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鲜红癍痣(Portwinestains,PwS)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一种较为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在PDT治疗PWS过程中,根据不同的PWS皮肤的生理特征选择不同的光剂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基于PWS病理结构建立的光学模型及其模拟的工作将有助于分析以上问题。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在PWS皮肤的建模及模拟方面的工作现状。根据PWS皮肤的病理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层状光学模型,该模型为后续模拟工作奠定基础。

  • 标签: 鲜红斑痣皮肤 层状 光学模型
  • 简介:目的根据大白鼠皮肤碱烧伤创面早期病理组织学观察复制Ⅱ、Ⅲ度碱烧伤模型,研究碱烧伤的临床治疗。方法Wistar纯种健康大白鼠20只,以不同浓度2mol/l、2.5mol/l、5mol/lNaOH,作用时间分别为30秒、45秒、60秒、75秒,涂抹于脱毛后的表皮。结果2mol/L(60s)、2.5mol/L(45s),5mol/L(30s)即可直接造成Ⅱ度-深Ⅱ度烧伤;2mol/L(75s)、2.5mol/L(60s)、5mol/L(45s)即可造成Ⅲ度烧伤,其烧伤深度与NaOH溶液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比。结论Ⅱ度、Ⅲ度碱烧伤均为渐进性烧伤,与文献中介绍的潜拙样损伤似乎不同。另外,不同浓度NaOH溶液在相同时间对皮肤组织的损伤及同一浓度NaOH溶液在不同时间对大白鼠皮肤的损伤病理学变化均有差异。

  • 标签: 碱烧伤 模型复制 组织病理学
  • 简介: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平面法优化组胺和4-氨基吡啶(4-AP)联用建模的剂量,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豚鼠瘙痒动物模型。方法用星点设计安排实验,各组分别在脱毛部位皮下注射0.5mL不同致痒剂,记录豚鼠30min内的搔抓潜伏期和搔抓次数,用综合评分法筛选最佳致痒组方。通过观察豚鼠的行为学变化和测定血液中的组胺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对豚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行为学实验发现,联合组在30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和4-AP组均显著增多(P〈0.01),搔抓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4-AP组在30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显著增多(P〈0.01)。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组胺组豚鼠血清的组胺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联合组升高程度低于组胺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组胺组、4-AP组和联合组的血清IL-6浓度均有显著的升高(P〈0.01或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组胺组和4-AP组。病理学检查显示,各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细胞增殖,其中联合组的反应更为明显。结论本试验中优化组方(联合组)模型容易实现并且有良好的重复性。

  • 标签: 组胺 4-氨基吡啶 豚鼠 瘙痒模型
  • 简介:摘要白癜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未明确,动物模型是白癜风研究的重要工具。除传统的白癜风小鼠模型外,许多新模型逐渐建立,如表达表皮黑素细胞、黑素细胞反应性T细胞的小鼠模型、K14-SCF/h3TA2/HLA-A2三转基因(Vitesse鼠)小鼠模型、自身免疫诱导的小鼠模型、化学试剂诱导的小鼠模型等,这些模型与人白癜风高度相似,在可重复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已成为研究白癜风发病机制、探索治疗靶点和评判疗效的良好模型。本文综述目前白癜风样小鼠脱色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 标签: 白癜风 黑素细胞 疾病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头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方法设计个性化的微型扩张器,可以将其埋置在大鼠(SD大鼠28只,雄性,8~10周龄,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头皮下,实验动物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扩张组和假扩组,实验组定期将生理盐水注入扩张器,对大鼠头部皮肤进行充分扩张;假扩组在大鼠头皮下埋置硅胶膜,不进行扩张。术后定期收集皮肤样品,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等组织学检测,分析观察结果,包括表皮和真皮厚度、胶原纤维排列等,并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随着扩张装置的注水扩张,大鼠头皮被充分扩张,面积显著增大。假扩组表皮厚度为(54.16±9.48) μm,扩张组表皮厚度增加[(73.33±10.96) μm,t=2.957,P<0.05],而扩张组真皮厚度变薄[(394.00±51.38) μm],对照组真皮厚度为(732.00±54.03) μm (t=10.1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扩张皮肤胶原束排列更紧凑,组织间隙更小。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扩张皮肤部分胶原纤维断裂,排列紊乱;成纤维细胞核膜皱褶增多,细胞器数量增多。结论设计了一种微型扩张器,可埋置在大鼠头皮下,解决了大鼠扩张效率低、不稳定的问题,可用于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机制和探索新的提高扩张效率的方法。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 模型,动物 头皮扩张 扩张器
  • 简介:目的;建立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性的标准。方法:用Epikutis■模型和EpiSkin^TM模型对药品包装材料进行检测,对浸提介质、浓度、时间以及浸提液与模型的接触时间等条件进行选择,建立可行的标准。结果:取平整部位表面积600cm^2,剪碎,加入大豆油100mL,37℃放置24h。使用Epikutis■模型或EpiSkin^TM模型,按重组人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检测方法检测,组织活力平均值应大于80%。结论:所建立的标准可用于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检测。

  • 标签: 皮肤刺激 药包材 Episkin^TM模型 Epikutis■模型
  • 简介:建立人皮肤模型检测杀菌类农药的腐蚀/刺激性,探讨体外皮肤模型替代农药的动物皮肤安全性评价实验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使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鼠尾胶原混合培养模拟真皮层,在真皮层上接种人角化细胞,经气液培养形成表皮层。通过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测定鉴别化合物的腐蚀/刺激性,并比较体外皮肤模型和动物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皮肤模型对十种农药的腐蚀性测试中,与动物安全评价测试结果完全一致。在刺激性试验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a(IL-1a)作为检测终点提高了体外皮肤模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人皮肤模型和动物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0%。研究表明,构建的人皮肤模型在对杀菌类农药腐蚀/刺激性测试中初步表现出较好的性能,作为动物替代方法进行农药品安全性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人皮肤模型 腐蚀性 刺激性 杀菌类农药 IL-1A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PISETI模型在预防皮肤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 2017年 1月至 12月的 1272例跌倒高危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预防跌倒常规护理;将 2018年 1月至 12月的 1532例跌倒高危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 PISETI管理模型预防跌倒,比较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和伤害严重程度。结果 对照组共发生 7例患者跌倒,伤害程度 1-3级, 2018年度皮肤科住院跌倒患者 1例,伤害程度为 1级。结论 PESETI管理模型可有效降低皮肤科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值得持续应用。

  • 标签: PISETI管理模型 跌倒预防 皮肤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手术治疗的Merkel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预后因素,并依此建立列线图用于预测患者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方法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提取1 27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70∶30的比例分为建模组(891例)和验证组(380例)。使用R软件拟合Cox回归模型,确认预后因素并绘制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用C指数(C-index)进行评价,模型的一致性用校准曲线进行评价。最后将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第八版TNM分期系统进行对比。结果多因素Cox分析提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N分期、M分期、婚姻状态和放疗均和总生存率相关。我们将上述预测因素纳入预测模型,结果发现,新模型对于生存率的预测能力优于最新版的TNM分期:建模组使用新模型进行生存率预测的C指数为0.72,使用TNM分期的C指数为0.64;验证组使用新模型进行生存率预测的C指数为0.73,使用TNM分期的C指数为0.63。两组的校准曲线表现优异。结论包含综合评价指标的新模型对于Merkel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优于传统的TNM分期。该新模型可协助医师更准确判断患者预后,协助临床决策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Merkel细胞癌 列线图 总生存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法在皮肤病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60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采取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实习结束时分别采用理论考试和病历书写来测评两组实习生的临床能力,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实习生对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法的满意度。采用SPSS 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①皮肤病学理论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组实习生病历分析题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实习生门诊病历评分显示,实验组实习生所书写的病史、体格检查、处理项及门诊病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实习生更认可这一新的教学方法。结论在皮肤病学实践教学中引入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ASSURE教学模型 微课 病历书写 教学方法 皮肤病学
  • 简介:头孢比普作为广谱头孢菌素,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所致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的疗效不逊于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的联合用药方案。该临床试验分析了头孢比普治疗cSSSI的疗效与T〉MIC的百分比(游离血药浓度超过MIC持续的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百分比)的关系。该项研究中309例革兰阳性菌和(或)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接受头孢比普治疗,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感染 广谱头孢菌素 复杂性 药效学模型 治疗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009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2 934例,其中男1 867例、女1 067例,中位年龄18岁,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3 053例次,置入扩张器4 266个。以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有无吸烟史、饮酒史、输血史、基础疾病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首次注水率、扩张器置入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有无术后血肿清除为预测变量,以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为结局指标。对数据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因素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发生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采用自助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饮酒史、心脏病史、病毒性肝炎史、高血压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置入部位、术后血肿清除为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05、0.170、0.999、0.054、0.510、-0.003、0.395、-0.218、0.029、0.848、-0.116、0.175、0.085、0.202)。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且<400 mL或≥4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等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7、3.21、2.00、2.47、1.70、1.73、1.67、2.16,95%置信区间=1.04~1.82、1.09~8.34、1.38~2.86、1.29~4.41、1.07~2.73、1.02~2.94、1.09~2.58、1.07~4.10,P<0.05或P<0.01)。评价模型区分度的C指数=0.63(95%置信区间=0.59~0.66),评价模型准确度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85。自助重采样法内部验证模型的C指数=0.60。结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成功,并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 标签: 扩张术 感染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临床预测模型
  • 简介:皮肤屏障由水脂膜和皮肤“砖墙”结构构成。皮肤屏障结构和功能障碍与多种皮肤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相关。目前有多种无创检测方法可以评价皮肤的屏障功能。

  • 标签: 屏障功能 无创检测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