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症患者血液状态临床分析意义。方法:选择 2018年 6月 -2019年 9月医院治疗的各类癌症患者 5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高状态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观察组 PT、 TT、 APTT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 PLT、 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发生转移 PT、 TT、 APTT时间长于未转移的,血浆水平高于未转移组( P<0.05)。结论:癌症患者普遍存在血液状态,且发生转移的患者平均血浆水平更高,更易发生,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 标签: 癌症 血液高凝 状态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患儿的发作期的血液特征,为临床研究提供病理依据。方法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列入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期于我院进行体检身体健康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行血小板(PlateletLactogen,PLT)、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检测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经检测PLT(576.3±56.4)和D-Dimer(0.8±0.4)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278.7±48.2,0.4±0.2),APTT(20.6±1.0)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31.1±5.4),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状态(PLT、D-Dimer上升、APTT下降)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种辅助标准。

  • 标签: 儿童哮喘 血液流变学 高凝状态
  • 作者: 都成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简阳市妇幼保健院四川简阳641499)【中图分类号】R4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95-021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一般来说,机体存在纤溶、凝血两种状态,而这两种状态的发生过程对于侵入滋养细胞、胚胎着床以及形成胚胎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妊娠期引发血液高凝状态的主要因素有:①促凝因子水平提高;②纤维蛋白溶解下降;③自然形成的抗凝物质水平降低。其中PS、PC、抗凝血酶Ⅲ以及其他抗凝因子的变化是不均衡的,其中PS会降低一半左右,而PC与AT-Ⅲ则处于稳定状态,凝血因子XI与高半胱氨酸则会出现增加的趋向,由于上述两种及两种以上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使得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大多数反复流产的患者会出现胎盘发育不良以及血管内微血栓,该类患者一般在未怀孕时就存在高凝趋向,在流产之前发生凝血因子障碍,等到孕周到达4-6w时,孕妇机体蕴含丰富的凝血素;等到8-11w时,机体前列环素减少,两项数值发生变化使得血小板积聚、血管痉挛,从而引发胎盘坏死、微血栓。在流产发生前,纤维蛋白肽A与PC的下降水平表明已经激活了凝血状态。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表明,FIB分布异常与异常妊娠相关,理论依据充分。纤维蛋白沉积在绒毛中,使得接触了母体异源性组织,其中存在许多凝血因子产物。这些因子中的内皮细胞可能存在凝血酶,促使形成凝血倾向,而正常的绒毛便存在于该状态中。有的细胞因子的存在会降低内皮细胞的抗凝活性,使得形成SFM和凝血酶,同时SFM容易使得D二聚体积聚,使得血液粘滞度提高,而纤维蛋白沉淀物质则会在内皮细胞表面生成,使得毛细血管床的营养输送与氧气输送受到阻碍,促成区域缺血。在初期只能查看到覆盖的内皮细胞,等到病情逐渐发展才能查看到典型的血管梗死与血管阻塞。2诱发血栓的不良因素诱发血栓的不良因素包括遗传性、获得性两种。其一:遗传性因素,如PS、PC、抗凝血酶Ⅲ等;基因突变引发的高凝状态:FVL基因突变、PAI-1的4G/4G突变、PT-G20210A、MTHFR(C677T)等;其二:获得性因素,APS和APC-R,APS属于机体免疫性疾病,所有由于aPLa引发的临床体征均称为APS,临床表现为胚胎停育/流产、静脉血栓、动脉血栓、血小板减少。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1例患者PS缺陷、FVL基因突变、抗β2-糖蛋白I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PS等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血液状态(Hypercoagulablestate—HCS)又称血栓前状态(Prethmmbotiestate)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出血、凝血和抗纤溶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

  • 标签: 血液高凝状态 老年 纤溶系统 血栓前状态 凝血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的恶化,恶性肿瘤患者越来越多,通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均会存在血液状态,其极易导致该类患者出现血栓,继而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血液状态时恶性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学改变,通过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肿瘤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恶性肿瘤 血液高凝状态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药益气活血方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状态影响情况。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n=40)与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观察组,n=40)对血液状态的影响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恶性肿瘤血液状态病例治疗前PT、D-D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D-D指标、FIB指标明显降低,APTT指标、PT指标明显延长,与治疗前对比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恶性肿瘤血液状态患者,采用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可显著促凝血功能指标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血液高凝状态 中医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后状态的处理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骨折后状态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9例,给予对照组采用活血祛瘀中药处理,给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诺氯昔康处理,比较两组的D-Di、MR、PagR、角度数、PLC、A时间、B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骨折后第二天、第七天的D-Di、MR、角度数、PLC均有所增大,A时间、B时间明显缩短,但是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但是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折后状态患者采用中西药联合处理,可以降低其血小板凝聚率,有效阻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骨折 高凝状态 诺氯昔康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对策。方法: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非神经系统实体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86 例作为研究组,按照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肿瘤类型相匹配的原则选择,分别选择 86 例单纯恶性肿瘤、单纯脑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对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凝血指标等比较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恶性肿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结论: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除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抗治疗和护理。

  • 标签: 恶性肿瘤 缺血性脑卒中 高凝状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状态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5年8月—2013年8月入住我院内分泌科的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住院期间是否存在蛋白尿分为2组,蛋白尿组100例,无蛋白尿组,共计100例,记录患者生化指标空腹血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尿蛋白含量。结果我们发现蛋白尿组的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发现蛋白尿组的血脂代谢水平指标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P<0.05的变量放入Logticis回归分析中,Logticis回归分析提示APTT、PT、TT、FIB为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状态与蛋白尿有关联,其中凝血指标APTT、PT、TT、FIB是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液高凝状态 蛋白尿 研究
  • 简介:1例76岁患者因呼吸困难入院。既往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17年,以及动脉高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房纤颤和慢性支气管炎。曾用羟基脲、地高辛、别嘌呤醇、依那普利治疗。尽管未确诊有肺部栓塞,但由于入院时出现了血小板增多和心律不齐,因此建议预防性使用60mg依诺肝素皮下注射,2次/d。首次注射5d后,腹壁出现两个对称性红斑,直径5cm,与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的部位一致。随后24h内,皮损逐渐增大,发展形成紫蓝色坏死斑,直径15cm×5cm。因发生上述局部副作用,依诺肝素停用。从皮损边缘取活检叮见真皮微血管周围有多发性纤维蛋白血栓,其上的表皮出现缺血性坏死。

  • 标签: 血液高凝状态 皮肤坏死 肝素诱导 低分子量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其血液状态的效果。方法:在2022年3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抽选符合研究条件的68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对观察组患者在开展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比组则开展常规的康复护理,再收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液状态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 血液高凝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科室对一例状态患者进行术前讨论,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术后堵管发生。方法护士严格交接班,每3-4小时用125u/ml的稀肝素溶液10ml冲洗导管。结果患者术后安全出院,未再次发生堵管事件。

  • 标签: 高凝状态 肝转移 备手术 堵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晚期肿瘤患者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晚期肿瘤并出现状态的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观察4周,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各凝血相关指标水平[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及不良事件(深静脉血栓和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TT、PT、APTT、FIB、D-D、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TT、PT、APTT、FIB、PLT均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D-D为(458.5±69.4)μg/L,低于对照组的(539.6±6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P<0.05);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导管相关血栓1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虽然对晚期肿瘤患者状态下的各项凝血指标改善不明显,但能明显降低血液中D-D水平,并且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循证护理 肿瘤 高凝状态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血小板 深静脉血栓 导管相关血栓
  • 简介: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炎,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该病预后差,出现咳嗽或呼吸困难症状后中位生存期为4~5年。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项研究表明该疾病存在状态,较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然而是否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进行预防性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状态的机制及抗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特发性肺纤维化 高凝状态 抗凝
  • 简介:摘要胰腺癌肿瘤细胞可通过介导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使大部分患者血液呈现状态,进而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等严重并发症。本文探讨状态相关指标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寻找合适的实验室指标,为临床医师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胰腺癌 高凝状态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