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讨论分析蛙神经干动作电位,为电生理实验课教学提供一些创新思路。方法:制备蛙的坐骨神经标本,在原有教学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就记录距离。麻药阻滞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形、幅度、潜伏期及时程的影响,传导速度的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增大两记录电极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第一相峰值逐渐升高,持续时间延长,第二相峰值逐渐减小,电位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记录两点间滴加麻药,动作电位的波形第一相峰值逐步加大,第二相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形成单相动作电位;利用顶点所测速度与起点法测量值不相等。结论:讨论分析该实验结果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原理,牢固掌握基本的电生理知识。

  • 标签: 神经干 复合动作 电位 电生理
  • 简介:本文对神经衰弱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进行了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分析其中P300成分的潜伏期、波幅,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衰弱患者P300波幅较低,而潜伏期无显著差异,表明患者大脑皮质功能弱化。本研究结果提示事件相关电位可作为诊断神经衰弱的一项辅助检查。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神经衰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蜗神经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action potential,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肿瘤切除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术前存在可测听力[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AAO-HNS)分级C级(含)以上],术中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联合CNAP监测,CNAP监测采用颅内电极持续监测与手持式探头定位监测相结合。按照术后听力是否保留分为听力保留组和听力未保留组,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间CNAP及BAEP波形参数的差异。结果共54例患者完成术中监测且资料收集完整,其中男性25例(46.3%)、女性29例(53.7%),年龄27~71岁、平均46.2岁,肿瘤最大直径(18.1±5.9)mm(范围10~34 mm)。肿瘤均全切,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54例患者听力保留率为51.9%(28/54)。手术中,切肿瘤前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85.2%(46/54),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71.4%(20/28),听力未保留组V波均消失。54例患者术中均可引出CNAP波形,肿瘤切除后两组患者CNAP波形参数具有差异:听力保留组波形为三相波和双相波,而听力未保留组为低平波和正向波;听力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明显高于切肿瘤前[14.45(7.54,33.85)μV比9.13(4.88,23.35)μV,P=0.022],而听力未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较切肿瘤前明显下降[3.07(1.96,4.60)μV比6.55(4.54,9.71)μV,P=0.007];组间比较,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N1波幅明显高于未保留组(P<0.001)。结论BAEP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前庭神经鞘瘤 耳蜗神经 动作电位 诱发电位,听觉,脑干 监测,手术中
  • 简介:诱发电位是继脑电图,肌电图之后神经电生理学第三大进展,现代尽管有了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扫描(SPECT),正电子扫描(PET)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脑部疾病诊断的阳性率和定位的准确性,但上述各项检测技术主要是反映脑形态结构变化,一般来说形态结构的变化均在机能变化之后,早期患者有机能障碍,但形态结构上不一定都能反映出来。某些疾病形态结构正常,但反映机能变化的电生理可客观显示出异常,而且检测费用低,易于普及,在当今神经病学的临床及科研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视觉诱发电位 脑诱发电位 形态结构 多发性硬化 特异投射系统 神经科
  • 简介: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对视神经挫伤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近两年临床诊断为视神经挫伤的患者60例(72眼)进行VEP检查。结果:P-VEP正常30眼;P100波潜伏时延迟22眼;P-VEP无波,F-VEP振幅降低12眼;P—VEP、F-VEP均无波8眼。结论:VEP检查是视神经挫伤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 标签: 视觉诱发电位 视神经挫伤 临床诊断 患者
  • 简介: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30名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N20、P25、N30波,额叶的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SEP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 标签: 帕金森病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进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226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FNMEP术后/术前波幅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01例(88.9%),次全切15例(6.6%),部分切除10例(4.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死亡4例(1.8%);84.1%(190/226)的患者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HB)为Ⅰ~Ⅱ级,其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7.5%(17/226)患者为HB Ⅲ级,波幅比45.6%;5.8%(13/226)患者为HB Ⅳ级,其波幅比23.1%;2.7%(6/226)患者为HB Ⅴ~Ⅵ级,波幅比6.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趋势(r=-0.895,P=0.000)。结论术中FNMEP监测可以预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保护方法。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诱发电位,运动 预测
  • 简介:在对神经电位进行分析时,常运用到神经电位记录装置,以获得膜电位变化曲线。通过对围绕膜电位差展开的示波器指针偏转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膜电位变化情况,熟练掌握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 标签: 生物电 神经电位 示波器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S1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SEP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的P20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P20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8例受试者的S1SEP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问为0~1.24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SEP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SEP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SEP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SEP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 标签: 骶骨 脊神经根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神经梅毒所致视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完善P-VEP检查且P100波潜伏期异常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分析其P-VEP结果、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清指标的特点。结果21例P-VEP异常的神经梅毒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多见(76%、16/21),平均年龄为(45.0 ± 11.5)岁。17例患者眼部症状阳性,4例患者眼部症状阴性。17例眼部症状阳性的患者均被诊断为视神经炎。P-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P100波缺失。患眼P100波潜伏期(135.16 ± 22.21)ms较正常眼潜伏期(92.75 ± 8.26)ms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13、P = 0.007)。眼部症状阳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较症状阴性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更长[(137.94 ± 23.12)ms vs.(120.33 ± 5.5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8、P = 0.217)。P100波潜伏期和脑脊液白细胞(r = 0.349、P = 0.155)及蛋白(r = 0.240、P = 0.323)间无显著相关性。追踪分析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变化与血清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 0.05)。有5只患眼表现为P100波缺失,其在治疗后6个月内P100波仍缺失。结论神经梅毒患者P-VEP检查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缺失提示视神经损害;P100波波形缺失可能提示视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或不可逆转;在神经梅毒患者未出现视神经受损症状前即可通过检查P-VEP发现视神经受损,为明确神经梅毒患者是否存在视神经损伤及损伤程度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神经梅毒 视神经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经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VEP检测。结果通过视神经患者受伤眼VEP与自体健眼进行比较,P100的振幅,潜伏时均有不同程度异常,VEP对视神经损伤程度反应灵敏。结论VEP能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早期临床诊断视功能评价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制备好的神经干置于任氏液中浸泡20min(作为对照组),随机分为川芎嗪5mg、10mg和15mg三个实验组,各组又分别浸泡5、10、15、20、25、30min6个时间点。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正相波时程、幅度和传导速度。结果经不同浓度川芎嗪液处理后,神经干动作电位正相波时程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幅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川芎嗪液浓度增高,抑制作用越明显(P<0.01)。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抑制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发挥镇痛作用。

  • 标签: 川芎嗪 蟾蜍 坐骨神经干 动作电位
  • 简介:对已确诊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105例患者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EP)观察。结果显示SEP正常25例(23.8%),异常80例(76.2%)。其异常发生率与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有显著相关性,即年龄大、病程长及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SEP异常率高。结果还显示,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SEP多为异常,而临床尚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SEP也可出现异改变,提示该检查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Ⅱ型糖尿病 神经病变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观察57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mumaficoptioneuropathy,TON)患者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kedpotenlial,FvEP〉)表现,分析其特点及其与伤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7眼TON患者F-YEP的P2波潜伏期和波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7眼TON中,46眼(80.70%)表现为P2波潜伏期延迟和/或波幅降低,11眼(19.30%)F-VEP无波形;伤眼与健眼F—VEPP2波潜伏期、波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无光感、光感和有光感以上视力者F-VEPP2波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ON患者F—VEP均异常,F-VEP对判断预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定量分析其结果。

  • 标签: 视神经 损伤 诱发电位
  • 简介: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心室晚电位(venlrieularlate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心电活动 QRS波 叠加技术 利用信息 电位记录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头皮颅骨刺激面肌诱发电位(TCeMEP)在巨大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面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对28例巨大听神经瘤术中监测TCeMEP.并比较其变化和术后面肌功能的关系。结果16例术后TCeMEP下降大于75%,其中9例明显面瘫,7例轻度面瘫;12例术后TCeMEP下降小于75%,其中2例明显面瘫,7例轻度面瘫,3例基本正常。两组明显面瘫率经x^2检验,P〈0.05。结论TCeMEP可以术中实时监测全部面肌传导通路的功能.为术中保护面神经功能提供可靠的电传导依据。TCeMEP波幅下降75%可以作为术后可能发生明显面瘫的警戒点。

  • 标签: 诱发电位 运动 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术中神经动作电位(nerveactionpotential,NAP)波幅值和近端正常神经与损伤段周围神经波幅比值(normalsegmenttoinjurysegmentamplituderatio,NIAR)两种指标,用于早期定量评估周围神经损伤程度.方法用16只新西兰兔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伤后4周进行术中神经干动作电位检测,根据测定的NAP波幅值和NIAR分组.即根据NIAR波幅值分为:A组(NAP〈100μV,重度),B组(100μV≤NAP〈500μV,中度),C组(NAP≥500μV,轻度);根据NIAR分组为:α组(比值≥10,重度),β组(10〈比值≥2,中度),γ组(比值〈2,轻度).伤后12周在神经损伤点远端1cm处切取神经标本长2mm,经甘氨酸银染色后,观察各组切片中坐骨神经再生的轴索数量,测量其直径和横截面积,并进行足印测量和溃疡面积对比.得出的参数,进行组问t检验,P〈0.05判定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A组与B,C组的再生轴索数目、直径、横截面积、溃疡面积与足印宽长比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α组与β,γ组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α组,B组与β组,C组与γ组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中NAP波幅值和NIAK均可用于早期定量评估周围神经损伤程度.

  • 标签: 周围神经 损伤 神经动作电位 电生理
  • 简介:摘要神经性疼痛是由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综合作用导致的慢性疼痛,较多疾病均可以引起神经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偏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中炎症介质、神经肽、通道蛋白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6种主要的炎症介质和3种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论述其对神经性疼痛的影响,为神经性疼痛的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性疼痛 炎症介质 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 中枢敏化 外周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