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治疗的同时,辅以氧自由基清除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镁剂等药物,可减少梗塞蔓延和再梗的发生,提高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冠脉再灌注 氧自由基
  • 简介:摘要治疗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性高,是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缺血心肌及时再灌注、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随着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治疗效果并减少出血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因此本文对近些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药物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102例AMI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51例,分别给予其尿激酶与r-tpA,两种药物应用,并观察其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6.86%、76.47%,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在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3d后,乙组PT、APTT与TT、FIB、DD各项血凝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甲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尿激酶相比,r-tpA效果更显著,并发症也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AMI 溶栓药物 r-tpA 血管再通
  • 作者: 杨晴珍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安陆市普爱医院,湖北安陆 4326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某院2019年3月-2021年2月58例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下肢血流速度、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结果:综合护理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加速下肢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药物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治疗中对辅助药物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辅助应用作用观察共对298例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治疗。全部患者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50mg,第一天咬碎口服以便迅速吸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半数患者(149例)给予肝素钙(12500IU发病后4h开始,每日2次共7天或至出院前),并加用阿司匹林,另一半(149例)单用阿司匹林。结果再梗死率阿司匹林加肝素组48例(3.22%),略低于阿司匹林组52例,(3.49%),P=0.09,其中0~7日内阿司匹林加肝素组12例(8.1%),阿司匹林组为42例(2.82%),P<0.01,差异有显著。肝素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不易被肝素-抗凝血酶Ⅲ灭活。其活性所需的血浆肝素浓度要比灭活等量游离凝血酶高约20倍。接受治疗的患者适时、合理使用肝素有益。

  • 标签: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辅助药物作用观察
  • 简介:摘要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心室功能,并能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梗死 溶栓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与动脉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静脉组的患者50例,动脉组的患者50例,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办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准确的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判断脑梗死存在严重性的缺损问题,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实际指标是否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需要得到有效的差异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治疗,在动脉治疗上相比静脉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价值和应用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介入治疗(PCI)与药物静脉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用上述两种方法治愈的心肌梗死患者150例(介入组与静脉组各75例)进行跟踪研究,分析两组患者三年内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例和14例;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组再次心脏事件发生分别为15例和21例,介入组和静脉组生存率分别是93.3%和86.7%;介入组心功能优于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较静脉治疗心肌梗死能明显降低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与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静脉治疗,观察组38例采取介入治疗治疗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炎性反应,明显优于静脉治疗

  • 标签: 介入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急诊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40例。A组为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和低分子肝素治疗,B组采用尿激酶治疗,C组采用链激酶治疗,观察3组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测定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C组总有效碍墨分别为95.O%、92.5%,均高于A组的82.5%(P〈0.05);治疗后,3组心电图ST段下降、PLT、APTT、PT均有一定改善,且B组、C组均优于A组(P〈0.05)。结论应用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尿激酶的治疗效果略好于链激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溶栓药物 尿激酶 链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与院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院前组与院内组,各3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院前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院内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出血率及病死率则低于院内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治疗能有效缩短发病至开始时间,并提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溶栓 院内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80例急性心梗患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成组和未组,组分为A、B组,A组距发病6小时内,B组为7-12小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对AMI的治疗效果。结果组患者的冠脉造影再通率77.78%(70/90)高于非

  • 标签: 心肌梗塞 溶栓 冠脉造影
  • 简介:院外静脉治疗AMI方法 ,静脉治疗AMI简单,一院外诊断AMI需要快速、准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脑梗塞治疗的效果分析,非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临床问题。方法随机收集了18例从2007-2010年期间在本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