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严重肺动脉狭窄应接受球囊瓣膜成形术,如无该术适应证,则应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肺动脉口狭窄 外科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狭窄支架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84例肺动脉狭窄行支架治疗的患者资料,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肺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等相关治疗结合护理干预,62例显效,16例见效,总有效率为92.9%,均未发生并发症,76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肺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动脉 支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狭窄的X线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肺动脉狭窄的基本X线征象是肺血减少,左、右肺门不对称,左>右,肺动脉段呈直立性凸出,右心增大。

  • 标签: 肺动脉狭窄 X线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球囊法,7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后,即时跨瓣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气囊扩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42例肺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护理,40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肺动脉狭窄 患者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肺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测量先天性肺动态瓣狭窄病人的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判断肺动脉狭窄程度。方法对78例先天性肺动态瓣狭窄患者,取肺动脉长轴切面观察肺动脉内血流颜色,用连续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与手术所见的肺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照。结果对照发现肺动脉内血流速度越快肺动脉狭窄越严重,右室壁、室间隔明厚越明显。结论通过测量肺动脉的血流速度,能较准确估计肺动脉狭窄程度。

  • 标签: 彩超 肺动态瓣狭窄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肺动脉狭窄患者40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动脉狭窄40例,经超声诊断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9例。40例患者均有瓣膜增厚,瓣膜回声增强35例。结论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评价病变程度及心功能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口狭窄 诊断
  • 简介:【摘要】总结1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术前宣教及准备;术侧肢体制动;伤口护理与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焦虑;加强出院指导,使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等。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对于累及肺动脉多以狭窄为其主要表现,可出现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目前经皮腔内血管介入技术是其治疗的一条新的途径,但一侧完全闭塞,另外一侧严重狭窄治疗难度高,风险大,需要恰当的治疗策略才能尽量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现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期成功救治的1例大动脉炎引起左侧肺动脉完全闭塞,右侧肺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治疗策略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对此类患者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狭窄(NCPS)患儿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的12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NCPS患儿病例资料。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经胸心脏超声(TTE)、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介入手术相关数据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2例NCPS患儿行PBPV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导管测右心室与肺动脉压差为8~35 mmHg[平均(20±7)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SPO2为74%~100%[(93.0±5.9)%]。3例NCPS患儿行B-T分流术。1例NCPS患儿术中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NCPS患儿均未死亡。结论介入治疗NCPS效果较好,可作为NCPS的首选治疗方案,部分NCPS患儿需行心B-T分流或动脉导管未闭支架植入术。

  • 标签: 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 球囊扩张
  • 简介:患者女,20岁。自幼出现口唇、甲床发绀,劳力性胸闷、心悸1年。体格检查:发育稍差,皮肤黏膜中度发绀,杵状指(趾)。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并町触及震颤,P2不亢进。心电图:窦性心律、右房大、心室肥大、心肌损害。胸部X线片:心脏大小、形态无异常,肺动脉段未见明显突出,主动脉结小,双肺血不多,双肺纹理清晰,其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室间隔缺损、肺动脉起源异常、永存动脉干。

  • 标签: 肺动脉狭窄 房间隔缺损 左室双出口 肺动脉起源异常 劳力性胸闷 收缩期杂音
  • 简介:1958年至1973年,美国6个机构对2408例主动脉狭窄(AS)、肺动脉狭窄(PS)和室间隔缺损(VSD)病人进行了内、外科治疗后病史研究(NHS-1),以了解内、外科治疗上述疾病的情况。1985年以来,上述机构对参加NES-1的病人采用现代非创伤检查手段,进行了再次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NHS-2),以便改进对这些病人的处理。现将上述历时25年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自然病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护理干预先天性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本院自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肺动脉去神经治疗(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PADN)可阻断局部肺动脉交感神经,降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肺血管重塑及右心室心肌肥厚、纤维化,进而改善心室功能。前期基础实验已确定肺动脉交感神经在肺动脉内膜位置,并证实PADN对PAH动物模型安全有效,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作用。PADN已开展成人临床应用研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此基础上正初步探索PADN在儿童PAH中应用的可能性。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去神经 自主神经 儿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