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儿童存在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感染高度相关的临床综合征,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项标准中至少2项,其中1项为体温或白细胞计数异常,即可诊断为毒症毒症需要与非感染因素造成的炎症反应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原发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儿童毒症的诊断标准虽明确,但是为了更适于病理生理学、检验学和流行病学,有学者新近提出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概念,为毒症的诊疗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诊断 鉴别诊断 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 儿童
  • 简介:毒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国内普遍采用2012年更新的严重毒症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原发病灶的清除、抗生素的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镇静镇痛治疗等,在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各脏器功能。

  • 标签: 脓毒症/治疗 休克 儿童
  • 简介:毒症是对感染的全身反应。临床表现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精神混乱和呼吸急促。以前用来描述这种综合征的术语是“败血症”和“菌血症”。只有大约20%的休克病例与菌血症有关;其余都是继发于下呼吸道或腹部感染。虽然毒症被认为是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的并发症,但是许多微生物感染都能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这可能反映出这些介导组织损伤的感染相似的“最终共同途径”。

  • 标签: 脓毒症 全身反应 发病机制 氧气 抗生素 内毒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儿童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比较两组辅助性T细胞1和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及治疗转归。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两组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进行匹配,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预测院内感染发生的免疫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无院内感染组104例,院内感染组51例,首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PICU后(12±7)d。常见部位为肺部(26例,51.0%)、血流(15例,29.4%)。院内感染组PRISM-Ⅲ显著高于无院内感染组[8(0~31)比4(0~17)分,Z=3 913.00,P<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35.3%(18/51)比10.6%(11/104),χ²=13.77,P<0.01;86.3%(44/51)比38.5%(40/104),χ²=31.51,P<0.01];院内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更长[20(3~94)比7(2~41) d,Z=4 585.50,P<0.01],病死率更高[29.4%(15/51)比6.7%(7/104),χ²=14.45,P<0.01];院内感染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更高[37.83(2.23~7 209.99)比13.45(0.80~50 580.64)ng/L,Z=3 390.50,P=0.01;10.42(1.11~6 052.21)比4.10(0.16~409.28)ng/L,Z=3 212.00,P=0.03],CD4+/CD8+、CD14+HLA-DR比例更低[1.16(0.44~4.96)比1.61(0.15~6.37),Z=1 955.00,P=0.01;0.48(0.08~0.99)比0.67(0.09~0.98),Z=1 915.50,P<0.01]。PSM后,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各46例,院内感染组CD14+HLA-DR比例明显低于无院内感染组[0.44(0.08~0.99)比0.64(0.09~0.98),Z=758.00,P=0.02]。CD14+HLA-DR比例预测院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截断值为0.39,95%CI为0.528~0.755。结论CD14+HLA-DR比例水平可能与儿童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解读《2020拯救毒症运动国际指南:儿童毒性休克和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管理》(简称2020版指南),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方法对2020版指南的14项77条意见进行综合解读,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结果2020版指南专家组提供了77条关于毒性休克和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患儿的管理和复苏声明。其中6个强推荐,49个弱推荐;9个最佳实践声明;13个问题不能提出任何推荐,其中10个问题纳入"临床实践中"。此外,还确定了49项研究重点。指南包括14项:(1)筛查、诊断和管理;(2)抗微生物治疗;(3)感染源控制;(4)液体复苏;(5)血流动力学监测;(6)血管活性药物;(7)糖皮质激素;(8)机械通气;(9)内分泌和代谢;(10)营养;(11)血液制品;(12)血浆置换、肾脏替代和体外生命支持治疗;(13)免疫球蛋白;(14)预防;并对初期循环稳定等步骤重新设计流程图。结论作为第1个儿童毒症独立的诊疗指南,2020版指南的许多推荐达成共识,承认大多数管理证据质量相对较低(弱推荐),但为持续管理提供了基础,从而改善患儿结局,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

  • 标签: 循证医学 GRADE分级 指南 感染 儿科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拯救脓毒症运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检测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探讨内生吗啡对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毒症患儿(n=31),根据是否伴有休克分为毒症非休克组(n=19)和休克组(n=12);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9);根据是否伴有MODS分为非MODS组(n=13)和MODS组(n=18)。另设普通感染患儿(n=16)和行健康体检儿童(n=31)作为对照。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检测各组血浆内生吗啡浓度。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内生吗啡对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未检测到内生吗啡,普通感染组仅3例患儿血浆检测到内生吗啡;毒症患儿血浆中均检测到内生吗啡。休克组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休克组(P〈0.05);死亡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存活患儿(P〈0.05);MODS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MODS患儿(P〈0.05)。ROC结果显示内生吗啡对毒症患儿休克、死亡和MODS均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明显升高,其对毒症患儿休克、死亡、MODS风险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内生吗啡 脓毒症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 毒症是一种系统性的由有记录的或预期的感染引起的呼吸反应综合征。毒症的病原体包括 2 个月以下婴儿的 B 组链球菌、大肠杆菌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及社区获得性有机体。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细胞因子,它与严重的 毒症 和感染性休克有着独特的联系,可作为一种生物标记物。 毒症 是一种细胞因子风暴, 容易对 器官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毒症 或感染性休克的严重程度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毒症的治疗包括血液动力学支持 、 肌力、血管加压剂和血管舒张剂 、 抗菌治疗 、 输血 、 皮质类固醇。本文综述了 儿童毒症在临床中的诊断、治疗 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望能 为临床提供的 诊断、治疗 依据 。

  • 标签: 儿童 治疗 脓毒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毒症的感染及病原,使人们能够了解儿童严重毒症。方法对本院总共62例的儿童严重毒症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探讨出与严重毒症紧密相关的因素变量,并制成图表分析。结论儿童严重毒症,占据儿童死亡率的百分之三以上,婴幼儿与营养不良的儿童儿童严重毒症的易感染人群。

  • 标签: 脓毒症儿童死亡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1年,国际专家组对《拯救毒症运动:2016版毒症毒症休克管理国际指南》进行了更新。感染是毒症的重要病因,及早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是改善毒症/毒症休克预后的关键。新版指南提出了启动抗菌药物应用及停药的指征,增加了依据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给药的策略,以6个最佳实践声明和21条推荐意见的形式,指导毒症/毒症休克的感染诊治。现主要解读2021年新版指南中感染管理部分。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休克,脓毒性 指南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毒症患者术后并发毒症心肌病(SCM)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毒症术后入ICU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围术期资料。根据患者术后48 h内是否发生SCM分为SCM组与非SCM组(NSCM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CM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269例,SCM组49例,NSCM组220例。与NSCM组比较,SCM组腔镜手术比率、入ICU时室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时血清乳酸浓度、最高血清乳酸浓度、最高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去甲肾上腺素最大用量和最高体温升高,最低血小板计数降低(P<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室SOFA评分和腔镜手术是毒症患者术后并发SCM的危险因素(P<0.05);入室SOFA评分≥7分患者SCM发生风险增加34.273倍(P<0.05)。结论选择腔镜手术和术后入ICU时SOFA评分≥7分是毒症患者术后并发SCM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心肌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常见危重症,而毒症是AKI发生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毒症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患者往往起病急骤且预后不良,由于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诊断工具,导致临床上对SA-AKI的干预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对SA-AKI风险的认识和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识别,以及适时开始支持性治疗,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已有数百种新型生物学标记物及诊断工具出现,用于AKI的早期识别及预后判断。本研究就SA-AKI相关生物学标记物及诊断分层工具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SA-AKI的认识。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儿童 生物学标记物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常见危重症,而毒症是AKI发生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毒症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患者往往起病急骤且预后不良,由于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诊断工具,导致临床上对SA-AKI的干预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对SA-AKI风险的认识和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识别,以及适时开始支持性治疗,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已有数百种新型生物学标记物及诊断工具出现,用于AKI的早期识别及预后判断。本研究就SA-AKI相关生物学标记物及诊断分层工具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SA-AKI的认识。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儿童 生物学标记物
  • 简介:摘要毒血症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由感染所致,具有持久的发病特点,是ICU常见的危急重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全血乳酸是近年来的新监测指标,众多文献指出测定全血乳酸水平可以分析毒症儿童感染严重程度,分析毒症患儿的脏器感染情况,同时可以对毒症患儿的预后做出有意义的判断。本文主要对血乳酸测定在儿童毒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血乳酸测定 儿童脓毒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毒症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53例毒症且血小板计数>100×109/L患儿(毒症组)及53例同龄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并比较2组间差异。毒症组患儿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危重组(评分≤80分)及非危重组(评分>80分);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于入院第1、3天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行常规出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记录,比较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存活组与死亡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上述常规出凝血指标有无差异,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毒症组中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毒症组存活44例(83%),死亡9例(17%)。毒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7.4%比79.9%)(P<0.001)。毒症组中危重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降低(32.5%比53.4%,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3.28 g/L比4.53 g/L,P<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显著增高(12.1 mg/L比6.0 mg/L,P<0.05);血小板计数减低(215×109/L比346×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存活组(11.1%比59.7%,P<0.001)。危重组中死亡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持续处于较低水平(11.1%、10.9%),存活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相对处于较高水平(59.7%、65.7%)。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IB、钙离子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与PCIS呈正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功能为毒症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89(P<0.001),截断值18.3%,灵敏度88.6%,特异度77.8%,当其水平<18.3%时,患儿死亡风险增加。结论毒症患儿在血小板计数无减少时已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与其危重程度相关。毒症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对患儿不良预后有预警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聚集功能 凝血功能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型凝血标志物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对儿童毒症诊断和出院预后的预警效能。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诊断为毒症(包括严重毒症毒性休克)的5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于诊断毒症当日检测sTM、t-PAI·C和传统凝血指标。另选择20例行包皮环切患儿为对照组,于纳入当日检测上述指标。毒症组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预测儿童毒症及出院时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对预测儿童毒症诊断和预后的效能。结果59例毒症患儿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61(22,136)月龄。存活组44例,死亡组15例。20例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07(94,122)月龄。毒症组患儿sTM和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9,17)×103 比9(8,10)×103 TU/L,10(6,22)比2(1,3)μg/L,Z=-2.15、-6.05,均P<0.05]。t-PAI·C诊断毒症优于sTM,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6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 μg/L、12×103 TU/L。存活组患儿sTM水平低于死亡组[10(8,14)×103 比17(11,36)×103 TU/L,Z=-2.73,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M是毒症出院时死亡的危险因素(OR=1.14,95%CI 1.04~1.27,P=0.006)。sTM和t-PAI·C对预测毒症死亡预后的AUC分别为0.74、0.6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103 TU/L 、6 μg/L。sTM联合血小板计数预测毒症死亡预后AUC为0.89,优于sTM和t-PAI·C。结论sTM和t-PAI·C对诊断儿童毒症和预测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