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肠道机械屏障是人体抵御外源性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完整的机械屏障可将机体与肠道内容物隔开,并阻止肠内细菌及微生物移位,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若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受损,会导致肠内菌群及毒素移位,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即为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受损。因此,维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对于NAFLD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对NAFLD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维持NAFLD肠道通透性的主要因素(细胞凋亡、细胞自噬、顶端连接复合体、细胞骨架、主要信号通路),以期为NAFLD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脂肪肝,酒精性 细胞凋亡 自噬 细胞骨架 肠道通透性
  • 简介:动物机体内存在着强大的黏膜免疫系统,约占机体淋巴组织的50%以上,每时每刻黏膜都要接触大量抗原,担负着重要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对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作全面的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黏膜免疫 影响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来研究发现FD患者胃肠道黏膜存在低度炎症,其中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活动异常可能促进炎症形成,并且可能与FD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就胃肠道黏膜低度炎症在F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消化不良 炎症 肠道黏膜屏障 精神心理因素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肠道黏膜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在RA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括了肠道黏膜免疫与RA的联系,讨论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总结了中草药在治疗RA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肠道黏膜免疫 中草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慢性消化道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的60例患者来分析研究,其中15例是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一组。有15例是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二组。有15例是胃肠部位肿瘤患者,作为研究三组。有15例是单纯性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这些患者进行尿PEG-600测定方法检测患者的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程度,分析粪便菌落组织。将前三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三个研究组患者的尿液里PEG600的量比对照组高。说明慢性疾病患者的肠道通透性比普通人群要高。粪便中菌群失调患者的肠粘膜通透性和普通群体无差异性,肠道菌群失调和肠粘膜通透性是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引起细菌移位的两个互不相干因素。结论肠黏膜功能障碍患者需要对其肠黏膜通透性进行改善,保持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挽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慢性消化病 患者 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微生态 关系
  • 简介:摘要在介绍胃腺功能解剖的基础上,阐述了胃酸、胃蛋白酶、胃黏液的功能和分泌调控机制。胃壁细胞分泌盐酸受神经、激素和旁分泌多种形式的复合调节,肠神经系统释放的乙酰胆碱、胃泌素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和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的组胺促进胃酸分泌,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是主要的负性调控多肽,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胃酸分泌。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最重要的生理性神经递质是胆碱能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血清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有助于了解胃黏膜内外分泌功能,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无创诊断方法。胃黏液的黏蛋白显著不同于肠道,其上皮前的胃黏液pH梯度对于胃上皮细胞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对胃腺内外分泌功能的认识,有助于理解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后果。

  • 标签: 胃黏膜 内分泌 外分泌 胃酸
  • 简介:高DF摄入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一定的作用,  4.4 结肠憩室病与膳食纤维,  4 膳食纤维与肠道疾病

  • 标签: 纤维肠道 肠道功能 膳食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不同CO2气腹压力对肠道黏膜损伤程度及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5例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分成两组,按照术中不同CO2气腹压力的大小将其分成高压力组(42例)及低压力组(43例),针对两组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低压力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浆D-乳酸检验水平、肠鸣音时间、术后肠道黏膜损伤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优于高压力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在保证手术视野及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建立较低CO2的气腹压力对于术后肠道黏膜肠道功能的影响较小,促进恢复。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根治术 不同CO2气腹压力 肠道黏膜 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病患者中,择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按照双色球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2组。其中,采取单纯叶酸治疗的为对照组;采取复合乳酸胶囊联合叶酸治疗的为观察组。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功能,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肠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菌群相较于对照组偏高(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MFG-E8、TNF-α、D-LA指标对比并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MFG-E8、TNF-α、D-LA指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腹泻病予以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治疗,可改善肠道菌群与黏膜屏障功能,保证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复合乳酸菌胶囊 叶酸 小儿腹泻病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胰汤加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肠道菌群、肠道粘膜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都有所下降,治疗组的菌群的数量则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的疗效,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肠粘膜功能,调整肠道菌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清胰汤加减 肠道菌群 肠黏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样本来源: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接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治疗的患者,共 90例,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切除组和剥离组,剥离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 ESD),切除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 EMR),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指标。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少于剥离组,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剥离组( P< 0.05);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4.44%)显著低于剥离组( 33.33%)( X2=12.2562, P=0.0004)。结论:为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实施 EMR,患者术后恢复快,虽然住院时间较长,但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样本来源: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接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治疗的患者,共 90例,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切除组和剥离组,剥离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 ESD),切除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 EMR),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指标。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少于剥离组,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剥离组( P< 0.05);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4.44%)显著低于剥离组( 33.33%)( X2=12.2562, P=0.0004)。结论:为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实施 EMR,患者术后恢复快,虽然住院时间较长,但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价值。方法:收录2021年6月到2022年4月的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共计66例,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分析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实施阶段开展围术期护理的使用价值。结果:干预组满意度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手术指标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SF-36各项指标评价分值较之对照组大(P<0.05)。结论:胃肠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干预阶段,开展围术期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更好提升手术干预效果,提升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手术干预阶段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社会竞争、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诸多压力,以及物理、感染、创伤、手术等因素导致急性肠道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 标签: 急性肠道功能衰竭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5月收诊的 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 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 n=51)与研究组(后就诊, n=5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①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后组间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显著(P<0.05)。②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DAO、 TNF-a、 D-乳酸水平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大( P>0.05),但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

  • 标签: 益生菌 肝硬化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功能 肝功能
  • 简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并有望取代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手段。ESD治疗的优点:可以一次性全部切除大的病灶,病理组织学可判断是确实的一次性完整,残癌复发少但不足之处是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率高,操作技术难度大。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内镜 剥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