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APE)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MSCT)与肺动脉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效果及价值体会。方法:研究时间及对象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诊且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50例APE患者,术前均行MSCT、肺动脉MRI检查,对照分析组间栓塞显示情况、间接征象检出情况。结果:(1)在不同栓塞部位诊断方面,肺动脉MRI诊断准确率(100.00%)高于MSCT(90.00%),P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MRI技术 急性肺动脉栓塞 诊断效果 价值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MRI技术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2组,对照组行MSCT扫描,研究组行肺动脉MRI检查。基于临床病理结果这一金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100%(20/20),高于对照组80%(16/20)的诊断准确率,并且研究组的双侧多发、单发、左侧或右侧多发等栓塞发生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上肺动脉MRI技术具有比MSCT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与临床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MRI技术 急性肺动脉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相位对比技术(PC-MRI)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肺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抽取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72例COPD合并P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右心导管等检查,参照相关标准,将肺动脉形态异常患者纳为肺动脉形态异常组,其他患者纳入肺动脉形态正常组;全部患者均接受PC-MRI检查,比较两组主肺动脉PC-MRI相关检查参数(血流峰值速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顺应性),并分析主肺动脉PC-MRI相关检查参数预测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形态异常风险价值。结果72例COPD合并PH患者,24例肺动脉形态异常,占33.33%;肺动脉形态异常组主肺动脉血流峰值速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顺应性均低于肺动脉形态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主肺动脉血流峰值速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顺应性预测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形态异常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当四者cut-off值分别取57.095 cm/s、6.363 cm/s、52.208 ml、25.625%时,可获最佳预测价值。结论PC-MRI技术对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形态有一定评估价值,其相应参数可预测患者肺动脉异常风险,未来可考虑用PC-MRI技术评估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异常风险。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12月怀疑为肺栓塞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和16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诊断肺栓塞,并比较两组患者的CTPA的敏感性、阳性符合率以及不确定诊断比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肺栓塞的阳性比例分别为96.0%,88.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肺栓塞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2.0%,84.0%;观察组和对照组肺栓塞的不确定比例分别为4.0%,8.0%。以上比较P<0.05,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有特异性,肺栓塞检出的准确度高,可作为临床排查肺栓塞的首要检查方法。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肺动脉去神经治疗(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PADN)可阻断局部肺动脉交感神经,降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肺血管重塑及右心室心肌肥厚、纤维化,进而改善心室功能。前期基础实验已确定肺动脉交感神经在肺动脉内膜位置,并证实PADN对PAH动物模型安全有效,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作用。PADN已开展成人临床应用研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此基础上正初步探索PADN在儿童PAH中应用的可能性。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去神经 自主神经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肺动脉压力升高时肺动脉CTA的扫描技术。方法回顾65例行肺动脉CTA的疑似肺栓塞患者,其中36例智能监测追踪自动触发,29例智能监测追踪手动触发,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分析。结果在肺动脉压力升高情况时,智能监测追踪手动触发法扫描图像质量在二级及以上达到96.6%,而智能监测追踪自动触发法扫描图像质量在二级及以上仅20,5%。结论在肺动脉压力升高情况时,智能监测追踪手动触发法优于智能监测追踪自动触发法。

  • 标签: 肺动脉 CTA 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肺动脉造影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诊肺动脉栓塞志愿患者25例,分别通过CT肺动脉造影和MR检查来进行诊断。结果前者显示肺部完整和中心充盈缺损,后者呈现异常信号栓子存在于扩张的肺动脉内。依手术病理判断,前者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和90%,后者为1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肺动脉造影术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临床价值高,应针对患者情况合理应用。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MR 肺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Hypertension,PAH或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由于肺血管阻力升高导致肺血流受限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的一类综合征(ACCF/AHA,2009)1。PH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和右心功能进行性衰竭为主要特征,具体发病原因和机理至今不明。在肺动脉高压中各级血管的内膜、中膜以及外膜的病理性改变,导致肺血管过度收缩、肺血管床重构、肺血管顺应性下降,使得右心室后负荷过重,临床上表现为肺动脉压力增高,当静息状态下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力超过一定水平后诊断为肺动脉高压。本文就肺动脉高压相关方面行一综合论述。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形成机制 肺动脉压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MRI)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心脏超声检查与心脏MRI,对比两组检测的多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左心室EDV、ESV、SV、EF、右心室SV、EF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心室EDV、ESV较之对照组,差异较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脏磁共振(MRI) 肺动脉高压 病情评估 作用
  • 简介:肺动脉栓塞又称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本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与许多临床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又容易误诊,因此,提高对本病病因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的认识非常必要.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肺栓塞 PE 诊断 治疗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患有肺动脉栓塞的68例患者进行治疗,均给予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肺通气/灌注显像检查,分析其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检出率、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然较高,与肺通气/灌注显像检查之间存在差异性,P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MSCT(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28例,依据抽签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给予对照组患者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进行检查,给予观察组患者MR肺动脉成像诊断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累及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和间接征象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MSCT(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相同,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方法。

  • 标签: MSCT MR 急性肺动脉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肺动脉成像(MS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1临床拟诊为PE的患者行MSCTPA,观察肺动脉栓子的部位、数目、形态等直接征象,并分型;观察肺叶继发性改变。结果:发现栓子657支,其中段以上栓子481支,包括中心型栓子176支,附壁型259支,完全阻塞型46支。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肺梗死、胸腔积液、肺动脉增粗等。结论:MSCTPA能够方便、快捷、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子,提高PE的临床诊治效果。

  • 标签: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究CT肺动脉造影与MR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中选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接受CT肺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磁共振成像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单独与联合检查对于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结果:CT肺动脉造影联合核磁共振检查的敏感性为93.75%(30/32) 、特异性62.5%(5/8) 均高于单独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82.76% (24/29)、45.5% (5/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42,5.946,P<0.05)。结论:采用CT肺动脉造影联合核磁共振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相较于单独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检出率更加高,帮助医师有效的鉴别疾病,提高诊断价值,获得更好的诊疗结果。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肺动脉造影 肺动脉栓塞 临床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采用低剂量低对比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CTPA)实施诊断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9.01~2020.05纳入68例疑似PE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34例予以常规剂量开展CTPA(A组),另外34例则选择低剂量低对比剂实施CTPA(B组),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 两组CT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不存在差异,但B组辐射剂量评分高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A组26.47%(P<0.05)。结论:低剂量低对比剂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