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一患者对新调入的环境不适应,加之被班长误解,心理受到一定的伤害,产生了抑郁情绪,以致想家情结严重。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其本人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运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其调整认知观念,消除了患者适应不良的行为,解除了不良情绪,咨询效果明显。

  • 标签: 社会适应 心理问题 行为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影响学生在校生活以及他们进入社会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大因素。其中以适应为核心的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构建就成为提前给高职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一个机会。通过构建以实践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来实现高职学生蜕变成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 标签: 高职 心理健康活动 课程设计
  • 简介:跨学科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跨学科博士培养目标所体现出的"双重"或"多元"特点常常使博士生在课程学习、时间投入及活动参与方面遭遇各种困境,难以适应跨学科学习及研究工作,以致出现学科认同危机。根据国内外经验,将跨学科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过程分为预备期、形式化、去形式化和个性化四个阶段,分析了影响跨学科博士生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因素,最后从人才培养与评价的视角提出了促进跨学科博士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建议。

  • 标签: 跨学科 博士生 学科认同 社会适应
  • 简介:社交媒体因其具有自发性强和人数众多等突出特点,对中小学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过多的社交媒体使用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文章通过《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社交网络使用调查表》,对225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不当使用社交媒体会降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学校应创设一个有利流动儿童成长的学校环境,营造融洽的亲密关系,同时实施多元的教育评价,赋予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选择的机会,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3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预防流动儿童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从而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社会适应

  • 标签: 流动儿童 社交媒体使用 社会适应性
  • 简介:针对本科生的情绪智力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对548名在校大学生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并且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分别对大学生的学习、人际、环境、心理和未来适应能力这五个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策略,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情绪智力 社会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儿童跟随父母流入了珠三角地区,并面临着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社会文化等一系列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其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整个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为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发展,做好舆情引导;学校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并采取"群际互动"方式消解文化冲突;家庭要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氛围,父母应为子女做好榜样,并与学校加强联动。

  • 标签: 珠三角地区 随迁儿童 社会适应问题
  • 简介:【目的】调查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现状,探讨安全感对服刑人员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人际信任在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劳教人员社会适应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随机选取河南省某监狱7个监区服刑期均在10年以上的服刑人员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04份,有效问卷366份,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安全感对人际信任显著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65,p〈0.01),对社会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41,p〈0.01),人际信任在安全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提高服刑人员安全感能够显著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并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 标签: 服刑人员 人际信任 社会适应 安全感
  • 简介: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主体,人才社会发展价值的全面体现则是高等教育人才社会适应性全面提升的重要表现。这种适应性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应,即通过对社会、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形成的应对情况。从普遍的就业情况来分析,职业与专业相关度越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越好,职业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则需要毕业生花费时间、精力重新学习,需要其用更多的时间培养社会适应性。

  • 标签: 社会适应性 人才培养 教育功能 主观能动性 高等教育 教育发展
  • 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蒙古族大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身上体现着新时代的特征。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念的变化,对蒙古族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不少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力不从心,即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现象,正在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影响他们融入社会、寻找平台、自我发展的瓶颈。培养蒙古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无论是对大学生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前程,还是对社会繁荣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蒙古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进行原因分析,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的途径来提高蒙古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要重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要加强蒙古族大学生的情商教育;第三,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第四,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育工作;第五,蒙古族大学生要追求自我发展。

  • 标签: 蒙古族大学生 社会适应 实践活动
  • 简介:当代高校毕业生主要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就业压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中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的新形势,贴上90后及E一代标签的高校毕业生诉诸自身适应上述新形势存在一定困难,因而需要选择由社会认知教育、挫折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组成的教育路径和由体育活动及训练、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训练路径培养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期实现环境之"势"、适应之"理"、路径之"事"的统一。

  • 标签: 新形势 高校毕业生 社会适应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化疗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心智觉知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26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对其心智觉知注意觉知量表以及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心智觉知水平得分为(52.26±12.02)分,心理社会适应分为(145.97±23.57)分,所得分数均为中等水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智觉知水平与心理社会适应程度呈正相关性。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智觉知水平与心理社会适应程度密切相关,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智知觉水平进行提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程度。

  • 标签: 乳腺癌化疗 心理社会适应 心智觉知水平 相关性分析
  • 简介: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果,能够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提高其职业技能,应当受到重视。为提高教学水平,应坚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创业教育,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 标签: 就业创业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
  • 简介:乐观和社会适应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乐观品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东莞市塘厦镇3所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适应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且乐观在社会适应和主观幸福感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促进其良好社会适应,提高其乐观水平,改变其认知,来最终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 标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社会适应 主观幸福感 乐观
  • 简介: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对安徽省46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希望特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的6个维度与积极适应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消极适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希望特质均显著负相关(P〈0.05).希望特质与积极适应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消极适应显著负相关(P〈0.01).希望特质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积极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消极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负性生活事件 社会适应 希望特质 中学生
  • 简介:韩国各地有很多中国延边朝鲜族务工人员,通过对他们的个案访谈,剖析其身体、语言、居住空间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是如何限制其适应韩国社会的,并指出在韩国社会的接纳和排斥之间,朝鲜族务工群体只是“选择性”地适应韩国的社会生活,在深层融入韩国社会方面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 标签: 韩国 朝鲜族 务工群体 社会适应 障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平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调查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社会适应能力情况。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SDSS因子职业工作、婚姻职能的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家庭内、外活动情况、对外界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和计划性的评分差异显著(P<0.05),社会性退缩、父母职能、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的评分差异极显著(P<0.01),NOSIE各因子评分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心理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技能训练 慢性病 精神分裂症 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