料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表皮干细胞在皮肤自我更新、创面修复、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单细胞测序、基因敲除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表皮干细胞维持表皮自我更新、参与创面修复的新机制,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的机制,通过对表皮干细胞异质性与可塑性相关研究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表皮干细胞生理功能的理解;结合表皮干细胞在创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为从事创面修复相关工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皮肤 表皮干细胞 干细胞异质性 细胞可塑性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治疗术后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80例术后难愈合创面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PRP局部注射+血小板凝胶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77.50%,P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凝胶 难愈合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制备一种可负载硫化铜(CuS)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探讨其对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合成改性葡聚糖后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以确定改性葡聚糖水凝胶的改性情况,进而合成可分离式负载CuS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评估其力学性能及穿刺能力。在12只雄性SD大鼠(200~250 g),每只背部造2个12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口分别用空白水凝胶微针贴片(DeXMA MNs)和负载硫化铜水凝胶微针贴片(CuS MNs)覆盖治疗,评价CuS MNs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治疗后3、7、14 d,每组各取4只SD大鼠,拍照记录创面愈合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口及创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分析组织新生胶原沉积、血管形成和再上皮化情况。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红外光谱展示出2900 cm-1附近的吸收峰为Dex的-CH2-拉伸振动吸收峰,表明DexMA以Dex为主体进行修饰的产物。力学性能评估显示不载药时水凝胶针尖的力学性能到达0.35 N,负载有CuS的针尖甚至达到0.55 N,表明制备的DexMA水凝胶针尖对皮肤具有良好的刺穿能力。在动物创面模型中,证明了负载有CuS的MNs能够在早期促进创面的修复。在伤后第3、7天CuS MNs组的创面愈合率[(70.80±2.86)%、(90.70±1.50)%]明显高于DexMA MNs组[(45.60±2.52)%、(81.30±3.14)%,t=22.420,F=1.179,P<0.01;t=7.276,F=4.984,P<0.01]。在伤后第3天、第7天CuS MNs组的再上皮化率分别为(54.20±11.51)%、(70.80±6.29)%,均明显好于对照组[(33.30±8.70)%、(57.30±2.94)%,t=5.000,F=1.750,P<0.01;t=5.508,F=4.571,P<0.01]。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检测结果说明CuS MNs具有促进新生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促进皮肤再上皮化。结论负载硫化铜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可促进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及皮肤再上皮化,是一种有前景的组织工程新型水凝胶敷料。

  • 标签: 创面愈合 葡聚糖 水凝胶 微针
  • 简介:摘要创面修复是临床中常见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基于水凝胶开发的多功能敷料在治疗急性和慢性创面中显示了较强的潜力。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除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细胞黏附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势外,还因成本低廉、反应条件温和、理化性质可调节、临床应用广泛等而备受关注。该文介绍了GelMA水凝胶的特征及其在创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用于治疗创面的多功能GelMA水凝胶敷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生物敷料 水凝胶 组织工程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愈合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将60例深II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胶基质治疗,观察组给予0.2g/cm2的rhGM-CSF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表征及创面溶痂愈合情况。对比分析发现,经过rhGM-CSF治疗的观察组无论是临床一般表征,还是创面溶痂愈合效果都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rhGM-CSF凝胶可用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与愈合。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深II度烧伤 创面溶痂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外泌体对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ucMSC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Western印迹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物CD63和TSG101和粒径分析鉴定外泌体。体外培养3~5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分别用含0(阴性对照组)、1、2 μg/ml外泌体的高糖DMEM培养基孵育24 h(分别为1、2 μg/ml组),CCK8法检测ucMSC外泌体对HSF增殖活力的影响。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构建全层皮肤损伤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ucMSC外泌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距创缘约1 mm处等距皮下多点注射ucMSC外泌体悬液或PBS。术后第0、4、7、10、14天观察两组小鼠创面并计算创面残余面积百分比,术后第7、14天取创面组织后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变化。术后第14天收集两组小鼠创面皮肤组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非配对t检验。结果透射电镜下,ucMSC外泌体呈椭圆形,直径约100 nm;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ucMSC外泌体表面蛋白CD63、TSG101表达阳性;粒径分析显示,96.2% ucMSC外泌体直径30 ~ 150 nm。CCK8法检测显示,外泌体1 μg/ml组和2 μg/ml组HSF相对活力(0.97 ± 0.05、1.08 ± 0.07)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71 ± 0.04),t值分别为2.00、7.05,均P<0.05,且2 μg/ml组HSF相对活力显著高于1 μg/ml组,t = 5.09,P<0.05。术后第4、7、10、14天,ucMSC外泌体组创面残余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低于PBS组(均P<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PBS组相比,ucM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新生皮肤组织中毛囊、腺体以及肉芽组织更丰富且有新生血管形成,胶原排列也更整齐。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ucMSC外泌体组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PBS组(均P<0.01)。结论皮下注射ucMSC外泌体可以促进小鼠急性皮肤创面愈合,可能与ucMSC外泌体促进小鼠创面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及促进HSF增殖有关。

  • 标签: 伤口愈合 间质干细胞 脐带 外泌体 成纤维细胞 胶原Ⅰ型 纤连蛋白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6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30例,给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比较两种医治手段对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96.67%)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76.67%),TNF-a、IL-6指标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凝胶治疗早产儿液体外渗导致皮肤坏死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基础护理、rb-bFGF凝胶应用、VSD装置改造及护理要点、患儿疼痛的管理及家属心理护理。经过30天的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患儿创面愈合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早产儿 液体外渗 皮肤坏死 负压封闭引流 rb-bFGF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创面修复生物凝胶在老年创伤性感染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76例创伤性感染老年患者进行分析,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单独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研究组接受VSD技术联合创面修复生物凝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首次清创距二期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清创后VAS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结果 研究组次清创距二期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创面修复生物凝胶 创伤性感染 老年患者
  • 作者: 贺伟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再上皮化过程是决定皮肤创面愈合进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生表皮组织是再上皮化的组织学基础,而表皮干细胞—前体细胞—终末细胞这一细胞分化过程顺利进行是新生表皮组织不断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表皮干细胞增殖及分化为前体细胞是新生表皮组织增殖潜力的决定因素,而前体细胞扩增及分化为终末细胞是决定新生表皮组织形成速度的关键因素。组织微环境在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而细胞生长因子和炎症介质是构成创面组织微环境的2个重要组成成分,分别在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不同环节发挥调节作用,协同促进创面再上皮化顺利进行。γδT细胞是皮肤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同亚群分别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在动态塑造早期创面微环境中起关键作用。本文从创面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出发,简要论述皮肤γδT细胞在维持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平衡以及调控创面再上皮化中的作用,为难愈性创面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皮肤 伤口愈合 再上皮化 表皮干细胞 免疫微环境 γδ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