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了解其危险因素,从而指导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47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腹腔积液发生情况,分为腹腔积液组(24例)和无腹腔积液组(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以及敏感度、特异度。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白蛋白(ALB)水平、供体胆碱酯酶(ChE)、脑死亡时间是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P=0.017、0.044、0.035)。术后第1天ALB水平每增加评分一级、供体ChE每增加1 U、脑死亡时间增加1 h,患者术后腹腔积液风险分别增加6.531、1.000、1.052倍。ROC曲线分析发现,供体ChE的最佳截断值为5 142 U/L,判断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敏感度为79.2%,特异度为56.5%,曲线下面积为0.676(P=0.039,95% CI:0.520~0.832);供体脑死亡时间截断值为21.5 h,判断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73.9%,曲线下面积为0.674(P=0.041,95% CI:0.520~0.828)。结论提高术后第1天ALB水平,选择相对低ChE水平供体及减少供体脑死亡后等待时间可降低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腹腔积液 危险因素
  • 简介:例1男,23岁,因右下腹疼痛6h于2002年8月12日入院。查体:T36.7℃,P76次/min,Bp100/70mmHg(1mmHg=0.133kPa)。腹部平坦,腹软,右下腹部偏下局部压痛,略有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当时急诊医师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全面体格检查时发现右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右侧腹股沟区未查及睾丸,超声提示右侧腹内型隐睾。转入我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侧隐睾约4.0cm×5.0cm,表面光滑,与周围无粘连,睾丸扭转,

  • 标签: 腹腔内隐睾 精原细胞瘤 右侧隐睾 睾丸缺如 右下腹疼痛 急性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273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7岁。观察指标:(1)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和死亡原因。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肝移植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356例受者中,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7.70%(63/356)。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受者中,41例发生于术后2周内,17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受者中,共分离培养细菌11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2株,革兰氏阳性菌48株,真菌16株。(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白细胞、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肾衰竭、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术后重症监护室留置时间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Z=-2.456,t=-1.982,Z=-3.193、-2.802、-2.336、-2.276、-2.116、-3.217,χ²=15.807、10.395、6.750,Z=-4.468,P<0.05);再次肝移植、术后胆汁漏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ELD评分>20分、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71,12.875,95%可信区间为1.106~7.448,1.290~128.521,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35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63例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84.60%,293例未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97.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660,P<0.05)。随访期间,58例受者死亡。结论术前MELD评分>20分和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腔感染 肝移植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分析 多重耐药菌感染 再次肝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初期腹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接受肝脏移植术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腹腔是否出血,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肝脏移植术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术后发生腹腔出血并发症的情况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为腹腔出血患者,在术前的MELD评分对比上,明显比对照组的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上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以及输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对腹腔出血者实施观察与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度。

  • 标签: 肝脏移植术 早期腹腔出血 护理
  •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腹腔内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总结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因素。方法BrownNorway到Lewis大鼠心脏移植90例,其中预实验50例,正式实验40例。采用肺动脉和左房吻合、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工作型心脏移植,统计手术存活率和死亡原因,分析确保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术者通过练习,手术成功率稳定77.5%,供心冷缺血时间为(34±5)min,整个手术时间为(71±11)min。HE染色显示移植后发生了免疫反应,移植模型可靠。结论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合格的实验动物、供体心脏的保护、快速有效的血管缝合和术后动物护理。

  • 标签: 心脏移植 工作型心脏 动物模型 免疫排斥 大鼠
  • 简介:摘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治疗淋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目前我国淋巴auto-HSCT在整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规范、合理应用auto-HSCT仍是国内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基于国内主要auto-HSCT中心的经验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牵头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从auto-HSCT的适应证、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干细胞的冻存与复苏、预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期间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auto-HSCT治疗淋巴,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 标签: 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应证 造血干细胞动员 移植预处理
  • 简介:目的观察肿瘤抑素慢病毒载体对裸鼠肝癌移植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株SMCC-7721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当肿瘤直径达到0.3~0.5cm时分别在周及体内多点注射10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组)、5×109TU慢病毒绿色荧光蛋白(Lenti-GFP组)和5×109TU肿瘤抑素重组慢病毒(Lenti-Tum组)。观察3组的肿瘤体积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3组肿瘤组织中肿瘤抑素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注射21天后,Lenti-Tum组的肿瘤体积为(702.1±143.7)mm3,小于PBS组的(1622.2±253.8)mm3和Lenti-GFP组的(1538.5±284.9)mm3(P〈0.05);Lenti-Tum组的抑率为56.7%,显著高于Lenti-GFP组的5.2%(P〈0.05);Lenti-Tum组中肿瘤抑素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Lenti-Tum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0天,明显高于PBS组的58天和Lenti-GFP组的59天(P〈0.05)。结论肿瘤抑素经慢病毒转染能够明显抑制肝癌移植的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癌 肿瘤抑素 慢病毒 血管生成 肿瘤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白体近端腓骨移植重建在桡骨远端骨巨细胞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4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复发(CampanacciⅢ级)患者在行桡骨远端段切除的同时,行自体近端腓骨移植重建手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0个月,疼痛症状消失,骨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无移植骨吸收和骨折,腕关节功能握持力为对侧手的55%(40~80%),背伸活动度可达对侧50%(10~80%),掌屈达40%(15~70%),无神经血管损伤症状,恢复正常工作劳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巨细胞的复发及肺转移。结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经广泛切除后,用自体近端腓骨移植进行保肢治疗,可较好地保留腕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桡骨远端 骨巨细胞瘤 骨移植 腓骨
  • 简介: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假性动脉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结合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假性动脉患者的资料,分析临床护理要点。结果4例均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检查,其中3例行肾动脉造影确诊。本组患者2例行移植肾及动脉切除术,1例采用带膜支架髂外动脉置入治疗,1例未作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观察。配合术前术后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严格控制血压、加强病情观察,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基础护理及预防感染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假性动脉的良好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移植肾 假性动脉瘤 护理
  • 简介:背景与目的: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是肿瘤对甲基化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常规方案对MGMT阳性胶质的化疗效果不理想。本实验在动物体内观察干扰素α/β(interferonα/β,IFNα/β)联合替莫唑胺对MGMT阳性胶质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IFNα/β对MGMT、核因子NF-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MGMT阳性胶质干细胞SKMG-4G、U251G裸鼠皮下移植模型,成后将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MZ组、IFNα组、IFNβ组、TMZ+IFNα组和TMZ+IFNβ组,每组各5只荷瘤鼠,成后7天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观察动物体重、肿瘤的生长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组织中MGMT蛋白和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药物处理对动物体重没有明显的影响。TMZ组、IFNα组、IFNβ组、TMZ+IFNα组和TMZ+IFNβ组肿瘤生长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Z对SKMG-4G、U251G移植的抑率分别为35.2%±2.28%、16.7%±1.96%。当TMZ与IFNα或IFNβ联合应用时,能够更为显著地抑制肿瘤的生长,TMZ+IFNα组和TMZ+IFNβ组对SKMG-4G移植的抑率分别为58.4%±4.34%和63.4%±1.08%,对U251G移植的抑率分别为41.1%±8.66%和44.5%±1.90%,与相应的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MZ+IFNα组和TMZ+IFNβ组的MGMT、NF-κB蛋白表达明显低于TMZ组,且MGMT与NF-κB表达呈正相关。结论:IFNα/β联合TMZ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干扰素α/β下调胶质内NF-κB继而下调MGMT的表达相关。

  • 标签: 胶质瘤 替莫唑胺 干扰素α/β 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核因子ΚB
  • 简介:目的观察温阳化痰散结方的抑作用。方法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他莫昔芬组、温阳化痰散结方中剂量组、温阳化痰散结方高剂量组及联合组,每组6只,建立雌激素受体(ER)阳性裸鼠乳腺癌移植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他莫昔芬组予枸橼酸他莫昔芬溶液灌胃,温阳化痰散结方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中、高剂量温阳化痰散结方溶液灌胃,联合组予枸橼酸他莫昔芬溶液、中剂量温阳化痰散结方溶液灌胃,均连续给药15d。观察裸鼠一般状态、体重及进食量、重及肿瘤抑制率。结果给药前各组裸鼠精神状态均稍弱,给药后,他莫昔芬组、温阳化痰散结方中剂量组、温阳化痰散结方高剂量组裸鼠精神状态较前改善。他莫昔芬组、温阳化痰散结方中剂量组、温阳化痰散结方高剂量组给药后体重较本组给药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阳化痰散结方中剂量组进食量较模型组、联合组均增加(P〈0.05)。他莫昔芬组、温阳化痰散结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重明显降低(P〈0.05),他莫昔芬组与温阳化痰散结方中剂量组比较重有所降低(P〈0.05)。他莫昔芬组、温阳化痰散结方中剂量组、温阳化痰散结方高剂量组、联合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7.89%,14.03%,43.07%,25.00%。结论温阳化痰散结方可改善乳腺癌荷瘤裸鼠一般状态,增加其体重,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的生长,且与药物剂量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乳腺癌 化痰散结 他莫昔芬 温阳 裸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腹腔镜器械的无管理。肿瘤的复发与首次手术的彻底性及无技术操作有关,其中腹腔镜器械的“无”管理是防止恶性肿瘤发生医源性种植的重要管理措施。我院按照无技术的原则,规范的对器械护士进行腹腔镜器械使用、管理、及保养的培训,严格区分使用腹腔镜器械以及术后器械的无处理。通过随访手术患者术后1年,无一例出现医源性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腹腔镜器械 &ldquo 无瘤&rdquo 管理 医源性种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切除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资料等。结果14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4例,行腹腔镜经胃腔肿瘤外翻切除10例,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平均(158±55)min,术中平均失血平均(143±98)ml,肿瘤平均大小3cm(1-5cm),肿瘤切缘镜下均为阴性,术后平均恢复排气时间3天(1-5天),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天(4-8天),术后平均随访6-22个月,未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切除胃间质安全,可行,有效,并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胃间质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腹腔内压力是临床上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的重要生理学参数之一,而腹腔内压力持续增高,进而引发腹腔内高压,若未及时给予控制,可造成肺损伤、脑功能障碍等腹腔室内间隔综合征,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肝移植术即是一个手术难度大,创伤大的手术,伴随而来的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腹胀是肝移植术后较早、较常见的临床并发症[2]。持续腹胀会引起腹内压 (IAP) 慢性进行性升高, 导致黏膜酸中毒、细胞水肿, 进一步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加重腹胀,从而导致IAH[3]。本文报道一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腹腔高压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腹腔高压情况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肝移植 腹腔高压 护理
  • 简介:干细胞具有在体内和体外分化的潜能,临床上可以应用干细胞移植修复组织器官损伤,尤其是治疗一些由细胞死亡或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实践方面尚不成熟,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受者体内形成畸胎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对干细胞在移植过程中形成畸胎的机制以及近年来的预防方法做一综述。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畸胎瘤 机制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皮下移植小鼠的分割照射对远端脾脏组织的影响。方法构建荷瘤C57BL/6 J小鼠模型,取对数期生长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接种于小鼠右侧皮下(1×107/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荷瘤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另设10只健康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照射组皮下肿瘤给予8 Gy ×3次X射线局部照射,剂量率为0.883 Gy/min。照射后第7、14天检测小鼠肿瘤脏器指数、脾脏脏器指数、脾脏病理学改变,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与荷瘤对照组相比,照后7、14 d,照射组小鼠肿瘤脏器指数显著降低(t=4.649、26.34,P<0.05),脾脏中NK细胞显著升高(t=3.952、3.633,P<0.05),CD3+、CD4+、CD3+CD4+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在照后7 d显著降低(t=3.193、3.656、3.219、2.641,P<0.05),CD3+淋巴细胞在照后14 d显著降低(t=3.031,P<0.05),其余指标脾脏脏器指数、B淋巴细胞、CD3+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变化不显著。结论肿瘤局部照射可引起远隔器官内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为放疗免疫损伤提供了新的诠释。

  • 标签: 肝癌 分割照射 脾脏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