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急性心梗导管冠脉与静脉的护理。方法:本研究起始时间2022年6月份,截止时间2023年5月份底,患者的数量为9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冠脉护理措施,参照组给予静脉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急性心梗患者采取分组进行不同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护理后均有效果,但是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冠状动脉再通指标高于参照组,而心脏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发生出血并发症各项指标低于参照组且P

  • 标签: 急性心梗 导管 冠脉溶栓 静脉溶栓 冠状动脉再通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组16例,外周静脉系统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em周径差)、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导管组膝上15em周径差为(1.78±0.59)cm,较系统组的(2.69±0.83)cm明显缓解;导管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深静脉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导管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血栓内注射微泡对体外超声的增强作用。方法取新鲜人血血栓40份分为4组,每组10份,实验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实验2组: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2组: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比较4组的率。超声频率1.0MHz,声压512kPa。另用超声激励MBDiO释放,观察治疗后血栓内荧光分布与强度。结果实验1组的率(37.70%±3.17%)显著高于实验2组(11.67%±1.13%)、对照1组(14.37%±2.22%)及对照2组(7.90%±0.68%,P〈0.05)。血栓内注射微泡后,内可见大片强回声后伴声影,治疗后强回声区在血栓内有扩散。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验1组治疗后血栓内可见大量明亮荧光信号分布,而实验2组治疗后的血栓内部基本无荧光信号。结论血栓内注射微泡和尿激酶介导的超声率显著高于静脉给药方法。

  • 标签: 血栓形成 微泡导入法 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抽吸及留置导管治疗,2例后吻合口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2例复合旁路患者后再次行旁路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旁路血管均完全再通,远端缺血症状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本组治疗时间2~4d,平均(3.2±0.1)d;尿激酶用量200万~320万U,平均(265±10)万U。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随访9个月至7年,平均(28±3)个月,所有旁路血管均通畅,患者均完全消除缺血症状。结论旁路血管内急性血栓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好,安全性高,远期疗效显著。

  • 标签: 人工血管 移植物闭塞 血管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中行经导管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2例,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静脉组与导管组,每一组患者21例,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导管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静脉组患者相比,数值明显要大于静脉组,P<0.05。结论在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中行经导管治疗可改善相关指标,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经导管溶栓 急性肺栓塞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评价超出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2020年12月为研究年限跨度,择取样本为本院收治80例超出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分组模式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量均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ADL评分、NIHSS评分、FMA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出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 标签: 动脉导管 替罗非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时间窗
  • 简介: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h,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动脉内导管血栓捣碎与局部术是将造影导管直接送至肺动脉血栓处,先将血栓捣碎后注射药物达到溶解血栓、改善肺动脉循环的目的[1].此介入治疗损伤小、疗效好、简便易行.但术后的护理观察是保证PE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我科于2003年1~4月收治PE患者2例,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导管血栓捣碎 局部溶栓术 联合治疗 肺动脉栓塞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导管预防和减少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经导管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精心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导管治疗并至少完成1次血液透析治疗,2例患者需在原血管切除狭窄部位重新造瘘术,所有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经导管治疗,使能有效清除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血栓,使内瘘即时再通率高,临床应加强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经导管治疗的护理工作。

  • 标签: 内瘘血栓 碎栓溶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入路导管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展年限时间范围限定为2017年3月-2020年10月,择取研究样本为70例于我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全部患者均行经锁骨下静脉入路导管救治,分析具体救治效果。结果:70例患者术后造影显示41例患者栓塞的肺动脉大部分开通,29例患者部分开通,2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术后48h-120h动脉血氧分压及肺动脉平均压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入路导管救治临床效果显著,可在有介入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肺栓塞 锁骨下静脉 导管碎栓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留置动脉导管给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置管后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期间采用动脉导管给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导管置管后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5例患者完成全程治疗,行动脉造影示血栓溶解后拔管。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导管脱出,改用静脉给药治疗。结论通过防止导管移位,保持导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及防止导管脱出等护理可以延长动脉导管留置的时间,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动脉溶栓导管 动脉硬化闭塞 置管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5例肿瘤患者,对其进行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并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与护理后,患者在12到24h后疼痛缓解;5d后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血栓为2到4cm;6d后肿胀消除;1月后血管超声显示血栓完全消失,管壁光滑,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溶栓治疗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CDT)与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非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非慢性期下肢DVT患者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3~83(65.8±12.4)岁;左下肢34例,右下肢21例;病程1~26(9.7±5.5)d;急性期36例,亚急性期19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联合组27例采取CDT联合猪尾管碎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仅采取CDT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近期(术后1周)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Villalta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PTS)的严重程度。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联合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2.59%(25/27),优于对照组的67.86%(19/28);联合组疗效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6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0例、9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P=0.016)。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在联合组分别为(188.2±41.5)万U、(3.7±0.7)d和(7.9±1.2)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2.1±34.0)万U、(6.6±0.6)d和(14.0±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17.10、13.85,P值均<0.001)。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联合组2例、对照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术后12个月,联合组发生PTS 7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发生PTS10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3例、重度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P=0.416)。结论对于非慢性期DVT患者,单纯CDT和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联合组方案早期临床有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的用量,节约治疗成本,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CDT)和系统(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9.60-16.11;P〈0.01);CDT组的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0.25-0.63;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及滤器植入术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观察。方法回顾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导管及滤器植入术后的观察及护理。结果25例应用导管及滤器植入治疗,患者肿胀消退,术后7~10天出院,均未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能够安全并有效治疗DVT,围手术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DVT 溶栓导管植入 下腔静脉滤器 尿激酶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膝下(BelowtheKnee,BTK)途径导管直接(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BTK途径CDT治疗的38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11岁。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小隐静脉穿刺途径28例,小隐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穿刺途径2例。行CDT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临时可回收滤器置入,并于术后2周内取出。36名患者DVT血栓溶解成功(Ⅱ和Ⅲ级)。2名未获得血栓溶解成功的患者,从症状发生到CDT时间均大于10天。对13例患者(左侧10例,右侧3例)进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渗血4例,切开部位麻木5例,没有新发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等主要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1个月-4年),28例患者超过1.5年。2例患者由于未服用华法林而出现反复髂股DVT。随访期间通畅率和PTS率分别为81.6%(31/38)和31.6%(12/38)。结论:采用BTK途径行CDT治疗混合型DVT是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结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内溶栓 小隐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尿激酶的量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尿激酶每日用量40~80U,对照组尿激酶每日用量小于40U。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疗效。(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及出血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80%,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大腿周径及治疗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大腿周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导管直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尿激酶量控制在每日40~80U,出血风险小,疗效肯定。

  • 标签: 经导管直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管介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为对照组(100例,采用抗凝治疗),观察组(100例,在采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导管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使用导管介入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更佳。

  • 标签: 导管介入溶栓 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