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高龄鼻饲患者残余(gastricresidualvolume,GRV)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干部病房住院且经鼻管鼻饲的126例患者,分别在午餐及晚餐前30min测量GRV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及年龄是高龄鼻饲患者GRV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糖尿病是GRV的风险因素,要对高龄患者和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格外关注,防止发生GRV过高进而引发严重并发症。

  • 标签: 高龄 肠内营养 白利度计 胃残余量
  • 简介:摘要残余(GRV)作为评估胃肠动力和肠内营养耐受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已获得长期广泛的临床应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质疑对危重患者常规监测GRV的临床意义,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人群的巨大异质性,"一刀切"原则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践中并不理想。监测GRV的方法各有利弊,随着超声技术等无害化监测技术获得临床广泛应用,传统抽吸法的应用可能会越来越少。肠内营养过程管理的重点在于找出潴留的原因及诱因,更多尝试从预防和消除误吸高风险因素角度及通过病理生理学机制分析加以解决,消除各种消极阻碍因素,积极推动"创造条件实施肠内营养"的理念。作为重症营养管理团队,需要重视肠内营养管理文化的不断改进并合理运用多样化的管理策略,这也许比监测GRV更加重要。

  • 标签: 危重症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内压、残余联合应用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80例行肠内营养支持的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采取腹内压监测,观察组则采取腹内压联合残余监测。比较两组预后结局差异。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内压、残余联合应用,有助于减少ICU患者肠内营养不良反应,从而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腹内压 胃残余量 ICU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监测残余在重症监护室(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9例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根据患者床位号单双号分为对照组(55例)与研究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监测残余,研究组采用超声监测残余,干预至鼻饲喂养结束。干预7 d,检测并比较两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记录并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Hb、ALB、TF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研究组Hb、ALB、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9.32±2.14)、(12.32±2.85)d]均短于对照组[(13.85±2.32)、(17.55±2.93)d],P均<0.05;研究组内容物反流、误吸发生率(5.56%,3/54;1.85%,1/54)均低于对照组(25.45%,14/55;18.18%,10/55),P均<0.05。结论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采用超声监测残余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鼻饲 超声 胃残余量 营养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估超声监测残余的应用效果,为指导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方案提供证据。方法系统检索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等数据库,收集超声监测残余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897例患者。与注射器回抽法相比,超声监测残余可以降低反流/呕吐发生率(RR=0.53,95%CI为0.38~0.75)、误吸发生率(RR=0.48,95%CI为0.30~0.77),提高白蛋白水平(MD=1.53,95%CI为0.71~2.35),减少护士操作时间(MD=-5.62,95%CI为-7.59~-3.65),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改变腹泻发生率(RR=0.77,95%CI为0.53~1.11)与住院病死率(RR=0.73,95%CI为0.41~1.28),合并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残余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可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 标签: 超声检查 Meta分析 胃残余量 肠内营养 重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残余和预测喂养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收治的危重患者,纳入期间因病情需要完成腹部CT检查的患者,同时在CT检查前后30 min内有床旁超声监测胃窦截面积者。所有入选患者使用VOLUME-Work Flow医学图像软件,描记腹部CT中的胃壁轮廓计算残余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胃窦截面积与残余之间的相关性,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危重患者喂养耐受者与不耐受者胃窦截面积之间的差异,以及ROC曲线分析不同体位下胃窦截面积对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42例患者,年龄为(53±1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1.5±2.8)kg/m2,平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值为17.0±6.9。患者残余为(314.5±126.6)mL,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胃窦截面积值分别为(7.11±4.13)cm2、(4.22±2.66)cm2、(8.36±4.58)cm2。相关性分析显示,残余与半坐位(r=0.543,P<0.001)、平卧位(r=0.604,P<0.001)、右侧卧位(r=0.618,P<0.001)时的胃窦截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肠内营养期间,危重患者喂养耐受者27例、喂养不耐受者15例,其中喂养不耐受者在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时的胃窦截面积较喂养耐受者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半坐位:(8.53±4.07)cm2vs (4.60±2.76)cm2;平卧位:(5.15±2.75)cm2vs (2.61±1.32)cm2;右侧卧位:(10.32±4.06)cm2vs (4.95±3.20)cm2,均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时,胃窦截面积预测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833、0.849,以≥3.917 cm2、3.395 cm2与4.402 cm2为阈值时的敏感性分别为92.0%、69.6%、92.3%,特异性分别为69.2%、92.3%、71.4%。结论床旁超声能比较准确地评估危重患者的残余,并能有效地预测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 标签: 危重症 胃超声 腹部CT 胃残余量 胃窦截面积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应用床旁超声监测残余指导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收的86例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床旁超声监测残余)和对照组(回抽胃液法)。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测定两组的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血浆总蛋白水平、调整肠内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血浆总蛋白水平、调整肠内营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残余指导下的肠内营养治疗能够使重症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得到大幅度降低,同时还能够使其营养状况得以显著改善。

  • 标签: 床旁超声 胃残余量 肠内营养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床旁超声监测残余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可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90例,随机分为回抽胃液评估残余组(对照组45例)和床旁超声评估残余组(试验组45例)。2组均留置鼻管泵入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每6 h应用50 ml注射器监测残余1次,从而调整肠内营养实施方案;试验组每6 h使用床旁超声监测残余1次,从而调整肠内营养实施方案。比较2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指标、营养指标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出现腹胀、腹泻、呕吐及2种以上症状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周后试验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试验组72 h达到预计能量80%的比例[86.7%(39/45)]优于对照[46.7%(21/45)](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残余可提高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营养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 标签: 呼吸,人工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床旁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监测残余是否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周期从建库到2019年1月。2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的检索,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项研究,3项为随机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共785例患者。与常规监测残余相比,不进行残余监测没有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值为1.30,95%CI 0.78~2.16,P值为0.32);然而,在不监测残余组呕吐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值为1.52,95%CI 1.20~1.91,P值为0.000 4);同时,在不监测残余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值为0.61,95%CI 0.51~0.72,P<0.01);2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MD值为0.39,95%CI-0.70~-1.47,P值为0.49)和ICU住院日(MD值为-0.19,95%CI -1.55~-1.16,P值为0.7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残余监测相比,不进行残余监测没有增加重症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但对重症患者能否不再监测残余尚需设计更加严谨的、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胃残余量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床旁超声监测残余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9.2-2020.2收治的 88例进行机械通气并且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将所有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 44例,采用床旁超声来监测患者的残余),对照组患者( 44例,采用回抽胃液法来监测残余),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残余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可以指导营养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 ICU住院时间,减轻护士的操作时间 ,值得大范围推广于临床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残余监测的护理效果,分析残余监测在此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重要性。方法:研究人员选取了其所在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监测组各41例,在给予两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促动力药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监测残余、监测残余处理,观察21天后两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监测组患者中营养达标的例数更多,营养达标率更高;发生呕吐、返流/误吸、腹胀、腹泻等并发症的例数更少,总发生率更低。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实施残余监测是提高患者营养达标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良好措施。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支持,胃残余量,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应用床边超声监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试验时间段选取2020.10-2021.10,试验内容:研究对象从在我院重症室收治的需要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中选择70例。应用平均分组的方式,分35例常规组实施回抽胃液法检测残余,35例研究组实施床边超声监测残余。对比分析70例患者的(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护理之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比常规组低, P

  • 标签: 床边超声监测 胃液法检测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对危重症肠内营养患者满意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中2021年8月--2022年8月间接收的200例危重症肠内营养患者为实验对象,分成对照组(n=100)与实验组(n=100),对照组患者实行传统护理,实验组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对照组与实验组内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在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改善,而实验组在接受优质护理后,总有效率达到98(98.00%),高于对照组的78(78.00%),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实验组各项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完成后,实验组患者营养状态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中加大推广力度,并投入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危重症 护理方案 满意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床边超声监测残余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选用回抽胃液的方法监测残余,观察组患者选用床边超声的方法监测残余。对比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状况和肠内营养达标率。结果:以对照组数据作为研究参考,观察组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第5天和第7天的达标率较高,比对有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的状况有呕吐、腹胀、腹泻、腹腔高压(IAH)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等现象。以对照组数据作为研究参考,观察组患者的喂养不受耐的状况较低,比对有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使用床边超声监测残余的方法有效改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情况,降低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发生,值得社会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床边超声 胃残余量 重症患者 早期肠内营养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在食品中进行农药残留分析快速检测方法,比如酶抑制法、免疫分析法等方式,同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这些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与特点。当前的研究在灵敏度、准确性方面还有明显的缺陷,商品化农药残留检测仪器比较单一。随着新的农药快速检测领域的发展,未来必然技术水平会得到提升。

  • 标签: 农药残留 重金属 测定方法 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神经重症患者常常需要肠内营养支持,以确保足够的营养摄入和康复。然而,传统的营养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准确评估残余。床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实时、准确的评估方法,有望为老年神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提供新的评估手段。方法:使用床旁超声评估残余。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短时间内,通过床旁超声检查残余,并与传统的营养评估方法(如X线检查)进行比较。结果:1. 床旁超声评估残余的准确性:与传统的X线检查相比,床旁超声评估残余的准确性更高,误差率更低。2. 床旁超声对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床旁超声评估残余能够更好地指导肠内营养治疗的剂量和速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3. 床旁超声对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床旁超声有助于及时发现潴留等并发症,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床旁超声评估残余在老年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它不仅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还能更好地指导肠内营养治疗的剂量和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同时,床旁超声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床旁超声评估残余值得在老年神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床旁超声 胃残余量 神经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残余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ICU经管进行肠内营养者60例,将患者按照床号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0、4、8、12、16、20、24 h评估残余,每个时间点先床旁超声评估残余完成后立即进行注射器抽吸法经管抽吸残余;对照组采用床旁超声评估残余。比较2组患者在操作时间、不同时间点的监测结果、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使用率、目标喂养达标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床旁超声监测残余与抽吸法监测残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62.40 ± 4.00)、(78.39 ± 12.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633,P<0.01)。2组在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物使用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为(3.04 ± 0.31)d,试验组为(4.19 ± 0.33)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42,P<0.01)。结论床旁超声可用于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残余的评估,指导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避免肠内营养制剂污染。

  • 标签: 超声学 肠道营养 胃肌轻瘫 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焊接在船舶制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船体结构在焊接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坡口进行对接焊。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结构周围的固定方式不同等原因会导致焊缝中有残余应力存在。同时焊接过程中会有裂纹等焊接缺陷发生。本文运用ANSYS和Zencrack软件对焊接残余应力及裂纹对焊接残余应力影响进行研究。

  • 标签: 焊接 残余应力 裂纹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船舶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小型船舶建造技术中逐渐开始应用分段无余量建造技术,将中小型船舶建造技术向前推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型船舶的建造效率和建船质量,为我国海洋事业与水运事业的更快发展垫定基础。造船企业在客观建造条件下,最大化地扩大分段无余量建造程度,改善与提高中合拢的工艺技术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能有效遏制分段建造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高船舶建造精度,扩大预舾装程度,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

  • 标签: 中小型船舶 分段无余量 建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