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手术操作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在正常与不可逆损伤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的区域。而在此区域内,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通常都是可以监测的。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损伤神经系统的操作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可以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基于这种认识与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术神经监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使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系统功能 手术中 脊髓 神经外科患者 手术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脑手术患者术肌电图监测面神经功能的临床经验,了解肌电图监测在颅脑手术的应用价值,降低颅脑手术的风险。方法选择到本院接受颅脑手术治疗的确诊的听神经瘤患者48例,在手术过程中进行了神经电生理的颅神经功能监测,探讨肌电图监测对颅脑手术的重要作用。结果48例听神经瘤患者,39例面神经都得到解剖保留,6例患者面神经未进行保留,3例患者面神经不慎断开,进行部分修整后神经端一端吻合且功能也有一定的恢复。结论通过术监测自发肌电图结合单极恒压电刺激诱发肌电图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损伤较小,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高,且电刺激可以用于判断面神经预后,可参考性高。

  • 标签: 肌电图监测 颅脑手术 面神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手术过程眼科医生手中的细菌数量,以确保有效地指导手术过程中保持手部卫生。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我院进行相同手术类型及相同数量的手术医生12名进行研究,进行相同的操作方法后,观察眼科医生的双手细菌菌落培养的结果以及不同教育背景和职称的眼科医生的细菌菌落培养结果的比较。结果:眼科医生在不同时间间隔培养细菌菌落的结果之间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手术手消毒后的1小时相比,手术后2小时和3小时眼科医生手的菌落数量明显增加,两者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2小时后眼科医生手的菌落数量相比,眼科手消毒后3小时眼科医生手的菌落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名眼科医生手上培养细菌菌落的结果与医师的学历和职称无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部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并减少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最简单和最简便的方法,这是可行且最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只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效果并通过加强手部卫生管理来降低。科学适当的监测和管理方法是确保消毒和灭菌质量的关键,并且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眼科手术 手术医生 手部细菌 菌落
  • 简介:目的:探讨有创血压在手术的临床应用及优势。方法:对136例危重及重大手术患者行有创血压监测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顺利完成有创血压监测,全组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连续、动态、准确的动脉血压数值,对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保障危重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有创血压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监测在宫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5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全程监测宫腔镜进行手术。结果46例在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均成功完成。结论超声引导行宫腔镜手术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超声引导下监测 宫腔镜手术
  • 简介: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在手术实时了解神经功能完整性,鉴别神经结构和非神经结构,帮助术者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和手术并发症,已逐渐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圆锥马尾区手术易造成病人下肢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本文就术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圆锥马尾手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监测 生理学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分析疼痛评估与监测在妇产科手术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了2023年7月-12月期间妇产科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经过临床诊断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妇产科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情况。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均为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疼痛评估与监测方式。并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和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对护理质量的评价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手术室引入疼痛评估与监测模式后,患者的焦虑心情明显减轻,提高了护理人眼的自信心,具有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疼痛评估与监测 妇产科 手术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追加肌松药物对术神经监测的影响,为甲状腺手术神经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同一外科医师团队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监测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药物及肌松药物,均由资深麻醉医师完成神经监测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后待暴露迷走神经时,采用NIM-Response 3.0神经肌电监测监测,以3 mA电流刺激迷走神经,待有持续稳定肌电信号后,A组患者嘱麻醉医师加深麻醉,不追加肌松药物;B组患者开始给予顺式阿曲库铵微量泵持续泵入直至手术结束,其他麻醉药物维持原量。记录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肌电信号各时间段相应值;术中体动及呛管次数、术血压、心率波动、苏醒延迟、恶心呕吐及颈部僵硬不适等并发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结果A组患者术5例出现呛管体动,B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3,P<0.05);两组患者术均能实时监测神经肌电信号,两组振幅分别为A组(355±125)、(482±136)、(580±156) μV,B组(382±132)、(468±118)、(620±163) 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5、0.326、0.596,P>0.05);B组患者较A组术中心率、血压更加平稳,术后恶心呕吐、颈部僵硬不适感、苏醒延迟等并发症相对较少,分别为A组6、5、2例,B组3、2、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6、1.409、0,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小剂量持续泵入肌松药物对术神经监测无明显影响,更有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及患者术后的康复。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肌松药物 神经监测 顺式阿曲库铵
  • 简介:RLN的保护一直是甲状腺手术的重点和难点。再次甲状腺手术,因瘢痕粘连,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损伤率相应增加。本文通过比较RLN监测和常规显露,讨论其在再次甲状腺手术应用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神经监测 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麻醉监测管理(MAC)在肺肿瘤射频消融(RFA)手术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接受肺肿瘤射频消融手术的13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7个病例作为实验组,6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未使用麻醉监测管理,实验组患者在手术中使用麻醉监测管理,所有患者根据临床需求接受局部麻醉。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术中生理参数稳定性、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与未使用MAC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术中生理参数更稳定,术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此外,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短,手术效果评估显示肿瘤消融更为完整(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麻醉监测管理(MAC)在肺肿瘤射频消融手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增加患者舒适度,并可能改善手术效果。鉴于这些优势,推荐在此类手术中广泛应用MAC。

  • 标签: 麻醉监测管理(MAC) 肺肿瘤 射频消融(RFA) 手术安全性 患者舒适度。
  • 简介:神经生理监测作为一种预测神经功能损伤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用于脊柱矫形手术。本文简述了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多模式术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应用进展。目的是以标准的监测方法,在脊柱矫形手术对脊髓功能进行实时的评估,预警术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本文就上述监测方法在脊柱畸形矫形术的临床应用、术神经损伤的报警标准、麻醉对监测的影响因素、监测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监测指标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排粪、排尿与性功能障碍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保护盆腔自主神经的TME手术可以有效降低上述问题的发生率。术神经监测(IONM)可以协助术者在术中有效地识别并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是一种颇有前景的方式,但目前技术标准尚不统一,临床应用尚不普及。本综述整理了国内外IONM在直肠癌手术以及盆腔相邻器官手术的研究,介绍了神经电刺激结合海绵体、膀胱、尿道、直肠内压监测及肌电反应监测等IONM的技术方法。提出目前研究面临的方法学不统一、专用设施缺乏等问题,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术中神经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动脉监测在结肠恶性肿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剖腹结肠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42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22例,对照组(B组)20例。A组在麻醉开始前常规行桡动脉穿刺并置管,术持续有创动脉压动态监测,并在麻醉开始前、术、及术后通过动脉穿刺针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多次行动脉血气分析;B组实行上肢外周动脉袖带无创测压,采取每隔5分钟机器自动无创血压监测,当术中出现血压波动时,可改成按需人工无创血压监测,术根据病情变化单次采动脉血气标本行动脉血气分析。两组病例术记录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报告。结果A组在麻醉诱导、术及术后麻醉清醒时循环监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A组反复多次动脉血气分析可以较对照组更及时发现患者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贫血等。结论有创动脉监测可以更及时动态地发现患者循环变动,而反复多次的血气分析也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患者内环境的变化,从而为术的麻醉治疗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标签: 有创动脉监测 无创血压监测 血气分析 结肠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总结术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的经验,分析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IV型和Axon公司的EpochXP型监测仪,共对661例手术患者进行了术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其中听神经瘤220例,颈动脉狭窄237例(249侧),颅内动脉瘤64例,脑干肿瘤21例,其他桥小脑病变47例,垂体瘤45例,颈静脉孔区肿瘤12例,侵犯海绵窦肿瘤15例。结果通过诱发肌电图、EEG、SEP、ABR、F-VEP及MEP的监测,可以准确判断颅神经的位置或脑实质的功能状态,颅神经的监测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的损伤,长束功能监测可以提供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如脑供血的情况、功能区脑灌注状态。结论术神经功能的监测,对神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减少了手术的风险。使用得当可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应该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常规工作。

  • 标签: 术中监测 诱发肌电图 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应用对手术麻醉患者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共60例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采取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照组未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比生命体征指标结果。结果:对比两组生命体征指标,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手术麻醉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的麻醉工作麻醉指标深度监测是目前麻醉技术的发展需求重要方向之一。其中,以脑电监测指数为主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在手术过程的应用价值较高,例如脑电双频谱指数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等,此类麻醉监测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术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并发症隐患起到了很好的监控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了手术的整体质量与治疗效果。本文首先对脑电监测指数进行了详细分类,同时分析其优劣势,最后予以总结。

  • 标签: 麻醉深度监测 围手术期 脑电信号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