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毒性休克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毒症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动态MAR、血常规、炎症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根据有无毒性休克毒症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再参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根据有无显性DIC将毒性休克患者分为休克DIC组和休克非DIC组。比较各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R对毒性休克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毒症患者MAR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3例毒症患者,其中毒性休克患者61例(包括有显性DIC者17例和无显性DIC者44例)。与非休克组患者比较,休克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CT(mg/L):6.90(2.50,23.50)比0.87(0.26,5.75),CRP(mg/L):156.48(67.11,230.84)比90.39(46.43,182.76),SOFA评分(分):11.00(8.00,14.00)比5.00(3.00,8.00),均P<0.05〕,同时血小板计数(PLT)及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A)、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MAR(ADP-MAR、A-MAR、COL-MAR、AA-MAR)均明显降低〔PLT(×109/L):101.00(49.00,163.50)比175.50(108.25,254.50),ADP-MAR:28.50%(22.00%,38.05%)比45.90%(33.98%,60.28%),A-MAR:38.90%(30.00%,55.40%)比65.15%(54.38%,72.53%),COL-MAR:27.90%(20.85%,36.55%)比42.95%(33.73%,54.08%),AA-MAR:24.70%(16.40%,34.20%)比46.55%(28.33%,59.20%),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休克非DIC组比较,休克DIC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升高(分:13.29±5.23比10.39±3.58,P<0.05),PLT和COL-MAR明显降低〔PLT(×109/L):36.00(22.00,67.50)比115.50(84.25,203.75),COL-MAR:21.50%(17.85%,32.60%)比30.95%(22.98%,38.5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MAR对毒性休克的预测价值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可信区间(95%CI)为0.742~0.886,P=0.000〕,最佳截断值为51.35%,敏感度为68.9%,特异度为82.6%,阳性预测值为0.724,阴性预测值为0.800;COL-MAR对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预测价值,其AUC为0.668(95%CI为0.513~0.823,P=0.044),最佳截断值为21.90%,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79.5%,阳性预测值为0.500,阴性预测值为0.8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毒症患者中各诱导剂诱导的MAR与炎症指标和SOFA评分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其中A-MAR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0.327,P=0.000)。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MAR对毒性休克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对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可作为一种监测指标用于预测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指导治疗。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早期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 作者: 刘韬滔 刘亚林 何清 王珏 杜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 100730;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外科ICU 100730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外科ICU 100730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 100048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qSOFA)用于预测成人软组织感染致毒性休克的准确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多学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普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成人软组织感染患者,除外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分为毒性休克组和非毒性休克组,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非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计算qSOFA评分诊断毒症和毒性休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同时根据患者软组织感染病因分为4组,比较各组患者致病菌、外科治疗方案和毒性休克发病率。结果共纳入192例患者,其中28例(14.6%)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毒性休克组患者在诊断感染24 h内qSOFA评分≥2分的比例(60.7% vs 18.3%,P=0.001)和诊断感染48 h内毒症发病率(82.1% vs 32.9%,P<0.01)高于非毒性休克组。以qSOFA评分≥2分为截断值,诊断软组织感染致毒性休克的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81.7%,阳性预测值为36.2%,阴性预测值说92.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说0.767(95%CI:0.665~0.869,P<0.01)。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中毒性休克发病率(36.4%)和28 d病死率(13.6%)高于其他病因组患者(均P<0.05)。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依次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6.8%)、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6.2%)、肠杆菌(5.7%)及肠球菌(5.2%)。结论qSOFA评分≥2分可以作为预测成人软组织感染致毒性休克的快速筛查工具。早期诊断毒症,彻底清创以及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救治该类患者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感染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早期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毒症和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严重毒症及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根据乳酸清除率将其分为两组,乳酸清除率低于10%为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高于10%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以及病死率。结果与低乳酸清除率组相比,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较低,初始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d后,共有63例患者存活、37例患者病死,与病死组相比,存活组患者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较高,初始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能够为严重毒症及毒性休克的治疗提供参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乳酸清除率 脓毒症 效果
  • 简介:摘要:难治性毒性休克是危急重症,通常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会产生高乳酸血症、休克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此疾病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是具体应用效果仍存在争议,比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等药物。临床需尽快予以明确诊断,结合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风险,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成人 难治性脓毒性休克 治疗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对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脂多糖(LPS)致毒性休克模型组(LPS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干预组(LD组)3组,每组24只。经股静脉注射LPS 20 mg/kg制备毒性休克大鼠模型;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D组于制模成功后经右股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 mg/kg;Sham组和LP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监测各组大鼠血压和心率(HR);分别于制模后0、3、6 h各取8只大鼠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活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核转录因子- κB p65(NF-κB p65)表达;制模后6 h时取心肌组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注射LPS后1 h大鼠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升高,6 h时显著高于Sham组;而HR无明显改变,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乳酸(Lac)、剩余碱(BE)、血浆NT-proBNP水平及心肌组织caspase-3和NF-κB p65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均于6 h达峰值,且明显高于Sham组。毒性休克早期予以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干预后,大鼠MAP呈上升趋势,Lac、BE则缓慢下降,6 h时MAP、Lac、BE均显著低于LPS组〔MAP(mmHg,1 mmHg=0.133 kPa):98.6±7.5比106.1±8.5,Lac(mmol/L):1.29±0.08比2.42±0.37,BE(mmol/L):4.45±0.57比8.18±1.03,均P<0.05〕。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干预后3 h和6 h血浆NT-proBNP水平及心肌组织caspase-3、NF-κB p65表达均明显低于LPS组〔血浆NT-proBNP(ng/L):3 h为2 740.56±97.31比4 425.60±743.32,6 h为2 638.81±205.12比4 993.01±373.78;心肌caspase-3/GAPDH:3 h为0.567±0.045比0.841±0.162,6 h为0.496±0.071比1.116±0.172;心肌NF-κB p65/GAPDH:3 h为0.852±0.734比1.232±0.115,6 h为0.783±0.047比1.383±0.215,均P<0.05〕。HE染色显示,LPS组心肌细胞发生断裂,炎性细胞浸润;而LD组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较LPS组明显减轻。TUNEL染色显示,LPS组心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am组〔(82.41±1.57)%比(5.77±0.69)%,P<0.05〕;而LD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LPS组〔(27.82±1.77)%比(82.41±1.57)%,P<0.05〕。结论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对毒性休克早期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caspase-3及NF-κB p65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抑制有关。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氢化可的松 心肌损伤 凋亡 核转录因子- κB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对治疗毒性休克患者选择不同的液体对患者早期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及EICU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毒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对象,使用不同液体让30例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将30例患者平均分为A.B.C.组,每组各有患者10例,A组患者采用90%的生理盐水进行复苏;B组患者采用4%高渗盐水复苏;C组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复苏;观察三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4h血乳酸清除率及治疗42h患者死亡率情况。结果C组在42h死亡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42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指标比较中均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毒性休克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复苏能有效减少患者42h死亡率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霍姆液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生理盐水
  • 简介:毒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国内普遍采用2012年更新的严重毒症及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原发病灶的清除、抗生素的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镇静镇痛治疗等,在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各脏器功能。

  • 标签: 脓毒症/治疗 休克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孕产妇患毒性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5年5月至2019年12月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孕产妇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98例产科毒性休克孕产妇,其中孕产妇存活73例(74.5%),死亡25例(25.5%);75例(76.5%)毒性休克发生在孕期,52例(69.3%)因毒性休克终止妊娠。肺部感染30例(30.6%),生殖道感染25例(25.5%),泌尿道感染27例(27.6%),腹腔内感染7例(7.1%),其他感染9例(9.2%)。98例毒性休克孕产妇的外科干预性感染(46例,46.9%)较非外科干预性感染(52例,53.1%)的存活率高[42例(91.3%) vs 21例(40.4%),P<0.001],平均住院时间长(11 vs 6 d,P<0.001),功能障碍器官数目≥3个者比例低(17.4% vs 55.8%,P<0.001)。75例孕期感染者的83例胎儿中死胎/死产为56.6%(47例),活产30.1%(25例),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胎儿为13.3%(11例)。结论孕产妇毒性休克主要为肺部、生殖道以及泌尿道感染;具有手术干预指征的外科干预性感染患者存活率高。孕期严重感染容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但毒性休克并非终止妊娠的绝对指征,胎儿结局有赖于母亲病情的转归。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妊娠 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酸在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效果及目标导向在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8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对他们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在常规参照中心静脉压(CVP)导向下进行EGDT治疗,同时在乳酸指标导向下进行实验的EGDT治疗,最后对两组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9例发生MODS,发生率为22.5%,治疗后4例死亡,死亡率为10%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显著性)。实验组CVP指标为(10.4±1.3mmHg)、MAP指标为(76.6±11.8mmHg)、ScvO2指标为(78.1±9.5%)、PaO2/FiO2指标为(378.2±50.3)、尿量为(0.47±0.13mL/(kg·h)),与对照组相比,这些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乳酸指导下的EGDT治疗能够更快纠地正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乳酸 脓毒性休克 EGDT 早期诊断 目标导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毒症和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31日至2019年1月31日收治且明确诊断为毒症/毒性休克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18~80岁,平均(56.5±17.8)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生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22)。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检测血浆NGAL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对比,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NGAL与其他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NGAL对毒症/毒性休克患者发生院内死亡和是否需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NGAL浓度在第1天[(2 188.4±2 280.8)ng/mL比(538.2±777.4)ng/mL]、第3天[(2 045.5±2 388.8)ng/mL比(553.8±836.4)ng/mL]和第7天[(1 512.4±1 840.9)ng/mL比(192.3±410.2)ng/mL]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r=0.46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r=0.37)、乳酸(r=0.41)和肌酐(r=0.48)都呈正相关性(P均<0.05)。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ROC)=0.85,95% CI:0.70~0.99]高于第1天(AUROC=0.71,95%CI:0.55~0.88)和第3天(AUROC=0.72,95%CI:0.55~0.88)。第3天时肌酐和NGAL对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价值优于第1天和第7天。入院第3天时NGAL浓度(AUROC=0.80,95%CI:0.64~0.97)与肌酐水平(AUROC=0.83,95%CI:0.68~0.97)相比,前者对患者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作用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相对较低。结论对于毒症/毒性休克患者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与肌酐相比,NGAL对预测患者是否需行CRR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生物标志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乳酸清除率与肺部感染致毒性休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收集68名肺部感染致毒性休克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II)评分、早期乳酸清除率等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存活组,比较两组的早期乳酸清除率;以乳酸清除率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纳入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存活组患者的早期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低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估肺部感染致休克的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 标签: 早期乳酸清除率 脓毒性休克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毒性是一种由感染诱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约为(19-65)%,合并有多器官功能性障碍、先天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超过72%。近年来随着对毒症、休克研究的深入,临床对其产生了新认识,同时,关于毒症休克的诊断、治疗等各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最新临床诊治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诊断 治疗 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