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描述血管狭窄的病理学和细胞学机制的基础上,将抑制血管狭窄的目的基因分为抗增殖基因、抗迁移基因和多效基因并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并对载体选择及输送方法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了基因治疗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标签: 再狭窄 基因治疗 血管再狭窄 病理学 发展方向
  • 简介:PTCA、支架植入、血管移植等是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但术后狭窄率30%~40%,严重地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狭窄主要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后导致的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降减和合成,实际上是血管壁调控失衡的自我修复过程,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刺激有关.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血管狭窄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狭窄的方法中,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内照射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老年下肢血管介入治疗后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196名患有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分到实施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照组(n=98)和实施血管介入术的研究组(n=98)。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ABI和皮温和并发症出现率,以及分析介入治疗后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半年,研究组ABI和皮温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介入术
  • 简介:  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改变在狭窄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血管外膜改变在血管重构和狭窄过程中的作用,狭窄过程可能是细胞增生所致内膜增生和血管几何改变所致血管重构的总和[6]

  • 标签: 介入再 再狭窄 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在体内对斯普拉一道来(Sprague.Dawley.sD)大鼠血管狭窄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喂罗格列酮[(5mg·kg^-1·d^-1)溶于饮水中]4周;对照组喂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4周。4周后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狭窄模型,继续上述喂养2周后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一KB(nuclearfactor—κB,NF—κB),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用形态测量法检测血管内膜厚度和面积。结果术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内膜厚度变薄,内膜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51±4.593)μmm(32.455±9.092)μm,P〈0.05;(0.017±0.005)mm^2vs.(0.052±0.013)mm^2,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F.xB的水平明显受抑制,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814±0.0021vs0.1015±0.0038,P〈0.01;32.58%±1.75%眦24.36%±2.46%.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阻止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κκκκ生.

  • 标签: 再狭窄 核因子-КB 大鼠 罗格列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糖控制情况与靶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单支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根据术后血糖控制是否良好分为良好组及不良组,观察患者术后随访1年内发生血管狭窄情况。结果①血糖控制良好组PCI术后随访一年共136例(85%)患者恢复良好,16例(15%)患者出现靶细胞狭窄,其中再发心绞痛患者16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8例;不良组共100例(71.4%)患者恢复良好,40例(28.6%)患者出现血管狭窄,其中再发心绞痛患者28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2例。良好组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不良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患者年龄、性别、血压及血糖控制等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血管出现狭窄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是引起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糖控制水平是否理想对PCI术后靶血管是否狭窄密切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血糖控制 血管再狭窄
  • 简介: 实验表明低强度激光每天1.0J/cm2照射平滑肌细胞,  PTCA术后低强度激光照射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的迁移和增殖,都可能在低强度激光照射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方面起作用

  • 标签: 低强度 再狭窄 强度激光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口CA)术后冠脉狭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已进行过至少一次PTCA,临床和冠脉造影有狭窄证据的患者,设定第一观察终点为冠脉造影狭窄(定义为狭窄率超过管腔内径的50%),第二观察终点为死亡。结果:所有PTCA术后血流均达到TIMI3级,残余狭窄在30%以下,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药物涂层支架或改进的支架和改进的球囊配合药物治疗PTCA术后狭窄可以大大降低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药物 支架 球囊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内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内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等。颈动脉通手术可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术后存在狭窄的风险。CEA术后第1年的狭窄发生率为10%,第2年为3%,第3年为2%,这提示狭窄的发生率并不是一个线性进展过程。同样在CAS术后的狭窄第1年和第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7.5%。目前颈动脉通术后狭窄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治疗后第3次狭窄的发病率也不容忽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与预防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在脑血管介入术后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21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脑血管检查时均采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并以其检查结果为依据对脑血管侧支循环分成四个组别,分别为无侧支组(40例)、一级组(80例)、二级组(60例)、三级组(30例)。同时患者术后半年需要进行第二次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针对患者动脉狭窄狭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进行重点评估。结果:无侧支组及一级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低(P<0.05);二级组及三级组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高(P<0.05)。狭窄发生率方面无侧支组9(22.50%);一级组6(7.50%);二级组2(33.33%);三级组没有狭窄发生。二级组及三级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少,无侧支组及一级组事件出现率高,数据之间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脑血管介入治疗的预后和临床疗效与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以此为依据治疗针对强的治疗方案和相关的预后策划。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术 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 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2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术后狭窄临床资料,腔内血管成形(PTA)治疗组18例均行单纯球囊扩张,裸支架组14例均行PTA及裸支架植入,随访效果良好,认为对AVG术后狭窄的患者,PTA及裸支架植入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要明显优于单纯PTA治疗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架内狭窄血管平滑肌分化、迁移,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值所致新生内膜增生密切相关。Rho激酶参与支架置入引起的新生内膜增生的调节。长期抑制Rho激酶的表达可阻止新生内膜的增生,可能成为防止支架内狭窄的一种方法。

  • 标签: Rho激酶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extremityatheroscleroticocclusivedisease,LE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以前的3%~10%升高至近年的15%~20%;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LEASO患病率可达15.91%[1]。目前临床上重症的LEASO主要治疗方法是以重建动脉血流通道为目的的旁路手术或介入治疗。

  • 标签: 血管再狭窄 介入治疗 旁路手术 慢性缺血 动脉疾病 EXTREMITY
  • 简介:目的探讨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模型兔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5只,5只作为产生MSCs的种兔,60只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术后7、14、28天处死免,取颈动脉血管标本通过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形态学分析、内皮化程度分析、归巢MSCs的鉴定和分化跟踪等。结果MSCs移植组术后7、11、28天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内皮化程度兮析显示.MSCs移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SCs移植组术后7、14、28天血管组织中有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分布,且部分细胞同时为GFP和CD31阳性,但在未损伤血管及对照组则无。结论静脉移值外周血MSCs能促进模型免颈动咏球囊成形术后损伤血管的快速内皮化,抑制内膜增生和减少术后狭窄;这一有益作用可能与MSCs归巢到损伤血管局部并部分分化为内皮细胞有关。

  • 标签: 间质干细胞移植 血管威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脑血管缺血性串联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2处脑血管狭窄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35例症状性前循环、后循环串联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65.6±9.4)岁(范围:47~81岁);前循环串联狭窄14例,后循环串联狭窄21例。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35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8枚,其中颅外植入49枚,颅内植入19枚,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术后脑出血(2.9%)。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3~12个月,1例(1/35,2.9%)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4例(4/35,11.4%)患者仍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所有患者mRS评分≤2分,无新发卒中事件;术后12~18个月,新增3例支架内狭窄患者,支架内狭窄率为11.4%(4/35),32例患者mRS≤2分(32/35,91.4%)。结论症状性串联狭窄患者同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操作性强,近期效果良好。

  • 标签: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串联狭窄 支架 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