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可导致毛细血管闭塞的微血管病,可累及视网膜前毛细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早期的病理学特征包括基底膜增厚、周皮细胞丧失以及微动脉瘤形成。一般认为,持续存在的高糖血症是引起血管内皮病变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并附着于异常内皮可导致毛细血管阻塞,最终的结果是视网膜缺血,释放出细胞因子(尤其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该因子在血管渗透性增高的早期也起一定作用)促使新生血管增长。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理学 分类 激光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最近,一位外地患者来就医,检查结果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家属抱着很大的希望期待复明,经过术前解释,我给患者做了玻璃体手术,术中发现患者眼底情况很糟糕,无法复明。问及迟迟就医的原因,患者说之前有人告诉他白内障需等到看不见东西时再手术。殊不知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到看不见东西再来看医生,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其实,即便是白内障现在也主张早期手术,不宜等到失明再手术,何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尽早就医效果最好,可避免失明。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手术 检查结果 术前解释 术中发现 最佳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应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81例DR患者,共有344眼,实施视网膜光凝治疗,加强术前、术后护理,严格控制饮食,仔细监测血糖,给予定期复查.结果对于该组DR患者,实施光凝治疗,共有118例331眼视力增进,有55例103眼视力稳定,有有7例10眼视力降低.结论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光凝治疗,给予针对性、有效性护理,可提高、巩固患者视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失明危险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凝 护理
  • 简介:摘要视网膜缺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abetic retinopathy, DR)的表现之一,临床上常以视网膜无灌注区(retinal nonperfusion, RNP)范围和面积反映视网膜缺血的严重程度。RNP的发生发展与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高表达紧密相关。研究表明,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肥大、白细胞募集和聚集,阻塞血管腔形成RNP,而抗VEGF治疗可有效减轻或逆转这一病理过程。然而,临床研究数据分析表明,抗VEGF治疗可减轻RNP,但不能完全阻止RNP的进展;采用OCTA研究抗VEGF治疗对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ntraretinal 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IRMA)及邻近视网膜灌注情况影响结果表明,抗VEGF治疗总体上有助于改善视网膜灌注,但抗VEGF治疗对IRMA及其周围RNP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表现:抗VEGF治疗的结果可能是RNP通过再灌注而减轻,也可能是稳定,还有可能会出现RNP扩大。进一步研究抗VEGF治疗后RNP扩大的机制对于彻底阻止甚至逆转DR的视网膜缺血和RNP有重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4)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缺血 抗VEGF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病患者60例(61眼)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119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结果60例(61眼)患者的临床表现呈现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特征,该特征代替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主要是视网膜出血,视网膜的形状主要是火焰状,视网膜眼底的分布范围主要是各个血管,视网膜出血数量是比较大的,在119例(121眼)患者当中,有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9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的发病率为2.52%。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是比较常见的,会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各个阶段,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的特征,而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合并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眼 临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视网膜光凝手术治疗,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5日至2014年4月7日期间,这100例患者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系统性护理,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6.00%(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视网膜光凝术围术期给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例数,缩短其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视网膜光凝术 早产儿 视网膜病变 护理
  • 简介:据美国密歇根大学凯洛格眼科中心的Comblath教授在2007年美国眼科学会(AAO)年会上介绍,暴露于卒中风险中的患者往往能在一般的眼科检查中,被发现眼底的警示信号,其可作为劝告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依据。这些信号可能向检查眼睛的医师表明,患者有其他全身性的健康问题,而且可能是其他严重医学事件的高危对象。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风险 卒中 美国密歇根大学 预示 眼科中心
  • 简介: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中央临床学院糖尿病系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眼部也存在免疫细胞。这一发现有望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新疗法。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抗病功能的免疫细胞——调节性T细胞存在于人的视网膜中,而调节性T细胞可以修补受损的视网膜血管。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免疫细胞 眼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性视网膜病变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通过正确的预防,有利于减轻并发症引起的损伤。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
  • 简介:摘要通过对我院2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运用实验室检测、眼部检查、进行诊断,采用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及运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使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发展得到控制和缓解,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临床基础,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挽救患儿视功能,随着对RO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在不断发生变化。冷冻治疗因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目前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激光治疗仍是黄金手段,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与ROP发生相关的众多因子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疗效令人满意,药物选择及最佳注射剂量是重点关注问题,对全身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就ROP发病机制及几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ROP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 简介:美国密歇根大学凯洛格眼科中心的Cornblath在2007年美国眼科学会年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卒中风险的患者往往有普通眼科检查即可发现的眼部警示征象,并可作为劝告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依据。这些征象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其他全身性健康问题,而且可能是其他严重医学事件的高危对象。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风险 卒中 美国密歇根大学 预示 眼科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 2018-01到 2019-02的 10例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 10例临床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被给予传统临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临床观察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于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之中,采用临床观察的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 临床观察 临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初步探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无灌注区(NP)分布特征及其随DR进展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R患者118例17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4例93只眼,女性54例82只眼;平均年龄(56.61± 8.99)岁。非增生型DR (NPDR)95只眼,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5、47、23只眼;增生型DR (PDR)80只眼。并据此分组。采用英国Optos 200Tx成像系统行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利用Image J软件将眼底图像分为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并计算各区域内缺血指数(ISI)。比较不同DR分期组视网膜不同及相同区域ISI差异。不同DR分期组各区域ISI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度NPDR组、重度NPDR组、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1、3.540、6.614,P=0.000、0.002、0.000)。重度NPDR组、PDR组患眼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7、3.429,P=0.015、0.004)。中度NPDR组患眼中周部、远周部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7,P=0.057)。中度NPDR组、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中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5、3.184,P=0.000、0.009)。重度NPDR组患眼后极部、中周部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1.000)。与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比较,PDR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ISI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4、-6.349、-6.999、-5.869、-6.695、-6.723、-3.459、-4.09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000)。结论不同DR分期患眼NP主要分布于后极部与中周部;DR严重程度越高,后极部和中周部NP越大。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缺血指数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类免疫介导的视网膜病变,通常会造成视力严重丧失及视野缺损。AIR主要包括副肿瘤综合征及非副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外周循环抗视网膜抗体(ARAs)。外周循环ARAs分别通过抗肿瘤反应、抗微生物反应以及视网膜受损伤后产生的自身抗原碎片诱导的免疫反应而产生,主要攻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ARAs对于AIR的诊断、进展及治疗效果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ARAs经常出现在癌症诊断之前,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本文就ARAs的产生机制、在AIR中的病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副肿瘤综合征,眼 抗视网膜抗体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 光感受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