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脑小血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挑战,日益引起重视。早期发现和预防脑小血管具有重要的意义。视网膜微血管是唯一能够在活体上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可作为脑小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观察窗口。文中通过病理生理、定量定性分析等对眼底病变与脑小血管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视网膜微血管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 简介:血管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征,因此对有脑血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预测及早期干预,是现代医学、健康预防及社区保健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已知脑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通过微血管的改变引发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眼底视网膜检查是直接观察微血管改变的唯一途径,通过评价视网膜微血管程度可以提示系统性微血管的状况。

  • 标签: 视网膜微血管病 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的疾病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诊治的AIDS患者235人。其中眼底正常患者129人,视网膜微血管者106人。对上述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前节检查、散瞳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等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AIDS相关病史询问,是否开始HAR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治疗,同时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RNA)载量检测和血CMV-DNA检测。结果视网膜微血管组,眼压(11.82±2.77) mmHg,血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22个/μL;均明显低于眼底正常组(P<0.05);86人(81.13%)未开始HAART治疗,血HIV病毒载量中位数:83 438 copies/mL;血CMV中位数:0 copies/mL均明显高于眼底正常组(P<0.05)。结论HIV视网膜微血管对视功能的影响较小,与正常眼底者比较,其眼压偏低,血CD4+T细胞计数更低,未开始HARRT治疗的患者发生率高,血HIV病毒载量及血CMV-DNA载量更高。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CD4+T细胞
  • 简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微血管的风险不但依赖于控制高血糖,还依赖于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了解控制是否达标,并根据控制目标调整治疗。

  • 标签: 非糖尿病者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疾病危险因素
  • 作者: 杨默迟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现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直径、动静脉比例(AVR)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和心内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明确诊断或怀疑冠心病并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Gensini评分标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视网膜眼底照相选取右眼的颞上和颞下测出视乳头第一交叉后2PD处,均为同一级的分支彼此相邻的视网膜动静脉血管为直径测量血管视网膜血管直径的测定采用随机的定量分析软件完成的。结果本研究共入选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周围社区114名明确诊断或怀疑冠心病的社区患者,冠心病组视网膜血管动静脉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呈显著负相关,(r颞上=–0.269P<0.01;r颞下=–0.256P<0.05)。结论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和动静脉比例(AVR)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良好。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眼底血管照相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视网膜血管动静脉比例AVR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RVO继发ME患者15例30眼,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5人1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扫描黄斑区3 mm×3 mm范围,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中心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凹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比较患眼与对侧健眼对应参数及患眼和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眼参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眼BCVA、CM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对侧健眼AI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眼BCVA(LogMAR视力)与FAZ面积和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614、0.609,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17、-0.593,均P<0.05);CMT与FAZ面积、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523、0.610,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37、-0.608,均P<0.05)。结论CRVO继发ME患眼黄斑血管特征性改变为中心凹区毛细血管减少所致血流量减少,且其对侧健眼也存在相应的血流量改变;患眼ME程度及视力损害程度与黄斑中心凹形态破坏程度及黄斑中心凹血流量相关。

  • 标签: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糖尿病(DM)微血管是DM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和肌肉病变等,是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DM微血管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认为与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微血管变化、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方面有关,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述如下。1糖代谢紊乱在DM高糖条件下,继发性细胞内高葡萄糖可以激活关键的醛糖还原酶(AR),导致葡萄糖大量转化为山梨醇,后者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变成果糖。由于山梨醇极性很强,不能自由透过生物膜而果糖又很少进一步代谢,以致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堆积,过多的

  • 标签: 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 糖代谢 糖尿病肾病 血液流变学异常 醛糖还原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 标签: 青少年近视 表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仍缺乏敏感、可靠的早期标志物预测DKD的发生、发展,而肾活检虽为“金标准”,但其有创且存在一定风险,难以大面积普查。视网膜血管是糖尿病早期常见的损害靶点,也是人体血管系统中唯一可直视的活体血管,其形态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反映DKD。特别是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这一无创技术的发展,为视网膜微血管的量化提供了帮助。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微血管变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可导致毛细血管闭塞的微血管,可累及视网膜前毛细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早期的病理学特征包括基底膜增厚、周皮细胞丧失以及微动脉瘤形成。一般认为,持续存在的高糖血症是引起血管内皮病变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并附着于异常内皮可导致毛细血管阻塞,最终的结果是视网膜缺血,释放出细胞因子(尤其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该因子在血管渗透性增高的早期也起一定作用)促使新生血管增长。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理学 分类 激光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IVA)治疗后黄斑区微血管变化,初步分析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临床检查确诊的单眼RVO伴ME (RVO-ME)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1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平均年龄(54.30±13.17)岁;平均病程(3.43±1.97)个月。双眼均行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IVA治疗方案采用首次注射后按需注射。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基线时及治疗后1、3、6个月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FAZ周长(PERIM )、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以及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基线时患眼与对侧健康眼各定量参数比较釆用配对t检验;基线时及治疗后1、3、6个月各定量参数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IVA治疗后6个月BCVA与视网膜灌注、黄斑区血液供应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基线时,与对侧健康眼比较,RVO-ME患眼FAZ面积(t=-4.091)、PERIM (t=-5.098)、AI (t=-9.093)扩大,FD-300 (t=7.237)及整体SCP、DCP血流密度(t=8.735、9.89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治疗后6个月,RVO-ME患眼BCVA明显提高,CMT降低,FAZ面积扩大,AI降低(t=8.566、16.739、-6.469、9.719,P<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D-300及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7、1.197、0.987,P>0.05 )。与基线时比较,治疗后3、6个月RVO-ME患眼FAZ面积逐渐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79,P<0.001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时、治疗后6个月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538、-0.484、-0.879、-0.854 ,P<0.05 ),与治疗后6个月FAZ面积呈负相关(r=0.544 ,P=0.001)。ME复发次数与治疗后6个月BCVA和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604、-0.462、-0.528,P<0.05 ),与FAZ面积呈正相关(r=0.379,P= 0.043 )。结论RVO-ME患眼IVA治疗6个月内ME显著减轻,视力提高;SCP血流密度下降,FAZ面积扩大。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结构及功能变化,初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病变程度神经组织病变微血管损伤的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20年5~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眼科招募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63只眼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4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便携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系统RETeval检查。采用OCTA测量受检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丛(RPC)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采用RETeval设备的"DR评估方案"模式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系统测量的"DR评估得分"。依据早期治疗DR研究制定的DR分级标准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DR (non-DR)组、轻中度非增生型DR (mNPDR)组、重度非增生型DR (sNPDR)组、增生型DR (PDR)组,分别为12、16、18、17只眼。组间pRNFL厚度、GCC厚度、RPC血流密度及"DR评估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RNFL厚度与RPC血流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DR组患眼黄斑GCC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560、15.840、5.480,P<0.05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DR组患眼pRNFL整体(F=6.120 )、上半部分(F=6.310)、下半部分(F=5.330 )、鼻上方(F=7.350 )、鼻下方(F=2.690 )、上方鼻侧(F=4.780)、上方颞侧(F=3.710)、下方颞侧(F=3.750)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盘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鼻上方、上方鼻侧、下方鼻侧、下方颞侧RPC血流密度与pRNFL厚度呈正相关(r=0.260、0.256、0.275、0.489、0.444、0.542、0.261,P<0.01 )。对照组、non-DR组、mNPDR组、sNPDR组、PDR组受检眼"DR评估得分"分别为(12.71±5.62)、(22.18±3.77)、(24.68± 2.41)、(24.98±2.78)、(29.17±7.98)分;DR病变程度越重,评估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5,P<0.01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黄斑GCC、pRNFL厚度以及RPC血流密度明显降低;"DR评估得分"增高,且与DR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组织 糖尿病血管病变
  • 简介:血栓性微血管(ThromboticMicroangiopathes,TMA)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和HELLP(HemolysisElevatedLiverEmzymesandLowPlatelets)综合征.

  • 标签: 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指视网膜连续毛细血管丛所包围的区域,其本身没有任何毛细血管结构。FAZ是形成精细视觉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形态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黄斑的缺血程度,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密切相关。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早期观察视网膜血管患者的FAZ区域变化可以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但是FAZ相关数据的测量误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且目前各生产厂商的OCTA设备用于测量和分析FAZ的方法和算法不同,使得我们无法比较不同设备间测得的数据。相信随着OCTA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FAZ区域的变化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分析,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闭塞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1~2020-12.从我院选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单纯性激光治疗)和观察组(n=50,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视网膜厚度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厚度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以及高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 VEGF药物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患者男,36岁,进行性语言障碍,后期伴肢体运动及视力障碍,头部影像学主要特征为多发占位、环形强化,容易被误诊为炎性脱髓鞘病变或颅内肿瘤,经基因检测确诊为视网膜血管伴脑白质营养不良。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视网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