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阻塞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疾病(INOCA)患者合并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的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前瞻招募100例因心肌缺血症状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CAG)且提示三支冠脉狭窄均<50%的INOCA患者,同月行心肌灌注显像(MPI)、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碲锌镉(CZT)SPECT冠脉血流定量检测,最终纳入93例INOCA患者[男36例、女57例,年龄(63.0±10.9)岁]。CMD定义为冠脉血流储备(CFR)<2.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CMD组和CMD组MPI结果、左心室容积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CMD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MD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INOCA患者中,CMD组29例、CMD组64例;CMD组的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负荷总积分(SSS)、差异总积分(SD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均高于CMD组(t值:2.42~3.76, χ2=8.94,z值:-3.31、-3.41,均P<0.05)。ROC曲线分析示,LVMI、SSS、SDS、LVPWT、IVST及年龄对CMD有预测价值(AUCs:0.67~0.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LVMI[比值比(OR)=1.08,95% CI:1.01~1.17]、SDS(OR=5.37,95% CI:1.95~14.78)、高血压(OR=5.68,95% CI:1.34~24.18)及年龄(OR=1.10,95% CI:1.03~1.18)是CMD的危险因素。结论LVMI、SDS、高血压及年龄与INOCA患者合并CMD密切相关,可用于INOCA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循环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超声心动描记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基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的阻塞冠状动脉疾病(NOCA)胸痛患者CMD的发生风险和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研究。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因胸痛行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的NOCA患者。NOC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存在任何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的病变。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PET/CT左心室负荷及静息状态的心肌血流量和左心室整体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结果,根据CFR分为CMD组(CFR<2)和对照组(CFR≥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FR与各临床连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讨CMD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年龄(56.7±9.6)岁,其中女性41例(62%),CMD组20例(30%),对照组46例(70%)。单因素分析显示,CMD组体重指数(BMI)[(28.1±3.6)kg/m2比(25.6±3.5)kg/m2,P=0.01]、总胆固醇[(4.89±1.03)mmol/L比(4.30±1.02)mmol/L,P=0.0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3±0.81)mmol/L比(2.71±0.95)mmol/L,P=0.038]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FR与BMI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5,P<0.001),与总胆固醇(r=-0.271,P<0.05)和LDL-C(r=-0.280,P<0.05)呈弱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性别、高血压、糖尿病、LDL-C调整后,BMI与CMD独立正相关(BMI每增加5 kg/m2,CMD风险增加1.528倍,95%CI:1.083~5.897,P<0.05)。结论在NOCA胸痛患者中,CMD发生风险较高,BMI升高与基于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的CMD独立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循环 局部血流 心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阻塞冠状动脉疾病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可能与女性具有特殊生理(高冠状动脉内皮剪切力、遗传倾向)、特殊时期(妊娠期、绝经期)及特定疾病(精神心理及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相关。本文就以上危险因素与阻塞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女性 危险因素
  • 简介:阻塞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潜在多病因综合征。MINOCA发病率估计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14%,多数病例类似于阻塞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本病重要的是确定多种潜在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MINOCA病因不同,其预后也不同。本文对MINOCA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病因、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肌梗死 非阻塞性 冠状动脉疾病 MINOCA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阻塞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于2019年1月-2022年8月入院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按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MINOCA)组和冠脉阻塞心肌梗死(MI-C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分析以及药物治疗情况;结果:MINOCA组与MI-CAD组相比,前者一般资料中患者发病年龄更小,男性患者比例偏低(P

  • 标签: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阻塞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于2019年1月-2022年8月入院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按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MINOCA)组和冠脉阻塞心肌梗死(MI-C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分析以及药物治疗情况;结果:MINOCA组与MI-CAD组相比,前者一般资料中患者发病年龄更小,男性患者比例偏低(P

  • 标签: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南阳油田总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 05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组(MI-CAD组,970例)和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组(MINOCA组,80例)。分析MINOCA病因和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治疗情况、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80例MINOCA患者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斑块破裂21例(26.25%),冠状动脉痉挛13例(16.25%),冠状动脉血栓及栓塞11例(13.75%),冠状动脉夹层7例(8.75%),2型急性心肌梗死7例(8.75%),Takotsubo心肌病5例(6.25%),未识别心肌炎3例(3.75%),另外13例未发现明确病因。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持续时间超过1 h,部分患者有心悸、气急、乏力、晕厥、低热等症状。MINOCA组与MI-CAD组性别、年龄、冠心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CAD组比较,MINOCA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肌钙蛋白I(c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较低(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与MI-CAD组比较,MINOCA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较高(P<0.05);心电图结果:与MI-CAD组比较,MINOCA组正常、T波改变的发生率均较低(P<0.05);ST段抬高、完全左束支传导、病理性Q波形成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住院期间,与MI-CAD组比较,MINOCA组患者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低(P<0.05);与MI-CAD组比较,MINOCA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与MI-CAD患者比较,MINOCA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无明显特异性,临床应重视MINOCA,明确病因,尽早确诊,制定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更好地指导MINOCA诊治,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与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MI-CAD)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结局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成组病例分析,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分为MINOCA组和MI-CAD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住院期间心电图、心肌桥、住院天数、出院带药及院内结局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INOCA的相关因素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结局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 048例,年龄62(54,69)岁,女性741例(24.3%),其中MINOCA组165例(5.4%),MI-CAD组2 883例(94.6%)。与MI-CAD患者相比,MINOCA患者较年轻,女性占比较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和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心肌梗死史的比例较低,炎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MHR)较低,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敏肌钙蛋白I、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水平较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心肌桥、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钙离子拮抗剂及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应用率较高(P均<0.05);住院天数及院内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更易发生MINOCA(P均<0.05);MINOCA与发生院内死亡无关(P>0.05),冠心病史、慢性肾衰竭病史、空腹血糖、NLR、D-二聚体较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死亡(P均<0.05)。结论与MI-CAD相比,MINOCA患者呈现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的特征,MINOCA常发心肌桥及心房颤动。MINCOA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率与MI-CAD患者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心肌梗死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 炎性指标 心肌桥 院内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阻塞冠状动脉病变胸痛患者体重指数(BMI)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PET/CT冠状动脉血流定量分析、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阻塞冠状动脉病变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胸痛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CFR的相关;根据CFR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简称CMD组,CFR<2.5)和对照组(CFR≥2.5),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模型分析BMI与CMD之间的相关。结果CMD组女性、肥胖、超重/肥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CMD组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MI与CFR呈负相关(r=-0.45, P<0.01),多元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BMI与CRF仍然存在线性相关(r=-0.371,P<0.01);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LDL-C校正后,BMI与CMD独立相关,BMI每增加 5 kg/m2, CMD发生的OR为4.46(95% CI 1.47~13.55,P<0.01)。结论在无阻塞冠状动脉的胸痛患者中,BMI升高是CMD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重指数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心肌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治疗。结论对于心绞痛的病人,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量,减轻胸痛。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药物治疗策略与预后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六家医学合作中心3 5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MINOCA组204例,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阻塞MI)组3 299例,比较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药物治疗策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他汀类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与MINOCA及其亚组预后的相关。结果与冠状动脉阻塞MI组相比,MINOCA组患者的年龄较小[(58.5±8.3)岁比(62.5±10.7)岁,t=5.242,P<0.01]、糖尿病比例较少(27.0%比45.1%,χ2=25.580,P<0.01)、DAPT使用率较低(46.1%比83.1%,χ2=169.54,P<0.01)。对于MINOCA亚组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他汀类(HR=0.70,95%CI:0.46~0.85,P=0.002)、β受体阻滞剂(HR=0.89,95%CI:0.50~0.97,P=0.023)、DAPT(HR=0.67,95%CI:0.40~0.84,P=0.002)能够降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MINOCA的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而ACEI/ARB与1年内MACE发生无独立相关;并且上述药物均无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趋势。结论MINOCA患者药物治疗策略需个体化,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和DAPT对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的MINOCA预后有显著改善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药物疗法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预后
  • 简介: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再灌注治疗开通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仅为0~1级。而相关的近端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痉挛、夹层、撕裂、血栓和严重残余狭窄。如果TIMI血流为2级,则称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floW)。有时,尽管心外膜面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达到3级,但其心肌细胞仍然无再灌注,也属于实质上的“无复流”或“慢血流”。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并发症 无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男性阻塞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可疑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男性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一日法静息和负荷13N-氨水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显像。以体重指数(BMI)≥28 kg/m2为判定全身肥胖的标准,以腰围≥90 cm为判定腹型肥胖的标准,以负荷心肌血流量(MBF)<2.3 ml·min-1·g-1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5为判定CMD的标准。依据BMI及腰围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的MBF、CFR、CMD患病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36例研究对象。依据BMI和腰围被分为对照组(n=45),单纯腹型肥胖组(n=53)和复合型肥胖组(n=38)。3组间的静息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994)。单纯腹型肥胖组[(2.44±0.85)ml·min-1·g-1]及复合型肥胖组[(2.49±0.71)ml·min-1·g-1]负荷MBF较对照组[(2.82±0.64)ml·min-1·g-1]低(P均<0.05),但前两组间的负荷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单纯腹型肥胖组的CFR低于对照组(2.87±0.99比3.32±0.62,P=0.012),复合型肥胖组的CFR(3.02±0.91)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单纯腹型肥胖组(62.3%)及复合型肥胖组(52.6%)的CMD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22.2%)(P均<0.01)。腰围(OR=1.057,95%CI:1.013~1.103,P=0.011)是男性C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阻塞冠心病的男性患者中,腹型肥胖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下降有关,单纯腹型肥胖的男性患CMD的风险最大。

  • 标签: 肥胖 男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心肌血流量 微循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疾病(慢阻肺,COPD)是一种常见的由有毒颗粒或气体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的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除了香烟烟雾这一常见危险因素导致的吸烟慢阻肺外,吸烟慢阻肺表型至少占四分之一以上。吸烟慢阻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占据较大比例,吸烟慢阻肺与吸烟慢阻肺应受到同等重视,未来可能需要对吸烟慢阻肺的预后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非吸烟者 职业性 生物燃料 危险因素
  • 作者: 蒋梦迪 张晓蕾 侯阳 郑敏文 张佳胤 张波 张代民 徐磊 胡秀华 王怡宁 杨健 刘辉 周帆 杨桂芬 张龙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 21000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沈阳 11000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西安 710000,上海市第六医院放射科 200233,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225300,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科 2100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放射科10002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10073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710061,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03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解剖和血流储备分数(FFR)功能不匹配的阻塞冠状动脉病变的CT斑块特征,并确定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纳入2015年5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11家医疗中心行冠状动脉CTA(CCTA)、ICA和有创FFR检查的419例患者的515支管腔直径狭窄程度(DS)≥50%的病变血管,其中匹配组229支(FFR≤0.80)和不匹配组286支(FFR>0.80)。记录病变所在血管并测量斑块的CT特征,包括冠状动脉开口至病变近段的距离、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管腔面积、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及各成分体积、重塑指数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采用约登指数确定斑块定量特征的的最佳阈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斑块特征与不匹配病变的关系;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不同斑块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与匹配组相比,不匹配组斑块具有狭窄程度更轻、斑块负荷更小、病变更短、斑块体积(包括各成分体积)更小、FFR值更高和最小管腔面积更大的特点,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重度复杂斑块在匹配组更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LAD病变、最小管腔面积>4 mm2、病变长度、斑块负荷、斑块钙化体积<27 mm3、斑块脂质体积<30 mm3、斑块纤维体积<150 mm3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对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具有预测意义;并将这些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最小管腔面积>4 mm2(OR=3.371,95%CI 1.903~5.973,P<0.001)、斑块脂质体积<30 mm3(OR=3.014,95%CI 1.691~5.373,P<0.001)、斑块形态复杂程度(轻度OR=17.772,95%CI 8.072~39.128,P<0.001;中度OR=6.383,95%CI 3.739~10.896,P<0.001)是导致病变解剖与功能不匹配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3个斑块特征预测不匹配病变的AUC值为0.824,优于任何单一斑块特征的AUC(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病变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脂质体积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是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预测能力。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斑块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A和冠脉造影术检查。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主治医师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处理CTA图像。对冠脉疾病诊断中应用AI辅助诊断软件的可行和准确进行评估。结果:人工智能辅助软件的诊断时间更短。诊断金标准为冠脉造影术,人工智能检测冠脉狭窄和医师诊断冠脉狭窄特异度与敏感度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智能和医师诊断冠脉狭窄检测狭窄程度≥25%敏感度与特异度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医生诊断结果,冠状动脉396个当中有336个斑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医师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能够评估冠脉优势分型和冠脉支架,和医师诊断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脉疾病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准确和敏感度较高,使诊断效率大幅度提升。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仍存在不足,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临床医师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