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皮肺动脉植入术(PPVI)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开展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对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出现重度肺动脉反流的不断重视,PPVI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欧美国家已在临床成熟应用PPVI,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其具有微创、可重复性、术后疗效好等优点。现对PPVI在肺动脉反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叙述。

  • 标签: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 右心室流出道 肺动脉瓣反流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球囊法,7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后,即时跨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气囊扩张术
  • 简介:【摘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年龄≥65岁约为2.0%,年龄≥85岁约为4.0%,成为排名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也是心脏瓣膜置换最常见的原因。在治疗方式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术后如何护理也成为了重要的一点。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二尖、主动脉、三尖肺动脉置换术的护理提供参考建议。

  • 标签: 主动脉瓣 二尖瓣 肺动脉瓣 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的血流动力学后遗症,因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而再次手术较为常见。虽然外科手术的风险较低,但其创伤大、恢复慢、患者心理负担重,且未来再次手术的风险会随着手术次数增多而逐渐增加。对于这一类患者,经导管肺动脉置换术是一种新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使得应用经导管瓣膜置换技术治疗这类患者成为可能。目前,右心室-肺动脉管道及生物肺动脉的经导管肺动脉置换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远期随访也得到了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然而,目前的技术不能完全解决具有复杂形态的自体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该文描述了自体右心室流出道的复杂解剖形态、目前可用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 肺动脉瓣反流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 自体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测量先天性肺动态狭窄病人的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判断肺动脉狭窄程度。方法对78例先天性肺动态狭窄患者,取肺动脉长轴切面观察肺动脉内血流颜色,用连续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与手术所见的肺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照。结果对照发现肺动脉内血流速度越快肺动脉狭窄越严重,右室壁、室间隔明厚越明显。结论通过测量肺动脉的血流速度,能较准确估计肺动脉狭窄程度。

  • 标签: 彩超 肺动态瓣狭窄 血流速度
  • 简介:目的介绍1例患儿自体肺动脉移植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掌握手术流程,准备精细及特殊器械,严格无菌操作,专心地跟进手术过程,预防术中并发症;术后做好保温,止血关胸,做好维持生命体征的准备。总结手术护理的配合,为日后更低体质量的患儿进行ROSS手术积累经验,完善手术护理的配合。结果患儿顺利地完成手术,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体肺动脉移植手术风险强,难度系数高,体外循环时间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大,手术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灵活的配合,高度专注以及及时处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肺动脉瓣 移植术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1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术前宣教及准备;术侧肢体制动;伤口护理与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焦虑;加强出院指导,使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等。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肺动脉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打孔术治疗的16例PA-IVS患儿的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比较手术前与末次随访SpO2、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6例PA-IVS患儿男10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19(14,26)日龄,其中12例患儿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打孔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直视下肺动脉切开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经胸肺动脉打孔术。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手术年龄为18(14,27)日龄,体重(3.6±0.4)kg,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57±16)比(95±19)mmHg(1 mmHg=0.133 kPa),t=7.49,P<0.001];术后SpO2明显改善(0.90±0.48比0.75±0.09,t=-5.61,P<0.001)。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随访时间为22(7,33)个月,末次随访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5±0.05比0.45±0.05,t=-3.27,P=0.007);肺动脉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78±0.23比-1.73±0.56,t=-8.52,P<0.001);三尖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2±0.12比-1.46±0.38,t=-10.40,P<0.001)。16例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肺动脉打孔术治疗新生儿PA-IVS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确切。

  • 标签: 肺动脉瓣闭锁 心脏导管插入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狭窄(NCPS)患儿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的12例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PBPV)NCPS患儿病例资料。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经胸心脏超声(TTE)、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介入手术相关数据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2例NCPS患儿行PBPV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导管测右心室与肺动脉压差为8~35 mmHg[平均(20±7)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SPO2为74%~100%[(93.0±5.9)%]。3例NCPS患儿行B-T分流术。1例NCPS患儿术中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NCPS患儿均未死亡。结论介入治疗NCPS效果较好,可作为NCPS的首选治疗方案,部分NCPS患儿需行心B-T分流或动脉导管未闭支架植入术。

  • 标签: 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 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肺动脉植入术(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植入前(T4)、肺动脉植入时(T5)、肺动脉植入后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术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 kg。与T1~4和T6,7时比较,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T6,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的效果较好,肺动脉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标签: 麻醉,全身 肺动脉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经皮肺动脉成形术(PBPV)术中异常心电图及配合临床预警恶性心律失常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行PBPV的患儿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术中心电图变化。结果95%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不需特殊处理;另见4.76%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常提示临床危重变化,持续30"以上需处理;其他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易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警示。结论为降低PBPV手术风险,防止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术中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PBPV 心电图监测 心律失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经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打孔并球囊扩张术的21例(男14例、女7例)PA-IVS新生儿的治疗及随访情况。所有患儿均采用经Simmons导管推送微导丝肺动脉打孔技术,同时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及右心室发育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纳入21例PA-IVS新生儿,其中产前诊断13例,中位手术年龄6日龄,体重(3.2±0.5)kg,球囊与环比值1.19±0.12,术前经导管测量右心室收缩压(121±3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即刻压力为(47±13)mmHg。入组患儿随访中位时间30个月,所有入组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及以上的患儿16例,末次随访肺动脉压差(29±15)mmHg,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明显高于术前(0.86±0.10比0.73±0.13,t=-2.96,P=0.006),肺动脉环Z值明显高于术前(-1.41±0.89比-2.83±1.06,t=-3.65,P=0.001),三尖环Z值比同样明显高于术前(-0.52±0.29比-1.34±0.81,t=-3.55,P=0.001)。结论经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打孔并球囊扩张术是PA-IVS新生儿期安全有效的首期治疗方案。

  • 标签: 肺动脉瓣闭锁 婴儿,新生 心脏导管插入术
  • 简介:1958年至1973年,美国6个机构对2408例主动脉狭窄(AS)、肺动脉狭窄(PS)和室间隔缺损(VSD)病人进行了内、外科治疗后病史研究(NHS-1),以了解内、外科治疗上述疾病的情况。1985年以来,上述机构对参加NES-1的病人采用现代非创伤检查手段,进行了再次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NHS-2),以便改进对这些病人的处理。现将上述历时25年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自然病史
  • 简介:摘要肺动脉去神经治疗(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PADN)可阻断局部肺动脉交感神经,降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肺血管重塑及右心室心肌肥厚、纤维化,进而改善心室功能。前期基础实验已确定肺动脉交感神经在肺动脉内膜位置,并证实PADN对PAH动物模型安全有效,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作用。PADN已开展成人临床应用研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此基础上正初步探索PADN在儿童PAH中应用的可能性。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去神经 自主神经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从保留肺动脉的角度探讨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间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患儿围术期资料,通过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寻找保留肺动脉的年龄临界值;按照此年龄的临界值将患儿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ICU滞留天数、急诊手术率、住院死亡比例、出院31天再入院率、肺动脉保留率和快通道率等指标。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法洛四联症患儿105例,其中男67例,女38例,体质量4.2~21.5 kg,中位数7.9 kg,年龄1.3~99.1个月,中位月龄8.8个月。应用ROC曲线确定保留肺动脉的年龄临界值为5.5~5.6个月(敏感度0.90,特异度0.58,95%CI:0.588~0.792)。以年龄6个月为界值,将法洛四联症患儿分组后比较。≥6个月组患儿与<6月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滞留天数、急诊手术率、住院死亡比例、出院31天再入院率和快通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组患儿肺动脉保留率高于≥6月组患儿(65.52%对30.26%,P<0.01),住院天数少于≥6个月组患儿(11天对15天,P<0.01)。术后随访中位数14.5个月(0.3~54.9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无再次手术干预,两组患儿随访时间、肺动脉反流程度及残余梗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早期实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效果满意,能提高手术中保留肺动脉概率;建议法洛四联症择期治疗的年龄提前至6个月以内。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婴儿 保瓣 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