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生物衰败患者采用J-Valve瓣膜行尖瓣手术的经验和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采用J-Valve瓣膜行尖瓣手术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0±11.6)岁。既往手术置换HancockⅡ瓣膜17例,Edwards SAV瓣膜7例,Edwards Perimount瓣膜3例,佰仁思瓣膜1例,Mosaic瓣膜1例。瓣膜型号25号8例,27号17例,29号4例。手术于杂交手术室完成,在X线透视和TEE监测下经左侧肋间和心尖,将反向安装的J-Valve瓣膜在导丝的引导下置入尖瓣生物内。结果1例患者因介入瓣膜移位,紧急转正中开胸,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经右心房及房间隔切口复位。28例完成经心手术,死亡1例,手术操作成功率96.6%(28/29)。尖瓣平均跨压差(7.6±2.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J-Valve介入瓣膜在生物衰败损毁的患者中行尖瓣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即使患者在前次手术置换的是小号生物,仍可取得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 标签: 二尖瓣 生物瓣衰败 经心尖二尖瓣瓣中瓣
  • 简介:【摘要】 目前外科开胸换手术中使用的多为生物,随着时间的流逝,生物衰败不可避免。经导管“”技术已成为治疗外科生物衰败的有效手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再次手术的比例明显升高。次开胸手术通常面临着比第一次手术更大难度和风险,病死率明显上升,而“”技术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创伤面积,病人恢复期缩短。本文针对1 例经心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

  • 标签: 瓣中瓣 生物瓣置换术后 经导管 护理
  • 简介:尖瓣狭窄病因学尖瓣狭窄(MS)几乎都是由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所引起,尽管3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风湿热病史。风湿性MS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两倍。风湿性尖瓣病变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明显下降,但是在非洲、中东和亚洲地区,症状性尖瓣病变可以累及十几岁以上的患者。

  • 标签: 二尖瓣疾病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二尖瓣狭窄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发达国家
  • 简介:摘要男,68岁。于2020年10月9日以"心脏术后5年,间断胸闷1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诊断为:(1)心脏瓣膜病:尖瓣生物置换术后;(2)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中度关闭不全;(3)肺动脉高压重度;(4)心功能保留心衰;(5)心功能Ⅳ级;(6)重症肌无力;(7)消化道出血;(8)气管狭窄;(9)脑梗塞;(10)肺叶切除术后;(11)心房颤动;(12)2型糖尿病。考虑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合并症多,于2020年10月21日全麻下行经心尖瓣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7天康复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5岁男性患者经皮穿刺心尖路径微创封堵双机械置换术后尖瓣周漏,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本文就患者一般病情、既往史、检查资料、创新手术过程、治疗及随访效果、技术讨论等总结报道。对于双机械置换术后的尖瓣周漏,经皮心尖穿刺微创封堵可能是创伤小、节省时间、并发症少的优选技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尖瓣成形环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尖瓣反流行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25例尖瓣重度反流患者进行尖瓣成形手术,男11例,女14例;年龄18~65(52±4.1)岁。病因包括先天性尖瓣关闭不全3例,叶弹性纤维退行性变致叶脱垂、腱索断裂或冗长致叶脱垂1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合并房颤13例,三重度反流11例。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随访1~31个月,平均(15.2±13.6)个月。同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尖瓣反流情况明显减轻,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联合应用尖瓣成形环对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发症少,恢复效果好,术后无需长期抗凝,是治疗单纯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理想手术方式。

  • 标签: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成形 二尖瓣成形环
  • 简介:摘要系统评价尖瓣成形术(MVP)与尖瓣置换术(MVR)治疗风湿性尖瓣心脏病的疗效,并进行对比。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治疗的178例患者,按所行术式分为MVP组(29例)和MVR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围手术期一般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两组患者在术中指标、术后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辅助设备应用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病死率低于MVR组(χ2<0.05)。术后MVP组跨压差及反流严重程度高于M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风湿性尖瓣瓣膜病的患者,行MVP治疗可以取得与MVR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死亡风险更低。对于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MVR手术,或在MVP基础上行周修复术降低术后反流风险。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年龄≥65岁约为2.0%,年龄≥85岁约为4.0%,成为排名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也是心脏瓣膜置换最常见的原因。在治疗方式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术后如何护理也成为了重要的一点。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尖瓣、主动脉、三和肺动脉置换术的护理提供参考建议。

  • 标签: 主动脉瓣 二尖瓣 肺动脉瓣 瓣膜置换术
  • 简介: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术(PBMV)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开展PBMV的3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PBMV均获得成功,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明显改善;平均左房压由术前的(23±3.7mmHg,降至(12±3.8)mmHg,P〈0.01;平均尖瓣口面积由术前的(0.94±0.37)cm^2增至(1.98±0.31)cm^2,P〈0.00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BMV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好,严重并发症少。

  • 标签: 二尖瓣狭窄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尖瓣瓣膜成形术(MVP)治疗重度尖瓣关闭不全(M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8例行MVP的MR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50~72岁,平均(61.5±10.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重度MR。术前根据患者的合并症、病变部位的定位和合并腱索断裂与否,评估选择可行的MVP术式及合并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术中行尖瓣楔形切除、矩形切除及缘对缘缝合方法修补尖瓣,合并腱索断裂或腱索冗长的行e-PTFE线人工腱索植入,常规行尖瓣成型环植入,术中注水观察评估瓣膜成行效果。术采取的尖瓣成形方法统计:7例(25.0%)植入1~3根腱索,行尖瓣矩切除术9例(32.1%),尖瓣楔形切除术8例(28.6%),尖瓣缘对缘缝合4例(14.3%),所有患者均置入鞍形尖瓣成形环。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同期行单纯左心耳切除术(LAA),或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AB)+LAA;合并冠心病,则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合并中度及以上的三关闭不全,则同期行三成形环植入手术(TVP)。1例(3.6%)患者行MVP+CABG,1例(3.6%)行MVP+TVP+LAA;3例(10.7%)行MVP+TVP+AB+LAA;5例(17.9%)行MVP+TVP;18例(64.3%)行单纯MVP。术后予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合并心房颤动者终身抗凝治疗。统计所有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包括合并手术、尖瓣成形方法;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返流、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为重度返流,术后2年复查心脏彩超:21例(75.0%)无明显尖瓣返流,6例(21.4%)尖瓣轻度返流,1例(3.6%)尖瓣中度返流。且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较术前均提升1 ~ 2级。术前LAD[(49.42±12.58)mm],术后2年LAD[(38.17±9.84)mm],术前LVEDD[(50.91±7.93)mm],术后LVEDD[(44.37±7.42)mm],术后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前LVEF(51.69±9.71)%,术后LVEF(62.79±8.53)%,术后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MVP治疗MR安全有效、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还待进一步研究随访。

  • 标签: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房颤动 三尖瓣关闭不全
  • 简介:摘要经导管尖瓣置换术被公认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国产J-Valve瓣膜,应用技术成功救治2例尖瓣生物衰败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尖瓣反流消失,未见周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三反流量显著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在尖瓣生物衰败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采用国产J-Valve瓣膜行技术,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长期效果尚需要大宗的病例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尖瓣病变合并轻度功能性三关闭不全(TR)应用尖瓣置换术(MVR)+三成形术(TVP)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选取104例来我院进行尖瓣病变与TR(轻度功能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待患者疾病确诊后给予所有患者MVR治疗,之后分组再次对观察组患者使用TVP疗法干预疾病,记录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彩超等指征,评价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案。结果经过联合疗法治疗疾病的观察组患者心脏彩超、存活率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后有着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尖瓣病变和轻度功能性TR的临床治疗,需要医生在把握患者病情基础上选择治疗效果理想的MVR+TVP治疗方案,以此控制病情,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病变 三尖瓣关闭不全 治疗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尖瓣反流的治疗方法包括尖瓣置换术与尖瓣修复成形术,由于尖瓣置换术需要抗凝,存在血栓栓塞、溶血、感染等不足,而尖瓣修复成形术能完整地保留自体尖瓣及其下结构。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且患者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尖瓣置换术,故尖瓣修复成形术成为治疗尖瓣反流的首选方案,且近年来手术比例有上升趋势。现对此综述如下。

  • 标签: 二尖瓣置换术 修复成形术 二尖瓣反流 治疗方法 左心室功能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尖瓣关闭不全患儿70例,均行尖瓣成形术治疗。回顾性总结其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70例尖瓣关闭不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无患儿死亡。术后住院期间院内死亡率为4.3%(3/70)。其余6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5/67),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60个月,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末次随访时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1例因术后1年尖瓣发生重度反流再次行尖瓣成形术,1例因术后18个月出现机械性溶血再次行交界成形术。失访3例。结论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尖瓣关闭不全可改善尖瓣反流症状,并发症少。

  • 标签: 二尖瓣 成形术 关闭不全
  • 简介:目的运用MVA软件结合三维成像技术对缺血性尖瓣反流(IMR)和非缺血性MR患者的尖瓣环瓣膜进行定量评价,初步探讨MVA的临床应用。方法患者分为3组:IMR组(10例)和非缺血性MR组(7例),无尖瓣异常及反流者为对照组(11例)。采用经食管尖瓣环的三维图像采集和重建,将三维图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用SiemensMVA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尖瓣环三维前后径(AP径)、三维交界径(CC径)、三维前外-后内径(AL-PM径)、非平面角度(NPA)、前环长度、后环长度、三维环周长、环面积(MAA)等,并用体表面积校正。计算上述参数在心动周期的变化值(舒张末-收缩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MR组环空间成角NPA增大,环趋于平面化(P〈0.01);尖瓣环较对照组明显扩大(P〈0.05),收缩期扩张(位△后环长度:-2.71mm/m^2VS0.52mm/m^2,P〈0.05)。对非缺血性MR组,MVA软件能精确显示尖瓣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机制,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MVA软件可精确地显示尖瓣的几何形态及关闭不全的部位和范围,可定量评价环的空间构型及其动态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二尖瓣反流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尖瓣狭窄X线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尖瓣狭窄的基本X线征象是左房、右室增大,伴有肺淤血及不同程度的肺循环高压。心脏外形多呈“尖瓣”型,仅少数病例呈“尖瓣一普大”型,或正常的中间型(多见于轻度狭窄)。

  • 标签:
  • 简介:摘要尖瓣环分离(MAD)是一种尖瓣环的结构异常,表现为尖瓣后叶附着点从左心室后侧壁顶部移位至左心房。MAD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并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该文就MAD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环分离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尖瓣狭窄的超声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尖瓣狭窄患者24例,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目前超声心动图对尖瓣狭窄的定性诊断几乎为100%。结论超声技术已成为诊断尖瓣狭窄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不仅可判断房室大小,并可直接观察瓣膜形态学改变和功能障碍,也可通过多普勒超声对其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定量分析。

  • 标签: 二尖瓣狭窄 超声 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