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冷藏血液放置于有冰源的血液运输箱(以下简称运输箱)中,随时间延长血液及箱内温度变化情况,以确保运输环节的血液质量;方法使用ALT不合格报废的血液,在4℃冷藏24小时以上,取出置于放有冰源的运输箱中,将测温探头置于两袋血液之间,检测血液温度变化情况,另外一支温度计检测运输箱内空气温度变化情况;结果两袋血液之间温度从开始检测的5.2℃,5.5h后仍然能保持在4.9℃;而箱内空气温度从开始的8℃,5.5h小时后下降为3.1℃。结论血液离开冷藏冰箱,将血液与冰源按一定比例放置于运输箱,长时间的运输过程,血液温度保持在要求范围以内,足以保证血液的质量。

  • 标签: 血液运输箱运输温度血液质量
  • 简介:中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EHP对子代大鼠血液变化的影响。方法成熟Wistar大鼠,在妊娠期7-16d,每天经口灌胃给予DEHP高(500mg/kg)、低(250mg/kg)三剂量组,对照组经口灌胃给予照物玉米油。检测子代大鼠血液学指标。结果子代大鼠血液学中Hb、RBC、WBC及Lym、Mon、Neu、Eos、Bas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次试验中未见到DEHP对子代大鼠血液变化的明显影响。

  • 标签:
  • 简介:<正>57例患者分实验组29例,每日静滴丁咯地尔200mg,连续14天;另外28例除不用丁咯地尔外,余治疗同实验组。结果:两组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酯(NSE)水平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S-100β蛋白在治疗后第3、7和14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NSE 丁咯地尔 Β蛋白 烯醇酯 实验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选择纳入72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例样本,以随机双盲法将纳入样本分组,36例设置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36例设置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监测,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合理控制血压水平,维持血压处于稳定、理想状态。

  • 标签: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临床护理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选择纳入38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例样本,以随机双盲法将纳入样本分组,19例设置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19例设置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监测,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合理控制血压水平,维持血压处于稳定、理想状态。

  • 标签: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临床护理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24h内接受异体输血量(红细胞、血浆)≥自身血容量患者51例,输血前抽取血液标本,输血后以同样的方式获取标本,行血液指标检测,观察结果。结果:输血后钙离子(Ca2+)、钾离子(K+)水平均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钠离子(Na+)、氯离子(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较大,明确其变化特征,对并发症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变化特征 血液指标 临床分析 输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择纳入38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例样本,以随机双盲法将纳入样本分组,19例设置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19例设置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监测,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合理控制血压水平,维持血压处于稳定、理想状态。

  • 标签: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临床护理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护理的主要对象,同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血压变化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对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心衰程度及脑血管病变程度及引发并发症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衰程度,脑血管病变程度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p

  • 标签: 血透析 高血压变化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护理的主要对象,同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血压变化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对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心衰程度及脑血管病变程度及引发并发症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衰程度,脑血管病变程度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p

  • 标签: 血透析 高血压变化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临床护理,并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80例病例。通过文献综述,我们了解到高血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并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设计,选择80例患者作为样本,并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 标签: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临床护理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小儿手足口病血液变化。方法对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之间在我院进行诊疗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在我院进行保健的6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的儿童进行血细胞的检测,比较这两组儿童在血液学的变化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对这些手足口病儿童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发热患儿有28例,患有皮疹的有60例,具有呼吸道症状的有60例;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对患儿的血液学进行检测发现观察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与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变化均强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血液学进行检测发现这些患儿的血液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淋巴细胞下降,白细胞升高这三个方面。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血液学变化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牛羊血液原虫病属于牛羊常见疾病,一旦患有该种疾病,不仅牛羊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且牧民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因此为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本文针对该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研究,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牛羊血液原虫病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献血后不同时段血液相关指标变化状况,获得献血者的最适频次和限量的信息。方法从我中心2014年9月—2016年12月来献血的人员中抽取120名纳入到讨论中,其血液检验、体格检查、年龄等均满足我国目前法规要求,献血前后24h、7d、1个月、3个月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其TP、PLT、HCT、HGB、RBC、WBC等指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献血400ml后,人体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数指数存在性别差异,女性低于男性(P<0.05);献血后24h至1个月时,红细胞、红细胞比积存在轻度降低,指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t检验,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白细胞指数在献血400ml后均不较大波动,属于正常生理范围。结论经分析后得知,献血后3个月恢复阶段属于安全性,全血献血400ml,且间隔三个月不会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

  • 标签: 血液学指标 间隔期 献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12年06月-2013年06月在我院进行恶性肿瘤治疗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抽取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浆粘度、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HCT、纤维蛋白原、中切、高切等数据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类疾病患者血液检测流变学变化显示,存在高凝状态,而血液流变学数据可以作为肿瘤发展的重要数据。

  • 标签: 恶性肿瘤 血液流变学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针对性地对严重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分析应用大量输血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本文共选取了68例来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产后出血患者,与其商议同意后,展开本次研究。研究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将治疗后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与治疗前的凝血指标相比较,并观察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计数( PLT)、血红蛋白( Hb)、及血细胞比容( HCT)各项指标变化均很明显,与治疗前存在差异,且组间检验存在意义(P<0.05 )。结论 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常规治疗的同时及时采用大量输血治疗,来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不过这期间应对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水平的变化重点监测,避免凝血功能障碍加重。

  • 标签: 产后出血 大量输血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免疫风湿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组以自身免疫机制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些疾病在血液学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变化,如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的改变。这些变化不仅影响患者的症状,也复杂化了疾病的治疗与管理。过去几十年中,RA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本文回顾了RA的血液变化,并讨论了最新的治疗进展,包括个体化治疗策略、综合性管理以及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 标签: 免疫风湿病 血液学变化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