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Degos病又名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及皮肤中小动脉闭塞性致死性综合征,临床可分为两系统,有累及不同器官的多发性血栓性梗塞性损害;皮肤,有特征性皮肤损害,但无系统累及证据,皮肤临床少见,下面为我们临床所见三例皮肤Degos病,均用贝复新(又名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凝胶)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皮肤型 Degos病
  • 简介:患者男,19岁,右侧腰部结节、斑块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密集组织细胞伴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组织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呈嗜酸性,边缘不规则;可见组织细胞胞质中含淋巴细胞,即吞噬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示:S-100(+),CD68(+),CD1a(-)。诊断:皮肤Rosai-Dorfman病。

  • 标签: 皮肤 ROSAI-DORFMAN病 吞噬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寻常痤疮患者的皮肤清洁护理起到的效果。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称之为研究时间,期间我院共计156位寻常痤疮患者接受护理,将其做出两组划分,即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人数平均为78位。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皮肤清洁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明显要强于常规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寻常痤疮患者应用皮肤清洁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恢复患者的正常皮肤状态,加快患者的治愈率,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寻常型痤疮 皮肤清洁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在红斑狼疮病谱中,皮肤性红斑狼疮是症状相对较强的一种,在治疗方面,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着一定差异,现阶段,还未能研制出相对固定的治疗模式。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皮肤红斑狼疮,都能获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新型的外用制剂,比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等,通常适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与常规药物无效的皮肤红斑狼疮。本文将对皮肤红斑狼疮的诊治进展进行探究。

  • 标签: 皮肤型 红斑狼疮 诊治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和恶性硬性水肿皮肤炭疽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普通和恶性硬性水肿皮肤炭疽治疗的4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比较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护理干预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在普通和恶性硬性水肿皮肤炭疽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加快患者皮肤愈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水肿型皮肤炭疽 护理体会
  • 简介:报告1例丘疹鳞屑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男,48岁。因头面部、躯干、四肢鳞屑斑丘疹7年,加重半年就诊。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1∶320(+);核型:细颗粒,抗Ro/SSA(+),余自身抗体均阴性。左上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部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沉积。诊断: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丘疹鳞屑)。

  • 标签: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丘疹鳞屑型
  • 简介:男性47岁患者,下颏及颈部线状紫褐色斑2个月。查体见下颏及颈前正中线偏右侧处有一0.5-1.0cm宽,15cm长的线状紫褐色斑片,线状皮损的部分区域有轻度萎缩,无明显凹陷,无明显浸润感。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伴毛囊角栓形成,灶性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血管及毛囊周围大量单一核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基膜带IgG或IgM呈断续短线状和颗粒状沉积,真皮浅层IgG和IgM呈颗粒状或团块状沉积(荧光强度+-++),C3在真皮乳头呈颗粒状沉积。最终确诊为线状皮肤红斑狼疮。

  • 标签: 红斑狼疮 皮肤型 线状
  • 简介:据报道,德国正在研究皮肤友好酶/微乳液消毒体系,这种酶/微乳液皮肤消毒体系是以源自鱿鱼的二异丙基氟磷酸酯酶(DFPase酶)为消毒活性剂,化妆品中的组分作为油相,糖类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

  • 标签: 皮肤消毒 磷酸酯酶 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化妆品 分散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人工肾(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及机制。方法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对16例尿毒症严重皮肤瘙痒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0例皮肤瘙痒症完全消失,5例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有效率约94%。结论组合人工肾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有确切疗效。

  • 标签: 灌流 透析 尿毒症 皮肤瘙痒
  • 简介:目的探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析1972~2007年间就诊于我院的孢子丝菌病447例,其中有详细资料者316例,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03例中,105例做了PAS染色检查。结果春季发病者占50.34%,临床分以固定型略多(52.53%)。儿童主要以面部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PAS染色阳性率为38.1%。结论孢子丝菌病常年皆可发病,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春季为本病高发季节。儿童皮损主要在面部,多为固定型。病理改变多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病理切片、PAS染色诊断阳性率不高,确诊主要靠真菌培养。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临床分析
  • 简介:皮肤癣菌所致的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皮肤癣菌的传统分手段主要是形态学特征为主的表型分法,其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的应用;基因分研究在临床上对解释疾病的复发原因和治疗困难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皮肤癣菌常用基因分法及其在皮肤癣菌病的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 标签: 皮肤癣菌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近年来尿毒症在我国成为高发病症之一,在医学手段不断进步和医学设施不断完善之下,治疗尿毒症的血液净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加之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长期的血液透析治疗导致相关并发症不断出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皮肤瘙痒就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皮肤瘙痒会使患者焦躁不安备受煎熬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身心良好恢复。在相关的医学研究报告中指出患者透析前患皮肤瘙痒的概率为36%,而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之后患皮肤瘙痒的概率高达60%-90%,并且这其中有10%为顽固性皮肤瘙痒。如果不能对皮肤瘙痒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一方面是影响患者的健康恢复,另一方面会导致患者皮肤抓伤或者失眠抑郁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快研究治疗维持性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是当年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维持性透析的概念的解读,进一步分析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原因,从而深入探究组合人工肾联合中药外涂对治疗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1。

  • 标签: 维持性透析 组合型人工肾 中药外涂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骶尾部暗青色皮下结节20余年,于2014年10月13日就诊。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骶尾左上部出现皮下小结节,无痛痒不适,未经治疗,缓慢增大。近期皮损隆起,表面出现暗青色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标签: 隆突性 皮肤 纤维 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Ⅱ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便秘。方法降糖药不变的基础上,合用增液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0%。结论中医可以有效治疗Ⅱ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便秘。

  • 标签: Ⅱ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 便秘 增液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肺吸虫病误诊的方法,分析血小板(PLT)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在肺吸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报告1例以"咳嗽4个月,右侧胸背部包块2个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患儿的诊疗过程中PLT和EOS水平变化,分析PLT和EOS在肺吸虫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因本例患者仅以临床症状、体征、胸部CT结果为诊断依据,未仔细询问个人史,未辨证分析PLT和EOS变化,导致多次误诊,并因误诊实施全身麻醉下包块切除术,经规范治疗患者PLT和EOS水平逐步恢复正常。结论辨证分析PLT和EOS是临床发现肺吸虫感染的关键,抗原和抗体检查是其确诊的依据。PLT和EOS为反映疗效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肺吸虫病 血小板 嗜酸性粒细胞 肺吸虫抗原皮试 肺吸虫抗体
  • 简介:报告2例结节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2例患儿均为出生后不久发病,表现为躯干和四肢散发的结节性皮损,部分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或中层弥漫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可见肥大细胞内紫红色异染颗粒。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结节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 标签: 肥大细胞增生症 结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