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近年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等案件呈频发事态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福建紫金矿业污染到渤海湾石油泄漏,从"瘦肉精"事件到"三聚氰胺"风波,当下中国正历经着另一场新的、沉重的生存考验。和彰显私益不同,公益的光环在这场考验中理应得到更为迫切的注目以及更为细致的关怀。对公益的价值进行认知并不遭遇过多障碍,真正的困扰是,如何确立对公益

  • 标签: 诉讼立法 公益诉讼制度 民事诉讼法 颜运秋 受案范围 检察机关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特别是环保公益团体提起的诉讼,无论在普通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都是遏制环境违法行为,救济环境公益的经常使用的重要法律手段。作为一种环境司法救济,它可以有力地弥补环境行政执法手段的不足,有效地制止环境侵害行为,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值得大力推动。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立法构想 普通法系国家 大陆法系国家 环境违法行为 行政执法手段
  • 简介:刑事诉讼模式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手段。在刑事诉讼目的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的诉讼模式。由于律师辩护还不普遍。证人出庭较为少见,刑事审判对诉讼卷宗的严重依赖。我国无法普遍实行证据开示制度、起诉状一本主义,实行预审法官与庭审法官分离,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应当充分注意这些因素。在增强诉讼的对抗性的同时。应当强化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因素。

  • 标签: 诉讼模式 诉讼目的 当事人主义 职权主义
  • 简介:诉讼诈骗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它具有比诈骗罪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于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诉讼诈骗罪,而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敲诈勒索罪等现行罪名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惩戒措施等均不能对诉讼诈骗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为了打击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保护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诉讼诈骗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诉讼诈骗罪 立法疏漏 法定刑配置
  • 简介: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全确立,它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地方性法规在行政诉讼中法律地位的完全确立,我国的地方行政权、司法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了统一于地方立法权,换言之,地方立法在行政诉讼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积极探讨地方立法与行政诉讼的关系,完善地方立法,从而保障行政诉讼的顺利进行,无疑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 标签: 地方立法 地方性法规 行政案件 国家立法 社会主义法 司法机关
  • 简介: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中有重要地位,涉及到刑事诉讼的受理,回避,管辖,证据、判决和执行。经过近代和现代化的洗礼,血缘关系在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作用显著地降低了,这既是一种进步,也是倒退。

  • 标签: 血缘关系 刑事诉讼法 回避 证据 执行
  • 简介:受案范围的立法改革要致力于最大程度的解决行政争议,并且解决争议应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主要目的。但是实现这一目标有多重制约因素,既有文本内的,还有文本外的:行政争议性质认定泛政治化、特权化,司法权被过度抑制,司法最终裁决原则没有真正确立,法院的裁判能力有限等。修法时应采取开放的框架,务实的设计,对制约因素进行选择性的突破。

  • 标签: 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行政争议 司法最终裁决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性事件日益增加的现状使得公益诉讼又一次跃入公众视线。本文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背景,针对公益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问题展开探讨,结合我国现实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公益诉讼原告主体适格立法完善公益诉讼(publicinterestlitigation)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1]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公益诉讼体系,但公众性事件日益增加的现状迫切要求公益诉讼保护程序的完善。一、公益诉讼的模式关于何种主体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目前还没有定论。总结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有如下几种:1.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的法律制度,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此后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检察机关都作为“最高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代表者”,对民事和经济纠纷进行干预[2]。

  • 标签: 主体立法 公益诉讼 原告主体
  • 简介:民事诉讼检察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检察机关完善其法律监督职能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民事诉讼法和两院组织法虽然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作出了规定,但比较原则比较局限,给执法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文仅就检察机关进行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立法问题谈几点设想。

  • 标签: 检察监督 法律监督 我国检察机关 民事案件 民事审判活动 财产保全
  • 简介: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民事纠纷,群众已经养成了用法律途径来解决的良好意识。合理化、清晰化的民事诉讼程序的形成,带动了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进程,呼应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

  • 标签: 民事诉讼 立法理念 基本理念 民事诉讼立法
  • 简介: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作了完善,但由于观念上和制度上的因素,有些原则、制度至今仍未确立。自由心证原则、证据先悉程序和证人宣誓制度即须建立完善。

  • 标签: 自由心证 证据先悉程序 证人宣誓
  • 简介:在现行的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的好些条款中,刑事案件证明的主体表述得不明确.刑事诉讼法第3条《提起刑事案件及揭发犯罪的职责》这样规定:“法官、检察员、侦查员和调查机关、每当发现犯罪迹象的时候,必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提起刑事案件的诉讼、采取法律规定的查明犯罪人的犯罪事实及对其惩罚的措施.”关于这些内容,刑事诉讼法第20条也提到.该条第2款直接规定“法官、检察员、侦查员及进行调查的人员,无权把证明的责任推到被告人身上.”学者们,实际工作者们由这些情况作出了只有一个涵义的结论:不仅检察员、侦查员及调查机关,而且法官都是证明的主体;主体必须证明犯罪事实及认为有罪的原因.根据我们的意见,不能认为这只是法官的任务.不仅如此,在法律书籍中,根据刑事诉讼法直接引用了“调查机关、侦查员、检察员及法官在进行调查、预审及法院审理时,必须证明为公正解央刑事案件有意义的.情节……”的条文(《苏联司法》1987年第12期第19页).根据我们的意见,法院下必并且不该证明被告人犯罪或没有犯罪.法院应该答复审理案件时出现的主要问题:证明有罪或无罪.如果无罪,——就否决它.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诉讼程序 刑事案件 犯罪事实 调查机关 职权范围
  • 简介:美国民事诉讼承继了英国的普通法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美国民事诉讼立法体例具有立法主体二元制、联邦和州分权立法、民事诉讼法典化、强制执行混合立法的特征。立法技术上不设总则和分则,亦没有基本原则的规定,法律的技术性很强便于操作,对法律的条和款都设置标题,对条、款、项、目都进行编号。解析美国民事诉讼立法体例和立法技术,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其立法特征,进而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 标签: 民事诉讼 美国 立法体例 立法技术
  • 简介:近些年在意大利频繁出现社会影响极大的大规模侵权事件,实行传统诉讼模式的意大利司法机关在解决这些权益纷争时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尽管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也存在保护集体利益和分散利益的诉讼,但这种诉讼属于团体诉讼,原告资格被赋予给具有一定资格的协会或团体,与个人无缘。

  • 标签: 诉讼立法 意大利 集团 集体利益 原告资格 侵权事件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实施的法治效果。目前我国采取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附属型模式,在立法技术、立法听证、立法评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还只是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实践的初步探索,离真正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科学立法之路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从立法条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意义上而言,环境公益诉讼专门立法型模式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环境法领域的一场程序立法革命,而且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法律体系法制化的一场绿色革命,对于走向通过环境程序法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法治化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体建言是:构建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公益救济的立法模式;建立公共执法为主的起诉模式,能动司法为主的审理模式。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立法模式 专门立法
  • 简介:各种诉讼时效效力立法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所采概念用语和时效援引规则的配置两个方面。各种立法模式的共性大于差异,对于诉讼时效届满的直接效力,各种立法模式均规定由义务人取得抗辩权或援引权;对于行使抗辩权或援引权的效力,各种立法模式的规定基本一致,具体体现为强制执行力的丧失、自愿履行不得要求返还、抵销的适用和对从权利的影响等。我国"民法总则"应立足于各种诉讼时效效力立法模式的共性,参酌本国相关理论和实务经验作出相应的规定。

  • 标签: 诉讼时效效力 立法模式 诉讼时效届满的直接效力 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效力
  • 简介:<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一个涉及面广、法律关系复杂的重要诉讼制度。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只有两条法律条文,因其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常给司法实践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故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亟待完善。目前在立法上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限。什么时候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何理解“刑事诉讼过程中”这一时间概念,司法实践中分歧较大。世界上不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 司法实践 被害人 公安机关 诉讼过程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明确地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刑事诉讼的任务写入总则,不仅是宪法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对整个刑事诉讼更是具有指导意义,在具体制度方面也做了相应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这也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非羁押诉讼是一项能体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诉讼形式,有关非羁押诉讼的创新实践在我国一些地方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其试验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拟从这一现状出发,采用比较与实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非羁押诉讼制度的存在价值、适用范围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的非羁押诉讼制度的建议。

  • 标签: 非羁押诉讼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