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冈下筋膜触发(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将冈下MTrPs误诊为CSR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8例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病例,所有患者都做过颈椎CT或核磁检查,但在确诊冈下MTrPs前均未做过肩后部体格检查。患者疼痛范围主要集中在肩、上臂及前臂的桡侧(89.3%),以单侧发病为主(89.3%),冈上MTrPs多为2~3个(67.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干针治疗后显著下降[(2.7±1.4)分和(6.1±1.3)分,P<0.05)],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下降超过50%)为82.1%。结论忽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是导致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冈下肌 纤维肌痛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针刺筋膜触发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方法 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统一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针刺筋膜触发联合疼痛康复治疗(n=30)和单独的疼痛康复治疗(n=3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组治疗前的疼痛抑制效果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实施不同干预后实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相比常规组较低,P

  • 标签: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 疼痛康复 疼痛抑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针刺筋膜触发(MTrPs)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性别、年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A组,n=30)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组(B组,n=30)。A组采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1次;B组在A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做针刺MTrPs治疗,1周1次,共计4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术前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及6个月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B组患者治疗后3及6个月时VAS 0~3分例数(19/30例,17/30例)均多于A组(14/30例,11/3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绪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时的S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B组无焦虑患者(22/30例)多于A组(14/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46.7%、36.7%,术后3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33.3%、66.7%,术后6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20.0%、60.0%。B组术后3及6个月时优效率明显高于A组(P均<0.05)。结论单纯脉冲射频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均可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但两者联用时临床疗效更持久。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触发点 颈源性头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联的,二者不可分割,而且还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运用数学知识去体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数学问题,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让“生活”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触发”。

  • 标签: 解决问题 策略 触发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触发 疗法对脑卒中后足内翻 60 例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将 20 18 年 8 月 1 日 到 20 19 年 8 月 31 日 在本院住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0 例脑卒中后足内翻 患者,小针刀松解触发,每周一 次 3 次一 疗程,比较 治疗前后 Ashworth评分 Fugl- Meyer评分及 ADL积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8 .3 %。 结论:提示小针刀松解触发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小针刀 触发点 足内翻 脑卒中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直径的内热针对家兔骨骼慢性损伤筋膜微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 。 方法 选 4 0只家兔, 造成左下肢 股二头慢性骨骼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 4 组,治疗 1 组 10只, 针直径 0.5mm ; 治疗 2 组 10只, 针直径 1.1mm ; 模型对照 组 10 只 和正常对照 组 10 只。治疗 1 组、 治疗 2 组 使用相应 直径内热针进行内热针治疗;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不进行干预。 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内热针治疗(时间 20分钟)前后各组 目标血管血液流动情况。对各组相应肌肉组织取材,进行 HE 染色。 统计分析各组 血流速度 变化并 进行各组间的方差分析 ,电镜下观察肌肉组织 HE 染色结果。 结果 治疗 1 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为 [0.205±0.137 ( mm/s)] 、 [0.308±0.203 ( mm/s ) ], 治疗 2 组分别为 [0.198±0.103(mm/s)] 、 [0.439±0.129(mm/s] ,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1 ;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前后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各组间血流速度改变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各组间治疗 2 组血流速度变化最大。肌肉组织 HE 染色结果表现两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瘢痕样组织范围较小,肉芽组织再生较多。

  • 标签: 内热针 软组织损伤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筋膜手法治疗在盆底过度活跃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至 2020年 5月在我院产后 42天检查并确诊活跃型盆底功能异常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共 120人。随机分为 3组:单纯电刺激治疗组为 A组 40人,单纯筋膜手法治疗组为 B组 40人,电刺激 +筋膜手法治疗组为 C组 40人。三组均治疗一个疗程,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三组产妇在治疗前盆底表面电值及盆底筋膜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治疗后盆底表面电值快、慢、 60秒耐力测试均有提升, C组、 A组 >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A组与 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P> 0.05);治疗后,后静息值 C组 >B组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治疗后筋膜疼痛评分观察 C组、 B组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B组与 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筋膜手法治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盆底力,降低盆底后静息,改善盆底筋膜疼痛,较单纯电刺激或单纯筋膜手法治疗疗效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肌筋膜手法治疗 电刺激生物反馈 活跃型盆底肌 盆底肌筋膜疼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对 脑卒中患者实施 触发电刺激治疗的价值。 方法: 遵 从治疗措施 差异分组,择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2 月 内 56 例 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 27 例, 常规康复训练 )和观察组( 29 例, 联合 触发电刺激治疗 ) ;观察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运动功能、 改良 Barthel 指数改善情况。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运动功能、 改良 Barthel 指数 指标分值较高,与对照组相较, P < 0.05 。 结论: 对 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 治疗 ,建议以 常规康复训练 为基准,而后联合 触发电刺激开展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 运动功能, 降低肢体功能 障碍的同时改善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训练 肌电触发电刺激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慢性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失能性神经血管功能失调性疾病。目前慢性偏头痛的治疗其实更多的依靠手法治疗,本文通过斜方筋膜激痛点治疗慢性偏头痛,并取得较好效果,探讨斜方筋膜激痛点评估与治疗慢性偏头痛的心得体会和治疗机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的方法确定前锯筋膜平面阻滞的范围。方法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4具,年龄18~64岁,身长163~170 cm,男女各2具,以其一侧胸壁为一研究对象,4具尸体共8个研究对象。尸体置于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筋膜平面阻滞,注入亚甲蓝甘油果糖溶液40 ml。30 min时逐层解剖胸壁,记录不同体表标志下蓝染情况。结果胸壁解剖可见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呈蓝染。于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蓝染范围分别为:9.95(1.18)、11.90(1.32)、12.80(1.32)和11.35(1.22) cm。第2~9肋于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均呈蓝染,第1肋于各个体表标志下均无蓝染,锁骨中线下,各肋骨蓝染率分别为,第2肋为0,第3肋为7/8,第4肋为7/8,第5肋为6/8,第6肋为6/8,第7肋为5/8,第8肋为4/8和第9肋为0。结论前锯筋膜平面阻滞可阻滞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药用制剂 扩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对腰筋膜疼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筋膜疼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74)、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L)、炎症因子水平、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疲劳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参数、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ODL、炎症因子水平、肌肉疲劳程度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参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炎症,值得在腰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多功能电刺激仪 表肌电生物反馈 腰肌筋膜疼痛 生活质量综合评分 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冲击波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腰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平均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为冲击波治疗,观察组患者为冲击波联合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1.09±1.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冲击波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感。

  • 标签: 冲击波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质针联合乙哌立松治疗腰部筋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确诊为腰部筋膜炎的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质针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银质针组采用单纯银质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银质针治疗的同时给患者口服乙哌立松。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法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及1、3、6个月时对患者腰背部疼痛及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根据VAS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后1周及1、3、6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银质针组(P均<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银质针组优效21例,良效12例,优良率82.5%;联合治疗组优效25例,良效11例,优良率90.0%;联合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银质针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质针联合口服乙哌立松可有效缓解腰部筋膜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腰功能,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肌松弛药,中枢性 乙哌立松 腰骶部 筋膜炎 银质针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 标签: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电刺激 手法按摩 表面肌电
  • 简介:摘要治疗筋膜疼痛综合征时,在相应扳机点改用透刺手法,可有效提高解痉止痛效果;而肌肉能量技术可改善肌肉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二者联合运用可缓解筋膜挛缩、促进力恢复、纠正体位不正,亦符合中医理筋与活血结合治疗的理念,临床常获佳效,附验案一则加以分析。

  • 标签: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扳机点 透刺疗法 肌肉能量技术 筋(中医)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载流子传输过程与其密度两方面针对晶闸管触发与开通过程展开分析,同时开发设计与MOSFET、单片机相结合在内的强触发电路,促使加快开通速度、脉冲宽度、触发电流强度、任意调节触发电流上升率等功能得以切实实现。并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在实验室搭建晶闸管开通特性试验平台,针对门极触发电流强度展开研究。

  • 标签: 晶闸管 触发强度 载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