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4岁男性的TFEB基因扩增性细胞癌的病例。TFEB基因扩增性细胞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高级别侵袭性细胞癌,其临床特征、生物学行为、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均不同于TFEB基因重排性细胞癌,诊断时需要注意准确区分两者,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细胞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9例疑似细胞癌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中79例疑似细胞癌患者检出58例细胞癌,21例良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53例细胞癌,26例良性,检出比较差异小(P>0.05),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肾细胞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加深对RO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2021年1—3月收治的术前误诊为肾癌患者2例的影像、病理资料,复习文献并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肿瘤均位于左,肿瘤长径分别为2.7 cm和3.2 cm,分别行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和后腹腔镜左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RO。结论RO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增强CT有一定的鉴别意义,确诊有赖于病理结果。

  • 标签: 腺瘤,嗜酸粒细胞 误诊 肾肿瘤 诊断,鉴别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临床 肾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细胞癌(RCC)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细胞质分裂调控蛋白1(PRC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PRC1的后续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40例手术切除的RCC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同时培养ACHN、786-O和HK-2细胞系,提取组织和细胞中的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PRC1的表达,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ACHN、786-O细胞中的PRC1表达均高于HK-2细胞(均P<0.05)。RCC组织中PRC1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P<0.05)。PRC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临床病理(TNM)分期、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及Fuhrman分级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PRC1在RCC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其与RCC发生机制有一定关系。

  • 标签: 癌,肾细胞 细胞质分裂调控蛋白1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细胞癌(RCC)的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细胞癌病人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细胞Fuhrman低级别核(Ⅰ、Ⅱ)占比多余高级别核(Ⅲ)。结论:该疾病的病理特征以低级别核、透明细胞细胞癌为主。

  • 标签: 琥珀酸脱氢酶 肾细胞癌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中常见的一类泌尿系统肿瘤是肾病,由于肾癌的发生以及病情的发展,与遗传学相关的知识较为密切,在细胞癌中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着非常高度的异质性。在肾癌的病情分类中,细胞癌是主要的一种患病类型。而在细胞癌中最常见的则是亚型。有相关研究显示多溴蛋白的基因在细胞癌中所产生突变的概率高达40%。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蛋白本身是由SWI/SNF染色质所组成的一种复合性亚基。这种染色质不仅仅参与了多溴蛋白的形成过程,并且还完成了多溴蛋白复合物与DNA特定区域完成结合的介导,从而影响了多溴蛋白在于DNA特定区域进行转录翻译过程,在多溴蛋白的行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多用。本文主要是对细胞癌中的抑制基因PBRM1进行研究,一起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建议。

  • 标签: 肾细胞癌 多溴蛋白 SWI/SNF染色质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中常见的一类泌尿系统肿瘤是肾病,由于肾癌的发生以及病情的发展,与遗传学相关的知识较为密切,在细胞癌中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着非常高度的异质性。在肾癌的病情分类中,细胞癌是主要的一种患病类型。而在细胞癌中最常见的则是亚型。有相关研究显示多溴蛋白的基因在细胞癌中所产生突变的概率高达40%。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蛋白本身是由SWI/SNF染色质所组成的一种复合性亚基。这种染色质不仅仅参与了多溴蛋白的形成过程,并且还完成了多溴蛋白复合物与DNA特定区域完成结合的介导,从而影响了多溴蛋白在于DNA特定区域进行转录翻译过程,在多溴蛋白的行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多用。本文主要是对细胞癌中的抑制基因PBRM1进行研究,一起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建议。

  • 标签: 肾细胞癌 多溴蛋白 SWI/SNF染色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变剪接事件结合剪接因子对乳头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乳头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性别、年龄、分期等)及转录组数据,并从TCGASpliceSeq数据库获得可变剪接事件信息。通过R语言软件及程序包,使用LASSO、Cox回归模型筛选相关可变剪接事件及相关特异剪接因子,建立乳头状细胞癌预后模型,进行独立预后分析,并绘制剪接事件相关的调控网络。结果通过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1 405个可变剪接事件与乳头状细胞癌相关,包括可变受体位点(AA)事件98个、可变供体位点(AD)事件101个、可变启动子(AP)事件333个、可变终止子(AT)事件346个、外显子跳跃(ES)事件448个、外显子互斥(ME)事件3个和内含子保留(RI)事件76个。经过LASSO、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结合临床数据,显示可变剪接事件(C16orf13|32924|ES、TSFM|22759|ES、MACF1|1881|ES、ATP5C1|10726|ES、UNG|24277|AP、UNKL|33077|AP)可能是乳头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HR=1.028,95%CI:1.018~1.039,P<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寻找乳头状细胞癌中可变剪接事件与剪接因子之间的潜在调控关系,构建调控网络,共116个剪接因子及1 059个可变剪接事件纳入分析,其中正、负相关调控事件分别为553、506个。结论可变剪接事件结合相关临床数据对预测乳头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对探索乳头状细胞癌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癌,肾细胞 可变剪接 剪接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FEB重排细胞癌(TFEBr-R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4—2022年确诊的8例TFEBr-RCC,总结其组织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和RNA测序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6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4岁,中位年龄32岁。3例位于右肾,5例位于左。肿瘤最大径4.0~18.5 cm,平均8.5 cm。5例具有典型的“假菊形团”双相结构;其余3例形态不典型,2例类似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类似透明细胞细胞癌。TFEB和PAX8免疫组织化学均呈弥漫核表达(8/8),部分病例行HMB45、MART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多数病例表达HMB45(5/6)、MART1(7/7),PD-L1(5/5)。TFEB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8例均存在TFEB基因易位。5例行RNA测序,结果4例为MALAT1-TFEB基因融合(包括2种新的MALAT1-TFEB融合方式),1例为1种新的ACTB-TFEB基因融合。本组病例随访5~9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7个月,截至2022年7月患者均无病生存,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TFEBr-RCC好发于青壮年,预后较好。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特征性“假菊型团”双相结构,亦可表现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样或透明细胞细胞癌样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呈TFEB核阳性,不同程度表达黑色素细胞分化标志物,且多表达PD-L1。MALAT1-TFEB基因融合为TFEBr-RCC最主要的融合形式,但融合位点不恒定。

  • 标签: 癌,肾细胞 分子生物学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了1例右肾透明细胞癌切除术后12年咬肌转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患者男,65岁,颈部CT表现为右侧咬肌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内见片状囊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颈部MRI表现为实性部分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咬肌转移瘤。

  • 标签: 咬肌 转移瘤 肾透明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挖掘TCGA数据库中透明细胞癌(ccRCC)的免疫相关基因数据,构建ccRCC预后分子标签。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提取611例的RNA-Seq测序数据(正常样本72例,ccRCC样品539例)和530例ccRCC患者的临床数据,筛选出免疫相关基因(IRGS)表达数据,并计算正常组织与ccRCC组织表达差异的IRGS。在530例ccRCC肿瘤组织样品的IRGS表达数据中,随机抽取70%的样品应用LASSO-Cox回归构建预后分子标签(训练组),30%的样品验证构建的IRGS预后分子标签(测试组)。结果在ccRCC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IRGS共775种。单因素Cox分析得到298种IRGS与ccRCC预后有相关性(P<0.05)。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中筛选出12个与ccRCC预后相关的IRGS,分子标签值在训练组、测试组、所有样本数据与ccRCC患者的生存期呈显著相关,分子标签值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其中所有样本数据中的1、3、5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763、0.780。结论ccRCC的IRGS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ccRCC患者的预后,有利于临床治疗。

  • 标签: 癌,肾细胞 分子标签 免疫相关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益汤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s)水平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60例,中医辨证属脾两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75岁。按照是否联合健脾益汤治疗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对照组(30例)行TP化疗方案,中药组(30例)行TP化疗方案联合健脾益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Cs水平,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变化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在CTCs阳性数量方面,治疗后中药组低于对照组[(3.47±1.87)个比(6.90±2.2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3,P<0.001)];在神疲乏力、纳差、腰膝酸软、夜尿、头晕改善方面,治疗后中药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344、9.643、11.915、4.444、5.934,均P<0.05);在KPS评分方面,治疗后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85.83±7.21)分比(80.36±4.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6,P=0.036)。结论健脾益汤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脾两虚证患者中能减少CTCs水平,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健脾益肾汤 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晚期 KPS评分
  • 简介:【摘要】:急性损伤是一种在临床上具有很高发病率、致死率的疾病,并且由于发病急,目前并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措施,因此已经成为了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公共医疗问题,并且还有极高的医疗成本。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急性损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巨噬细胞在急性损伤发生时的临床作用逐渐被发现,尤其是巨噬细胞活化后会激活出两种不同的分型,M1、M2,但这两种分型对急性损伤的作用却是截然不同的,并且作用机制相对比较复杂且具有多样性。因此本文对巨噬细胞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对急性损伤的临床作用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旨在为临床开展急性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分子生物学 巨噬细胞 探讨 急性肾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为验证蔗糖铁注射液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现以对比实验方式开展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性贫血患者为探析样本,筛选其中80例,遵循奇偶数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常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及研究组(蔗糖铁注射液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结局变化。结果:结果可见,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缩短,相关血液检测指标均显优,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均显低,两组间对比P值达到<0.05标准,体现一定可比性。结论:蔗糖铁注射液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尽快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相关血液检测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治疗效果更加,值得广泛推广、科学利用。

  • 标签: 蔗糖铁注射液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性贫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洛卡因联合红细胞生成素对性贫血患者贫血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 82 例性贫血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1 例。对照组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用亮氨酸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 [红细胞 (HCT)、 血红蛋白 (HGB)、 血清铁蛋白 (SF)、 血清白蛋白 (HSA)]、 炎症指标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C 反应蛋白 (CRP)、 白细胞介素-1β (IL-1β)],以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治疗后, 两组的 HCT、HGB、SF 和 HSA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亮氨酸联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泌尿系贫血是安全的,可以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和铁蛋白的水平,并有助于减少红细胞生成素的量,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安全性高。

  • 标签: 左卡尼汀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