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肠癌孤立转移病人的外科疗效。方法我院胸外科1995年1月到2005年l0月为15例直肠癌转移孤立病灶患者施行了切除术。结果楔形切除12例,一叶切除3例,全组无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5年,1年、3年、5年、l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6%、46.3%、28.7%、18.1%。结论对于直肠癌转移的病人,在尽可能多保留组织的情况下实行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直肠肿瘤 肺转移 外科治疗
  • 简介:病例:蒋××,女性,61岁。因咳嗽,间断咯血三个月就诊,胸片发现两多发钙化斑块,钙化大小不一,小的米粒样,最大的形状不规则,有2.5×1.5cm,边缘清楚,未见有软性或浸润性病灶,初诊认为是肺部钙化,无活动病变,未作特殊处理。

  • 标签: 钙化灶 肺部 多发 误诊为 肺转移 骨肉瘤
  • 简介:患者,男,62岁,以“左侧腰痛,血尿3个月”为主诉于2007年5月10日入院。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伴随症状,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CT提示左肾肿瘤,大小约10.0cm×9.0cm×8.0cm,同时伴多发双转移

  • 标签: 停药复发 肺转移灶 晚期肾癌 索拉非尼 治疗 伴随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癌原发联合转移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7(36~67)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8(20.9~30.8)kg/m2。右肾肿瘤6例,左肾肿瘤6例。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1(2.7~16.0)cm。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9例。12例均先后完成肾原发转移切除手术。原发切除术后出现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5(1~84)个月。结果本研究12例原发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0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型1例,肾集合管癌1例;转移病理结果均与原发相同。原发切除术后行化疗3例,放疗6例,靶向药物治疗2例。12例中位随访时间34(2~96)个月,3例(25%)死亡。其中年龄(P=0.265)、性别(P=0.183)、BMI(P=0.152)、原发肿瘤大小(P=0.082)、是否行放化疗和靶向治疗(P=0.915)与总生存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原发切除术后转移出现时间(P=0.046)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原发切除术后至转移出现的时间是影响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 预后 生存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监测放射性131I显像、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值及胸部CT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转移患者131I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行131I治疗的42例DTC转移患者,通过动态监测131I显像、Tg值和胸部CT等评价131I治疗转移的疗效。结果:42例患者中,5例临床治愈,20例好转,有效率59.5%(25/42);17例无效或病情进展,无效率40.5%(17/42)。单纯按131I显像、胸部CT、Tg值判断,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4.3%(27/42)、71.4%(30/42)和59.5%(25/42)。治疗前后Tg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026,P=0.043)。结论:131I能较为有效地治疗和控制DTC转移病灶。Tg值异常升高,经131I治疗后无明显降低,提示131I治疗疗效欠佳。131I显像、Tg值、胸部CT动态监测是查找转移和评价131I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肺转移 131I 甲状腺球蛋白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门淋巴结(LN)内癌细胞微小转移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共收集33例临床分期为Ⅰ期和未经过任何术前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82枚淋巴结,每枚LN切取4个不同层面8um厚切片,用抗上皮细胞抗原的Ber-Ep4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行常规病理染色进行对照。在常规病理石蜡切片为阴性的LN中显微镜下发现一个或多个Ber-Ep4染色阳性的细胞则判定为微小转移阳性淋巴结。统计比较方法为卡方检验(x2),结果发现9例患者(27.3%)的21枚(11.5%)发现门淋巴结微小癌细胞转移。其中5例(15.2%)常规病理石蜡切片阴性的门淋巴结Ber-Ep4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微小转移,另有4例患者(12.1%)常规病理多层面切片染色和Ber-Ep4免疫组化染色均发现有微小转移。7例Ib期(N0)和2例Ia期(N0)患者上升为IIa或期IIb(N1)。33例临床诊断为早期肺癌患者cTNM、pTNM分期IIb期阳性率大于IIa期分别为15.2%、12.1%。结论病期愈晚,门LN微小转移愈多见,早期非小细胞肺癌Ber-Ep4免疫组化染色可发现门LN微小转移,且较常规病理多层切片更易于发现LN中微小转移

  • 标签: 肺癌 肺门淋巴结 微小转移 免疫组化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和所有转移同时全覆盖放疗治疗寡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4例寡转移(≤4处转移)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7~86)岁,初诊时PSA中位值38.545(6.640~1 066.000)ng/ml,初始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后PSA最低值中位值0.259(0.011~18.762)ng/ml,初始ADT至诊断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中位时间间隔12(4~96)个月,放疗前PSA中位值3.765(2.040~187.000)ng/ml。Gleason评分9~10分23例(52.3%),8分15例(34.0%)。初诊时,41例(93.2%)肿瘤分期为T3~T4期,23例(52.3%)伴淋巴结转移,29例(63.9%)伴远处转移。放疗前转移数量为1个22例(50.0%),2个12例(27.3%),3个6例(13.6%),4个4例(9.1%)。转移部位分别为盆腔淋巴结转移3例(6.8%),腹膜后淋巴结转移9例(20.5%),骨转移21例(47.7%),骨转移+淋巴结转移11例(25%),均无内脏转移。采用影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技术(IGRT-VMAT)对原发和所有转移全覆盖放疗。放射剂量:前列腺和精囊予常规分割76 Gy/38次,生物等效剂量(BED3)为126.67 Gy;对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盆腔淋巴结引流区46 Gy/23次。根据病灶周围不同的正常组织耐受量,转移局部放疗剂量BED3中位值为112.26(91.14~140.77)Gy。记录本组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本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新发转移生存率。结果本组44例中,1例放疗期间出现尿路梗阻(NCI-CTCAE 3级),留置尿管2周后顺利拔管;余43例的急性和晚期毒性反应为0~2级。中位随访34.5(9~96)个月,放疗后PSA最低值0.088(0.003~132.000)ng/ml,40例(90.9%)PSA值较放疗前下降,中位降幅为87.5%(29.4%~99.9%),其中34例(77.3%)降幅>80%。本组44例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9%、54.5%、36.8%,无新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7%、25.0%和12.9%。结论原发转移全覆盖放疗治疗寡转移CRPC的PSA反应率高,生存状况满意,毒性反应可耐受。

  • 标签: 放射疗法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容积调强弧形疗法 寡转移 原发肿瘤 转移肿瘤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转移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行原发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asymptomatic、primary、resection、metastatic、stageⅣ、cancer、colon、colorectal、rectal、无症状性、原发切除、转移性、4期(Ⅳ期)、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期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纳入比较转移不可切除的无症状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初始行原发切除术与初始行全身治疗的病例对照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将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将初始行全身治疗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进一步评估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的肠梗阻发生率和急诊手术率.总体生存率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单个率资料采用率(r)及95%CI表示,r=OR值×100%.中位生存时间采用均数差(MD)及95%CI表示.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共10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1434例,其中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770例,初始行全身治疗组6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初始行全身治疗组(OR=1.35,95%CI:1.01~1.79,P<0.05);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初始行全身治疗组延长3.8个月(MD=3.78,95%CI:3.60~3.97,P<0.05).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95%CI:0.13~0.30),病死率为1%(95%CI:0.00~0.03).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为18%(95%CI:0.14~0.21),急诊手术率为11%(95%CI:0.06~0.16).�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转移灶不可切除 原发灶切除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转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结直肠癌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5例,女28例;年龄为(57±12)岁。病人均行原发和结直肠癌转移根治性R0切除术。观察指标:(1)诊断及治疗情况。(2)随访及生存情况。(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诊断及治疗情况:63例结直肠癌转移病人中,同时性转移6例,异时性转移57例。18例病人胸部X线片检查初始发现肺部可疑转移,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进一步证实为转移,45例病人胸部CT检查初始发现转移。63例病人均行原发转移根治性R0切除术。22例病人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其中2例各有1枚纵隔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63例病人中,57例接受>6个月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主的术后辅助化疗及靶向治疗。(2)随访及生存情况:63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63例病人中,19例死亡,24例出现二次复发,5年复发率为38.1%(24/63),复发时间为18个月(3~58个月)。24例二次复发病人中,19例发生转移,3例发生脑转移,2例发生骨转移,2例发生肝转移。同1例病人可同时发生多处转移。24例二次复发病人中,5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9例行化疗和放化疗。63例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62.7%。(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原发部位、转移数目和转移切除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转移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χ2=4.162、7.175、6.72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数目和转移切除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是结直肠癌转移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725,2.778,95%可信区间为1.051~7.064、1.072~7.021,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转移安全、可行。转移数目和转移切除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是结直肠癌转移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肺 肺切除术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实质性癌中,未明确原发转移性癌占5%,有些原发肿瘤生长缓慢,有些甚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消失,其诊断和治疗需由病理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相互协作,才能使病人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未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癌 处理
  • 简介:摘要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当转移不可切除时原发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尚存争议,原发姑息手术切除对改善预后、延长生存的作用尚不能肯定,但并发急腹症的风险引发对原发早期姑息手术切除的讨论,评价和预测结直肠癌并发急腹症的风险有助于转移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原发处理方式的选择。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急腹症 肠梗阻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本研究旨在评估结直肠癌孤立肝、转移手术切除的有效性。共有256例患者因结直肠癌肝转移接受了肝切除术.其中31例患者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转移。93.5%(29/31)的患者在肝切除术后发生转移,随后接受了肺叶切除术:6.5%(2/31)的患者在确诊肝转移时已发生同时性转移,并接受了分期的肝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肝肺转移 同时性 手术效果 肝切除术后 肺叶切除术
  • 简介:目的研究精氨酸酶在结直肠癌原发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肠粘膜、结直肠癌原发、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不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有规律性的变化。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转移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阳性表达率比Ⅱ期癌原发组织明显增高(P〈0.05);肝转移组织与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精氨酸酶在Ⅲ期、Ⅳ期结直肠癌原发组织及各种转移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精氨酸酶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接受术前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转移消失(DLM)者不在少数,而DLM的诊断及治疗在当前仍然是一个颇具挑战及争议的话题。本文对近年来关于DLM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与DLM出现的相关因素,包括肝转移大小及数量、化疗方案和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肝转移发生的模式、Ras/Braf状态及原发部位。(2)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和持续性临床完全缓解)的关系,以及与病理完全缓解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3)DLM的临床评估:术前评估包括超声、CT、MRI、PET,术中评估则包括术中探查、术中超声和增强现实。(4)DLM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灶消失 诊断 治疗
  • 简介:该文旨在对原发隐匿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1982—2002年间的,N1期16例(26%1,N2a18例(30%),N2b13例(22%),N2c7例(11%),N37例(11%)。20例行颈淋巴清扫术(11例根治性,9例功能性),41例行活检术。所有患者接受放疗,剂量为患侧64Gy,对侧60Gy。双侧治疗50例,同侧治疗11例.平均随访32个月。结果,5年和8年生存率分别为79%和67%活检和颈清患者在8年总生存率和局部无复发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颈淋巴清扫术 原发灶 颈部转移癌 隐匿 颈部淋巴结转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行原发切除术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争议主要在对初始不可切除的mCRC无原发症状的患者行原发切除术(PTR)能否带来生存获益。全身治疗反应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最佳筛选手段,筛选生物学行为好的患者可进行原发切除术,其手术时机与维持治疗开始的时机类似。原发切除术手术方式更趋向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尽可能切除更多区域淋巴结,以便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总生存期(OS),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肿瘤免疫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直肠结肠切除术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转移瘤病人共4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相关肿瘤的原发位置主要为妇科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分布位置主要为左位置。肿瘤数目常见单发转移。结论:转移瘤的原发位置较为多样,而妇科生殖系统、下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最为常见,且病人的病灶分布位置也主要集中于左

  • 标签: 肺转移瘤 临床病理特点 肺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