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四川、重庆两地汉墓陆续出土几种类型之"胡人"或日"非华夏族"图像,过去之研究有所涉及,以为与佛教早期传播有关.本文试对此类图像资料加以分析,讨论其主要发现情况及一般表现形式、"胡人"图像研究之核心问题(图像辨认与身份鉴定)、"胡人"与"胡人"图像之间关系以及巴蜀地区"胡人"图像之特征等.

  • 标签: 巴蜀 “胡人” 图像
  • 简介: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的聚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武威境内就有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居民已经养羊。而羌的本义就是牧羊人。所以,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 标签: 聚居地 凉州 马家窑文化 胡人 新石器时代 多民族
  • 简介:从形象学理论视角看,唐诗中胡人形象往往沿两条路径塑造。一是尽可能地被描绘得具有华夏中土人的情感指向和日常习见习感的伦理关怀:二是极力地强调胡人与中原人的不同之点,并不以这些不同存在就产生歧视(个别的除外)心理,往往还是觉得新奇有趣,甚至倾心企幕。这是对华夏固有的“夷夏之辨”的一种挑战,表明了中国文学中对于非汉族的空前宽容,这是一种迹近正常的对外心态,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 标签: 唐代 诗歌 文学研究 胡人形象 形象学 民族融合
  • 简介: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坊制。唐中期以前,中国城市是坊市制格局,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彼此严格分离。本文主要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分析了隋、唐时期长安坊市胡人聚居区的形成与分布情况,以期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提供借鉴。

  • 标签: 隋唐时期 长安城 坊市 胡人
  • 简介: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成为中西交流的通道。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秦安、天水、庆城、山丹发现许多三彩、石雕和青铜质地的胡人俑。他们大多衣着华丽,特色鲜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胡人特色鲜明的服装,丰富、充实了现有唐代胡服的资料。作者根据文献、考古和石窟壁画资料对其进行了初步考辨。

  • 标签: 西域胡人 古丝绸之路 服饰 隋唐 馆藏 中西交流
  • 简介:鞶囊是古人盛放随身携带物品的囊袋,商周时期即已出现,汉唐时期作为一种服饰礼制代表一定的官阶品帙。除现存出土实物以外,在墓葬壁画、画像石、石雕人物、陶俑等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佩戴鞶囊的人物形象,经分析后发现。丝绸之路往来的胡人佩戴鞶囊的现象非常普遍,表明胡人尤其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有佩戴鞶擎囊的习俗。

  • 标签: 鞶囊 胡人 粟特人
  • 简介:2018年5月16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及教务处共同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三十六期)邀请到了我国著名二胡大师王国潼先生,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张尊连教授主持。讲座中,王国潼先生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从教体会,分享了为人处世和治学之道,传递了在艺术面前永远都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

  • 标签: 中国乐派 王国潼 二胡 人生
  • 简介:宋代李昉等编辑的《太平广记》是宋以前小说的一个集合,尤其是唐代小说。而历史上宋以前的朝代在对外交流上已经比较频繁,在小说里出现异国形象已经不可避免。《太平广记》里的胡人形象虽然并不算多,但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在宋以前中国人眼中的胡人形象,从而探析出现这种形象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李昉 《太平广记》 胡人形象
  • 简介: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大致可以归为胡商、胡兵、胡奴(随侍、门吏)、杂耍艺人、羽人五大类,其中胡奴出现最多,这或许与其地处边郡,战事频发,战后俘虏转化为奴仆有关。汉代民众看待胡人是一种非理性、不平等的态度:一方面将其贬斥为"夷""戎狄""虏""胡"等少数族裔;另一方面因胡人异于汉人的奇特外貌将之视为"祥瑞",与瑞兽一起受到民众的崇奉。胡人被赋予某种超越现实的神灵属性,以神仙的身份跻身于仙界,体现了汉代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

  • 标签: 陕北 汉代 画像石 胡人
  • 简介: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东汉墓葬中出土的胡人灯俑一般总是成对出土,并与单只陶狗组合在一起。本文认为胡人灯俑的产生是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有关,胡人灯俑与陶狗出现在墓葬中是为了保护墓主人抵御恶灵的侵害。

  • 标签: 三门峡灵宝 胡人灯俑 东汉墓葬 粟特人 陶狗
  • 简介:中国古代汉民族对北方边地、西域各民族以及来自这些地方的物产均称“胡”。后来词义扩大,国外以及来自国外的物产也称“胡”。随着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深入,其他民族的物产也逐渐传人中国,于是形成了一系列冠以“胡”字的“胡”词族事物。

  • 标签: 词族 食物 胡人 避讳 汉民族 词义扩大
  • 简介:陶俑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进化的物证,唐代的繁荣带来了人物陶俑造型艺术的鼎盛,胡人俑展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繁荣,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历史上形成了一道永恒灿烂的风景。本文从古代明器陶俑入手,以隋唐繁荣的文化艺术为背景,将唐代胡人陶乐俑进行分期论述,并以造型艺术的发展为主线归纳总结其艺术特色,揭示了唐代文化生态的变迁对其造型的深刻影响。

  • 标签: 陶乐俑 唐代 胡人 艺术特色
  • 简介:摘要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被不断开采,其数量已经变得十分有限。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传统能源带来的压力正变得愈来愈大。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广泛性及长寿命等特点。光伏发电正是基于太阳能的新型发电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把光能转变为电能。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光伏发电站数量正变得愈来愈多,光伏发电站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 标签: 太阳能 光伏发电 技术应用
  • 简介:十六国胡人政权速亡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胡人统治者在统治民族本身不够成熟和强大的情况下,普遍实行民族本位、民族压迫和民族防范政策,既埋下了统治力量先天不足的隐患,又加重了民族隔阂,激化了民族矛盾;二是各政权普遍存在内乱不断的现象,导致自相残杀、自取灭亡和外敌乘虚而入的惨重恶果;三是统治者普遍在政治、生活上极度腐败,重用奸臣,沉迷享乐,不恤民力,穷奢极欲,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了统治基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大大削弱了十六国胡人政权自身实力,制约了政权发展壮大,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崩溃和灭亡。十六国胡人政权速亡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

  • 标签: 十六国 胡人政权 速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质量和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软土地基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将重点探讨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 标签: 水利工程 软土地基 处理技术
  • 简介:唐、宋时期,大量胡人、胡商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史料记载中偶有他们的零星记载,但太过简单,只介绍了他们代表何国进献了什么礼物,如在《册府元龟》、《旧唐书》、《宋史》、《宋会要辑稿》等,他们的外貌、服饰、国籍、语言都鲜有介绍,至于他们在中国留居的生活状况更是语之不祥。《太平广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失,它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故事描绘了胡商的富有,善于辩宝,信守诺言,对胡商的宗教、风俗习惯也略有涉及。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胡人、胡商的观感。而《一千零一夜》里有些故事则是从阿拉伯、波斯人的角度对中国和中国各地的胡人进行了描述。不同的角度,相似的人物,故事的内容却有天壤之别,显现出不同作者或叙述者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某些故事也反映出文章素材的时空背景,以及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它们构成了一幅幅历史图象。

  • 标签: 《一千零一夜》 《太平广记》 海上丝绸之路 胡商 胡人 《宋会要辑稿》
  • 简介:<正>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平大理,后留兀良合台“安辑云南”,在大理国腹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然而在金齿地区“未降者”多,附元朝和附缅国两种势力纷争不已,元缅之间斗争激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缅国进攻金齿,直逼永昌,元军实行反击,基本上控制了金齿地区.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后,元政府连年用兵,大举征缅,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攻灭蒲甘王朝,战事才告一段落.自此,金齿成为云南边疆一大军事要地,派重兵戍守.元王朝对缅作战和镇守的主要力量是蒙古军和由北方契丹、女真、高丽和汉族人组成的军队.众多的少数民族将士长期留驻下来,其风俗对金齿百夷的风俗发生了影响.明初钱古训、李思聪各撰的《百夷传》(以下简称“钱本”和“李本”)多少反映了这一事实.

  • 标签: 元明之际 服饰 发式 北方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 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