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回乡偶》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659~744)的手笔,是传世的名作。这首诗既写出了诗人老年返乡的喜悦,又表现了久客异乡的悲凉,可谓悲喜交加,情感复杂。诗中采用了对比手法,“少小”与“老大”,是诗人自身的对比,儿童和老年人是另一层对比,儿童性情活泼,天真好问,让回到家乡的老人,心生无限感慨。第三层对比:诗人回到家乡,他本是当地人,是主人,却被儿童当成外地人,看成客人。这种反主为客,隐含着诗人的感慨。

  • 标签: 《回乡偶书》 唐朝诗人 对比手法 赏析 “老大” 老年人
  • 简介:<正>二十世纪初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处在列强环伺之下,危机日甚,国内各种矛盾分至畓来,急剧发展。特别是在一九○○年以后,中国正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另一个革命高潮。清朝统治者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深知一味坚持祖宗成法已经不能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为了苟延残喘,而在形式上改弦更张,打出“自强”、“新政”的伎俩,这是清末修律的一个重要契机。帝国主义列强从义和团的打击中感到灭亡中国是幻想,最好的办法是支持清政权,使这个将沉没的破船能够多漂浮些时日,因此修律也是帝国主义利益的要求。

  • 标签: 清末修律 译书局 法律原则 义和团运动 帝国主义列强 法学
  • 简介:在印度诸多民间故事集中,《五卷》(pancatantya)是最负盛名而且影响较大的童话寓言集。据有关学者统计,从公元6世纪至本世纪20年代它被过15种印度语言、15种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种欧洲语言,共有200余种变文①。《五卷》有许多变异本和传本,并产生和形成于不同时代。梵语文学史上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4世纪—3、4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世纪—12世纪)等三个时期。《五卷》的产生和形成时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印度人把《五卷》称为Nitisastra,在这里IIiti可以译为“道德”、“道理”、“正道

  • 标签: 《五卷书》 民间故事 格言诗 蒙古人民 察哈尔 蒙古族
  • 简介: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

  • 标签: 选登 孔子 百姓 人道
  • 简介:钱锺是其家乡江苏《林》杂志的编委,曾为该杂志写贺词,此事我们较为熟悉。近读李景端《风疾偏爱逆风行》(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对钱锺与《林》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杂志创刊时发生的风波。

  • 标签: 事件 杂志创刊 《译林》 商务印书馆 钱锺书 李景端
  • 简介:明末至晚清,“洋华述”的方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经历了明末的肇始期、墨海书馆发展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广学会的繁盛期。直至近代中国华人翻译人才的大量涌现才终结。在与华人的合作译介过程中,传教士不可避免地竭力渗透基督教思想。但是,大量西书的译介仍然有效地传播了西学,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 标签: 翻译史研究 洋译华述 中国古近史中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 简介:晚清时期,中日之间因纷争激发了一场两国关于版权保护的讨论。日本以文明优越者的姿态,要求“布版权于中国”,期望通过版权攫取在中国的商权利益。而晚清的国人,从官僚阶层到民间知识分子,几乎一致反对日本要求中国加入“版权同盟”的主张。中日之间的版权问题表面上看是法律问题,更深层次上看,其实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问题。中日之间的纷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晚清中国的版权觉醒,为《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发行提供了条件。

  • 标签: 中日译书 晚清 版权保护
  • 简介:钱钟认为“翻”即“翻转花毯”,“”即“误解作者、误告读者”。他的“化境”说。并非学界一贯以为的要求译本达到“至幽至雅”“至高无上”的醇美境界。“化境”有两层含义:一、“化”通“固”通“讹”,误解误告是译本常态,即失本成;二、理想的译作应是“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的流畅通达的好文章,要求原作者假借译者之口用入语说话、遵守入语的“文章正轨”。钱钟翻译思想的文章学思路.与严复“信达雅”说一脉相承,并与西方“文化转向”之后的当代论殊途同归。是否恪守“忠实”标准是区分传统论和现代论的重要标志。由此来看,钱钟的翻译思想具有现,代意识。

  • 标签: 失本成译 文章正轨 译者隐形 现代意识
  • 简介:“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词,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後来,“气”成为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多指作者的才能、气质、及其作品风格等。诗,作为凝聚思想和感情的语言表现形式,最能体现“气”之万千变化。诗“气”集风格、意象、神韵于一体,诗也应是这样的一个整体。气,是诗的一种追求,它以字和译意为基础,但更讲究用词的技法,表现封原诗多方面的洞察力——原诗的意义、语气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着重整体的欣赏效果。

  • 标签: 译字 译意 译气
  • 简介:朝鲜司院刊行的清学(满语教材)中,(1777)、(1777)、(1765)的某些本子的满文右方见有用笔头印加的朱圆(红色圆圈),它跟(1748)、(1771?)中所印加的识别记号的谚文拼法大体一致.从而认为这类朱圆跟识别记号一样,表示的是满语的拼写和读音的不一致.

  • 标签: 朝鲜司译院 清学书 朱圆 满语发音
  • 简介:2005年12月19日的《学习时报》第3版刊登了胡为雄同志的一篇短文《〈国家与革命〉的法》(以下简称《胡文》),对我局校订的《国家与革命》中译本的书名法提出异议,说“国家”一词得不当。作为译文校订的负责人,我对《胡文》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 标签: 《国家与革命》 同志 书名 应当 《学习时报》 “国家”
  • 简介:道安在注释旧时主要关注译文文、质与繁、简问题,主张繁简、文质不同风格的译文共存互相补益来彰显佛旨;而晚年主持译经时则主要关注翻译方法问题,主张直译以防译文有失。对佛祖的虔诚之心是道安关注佛经翻译之缘由,而角色转变则是道安翻译思想变化之主因。

  • 标签: 道安 翻译思想 评释旧译 主持译经
  • 简介:通过实践这些技巧来找到一灵活的、特制的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记忆系统。这里所述的20个技巧分为4种类型,每种都代表着一种增进记忆力的基本原理。这四种类型,简述如下:组织:组织得有条理的信息容易被发现。第1~3条

  • 标签: 记忆方法 创造联想 背诵 复述 学习时间
  • 简介:关于翻译,本雅明在《译者的使命》(DieAufgabedesübersetzers)中曾经有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在原作中,内容与形式就像果肉与果皮一样紧密贴合、浑然天成,而在译作中,包裹着内容的形式就像一件遍布褶皱的黄袍,拥有独一无二的纹理。这衣服上的褶皱正是译者在劳作过程中所留下的心血。本雅明使用这个比喻并非为了贬低译文,恰恰是为了颠覆我们对于翻译的传统观念。

  • 标签: 王家新 本雅明 语言形态 译文语言 中所 翻译思想
  • 简介:翻译是家长期讨论的问题。许渊冲教授首先提出“发挥语优势”。英泽汉,即发挥目的语汉语优势;汉译英,即发挥目的语英语优势。那么,英语和汉语的优势是什么呢?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 标签: 译语优势 翻译 译学 视野
  • 简介:本文是对著名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他的学术背景、学术著作、学术争拗等;通过对谈,他向我们解释如何解读他最新的理论成果;另外他也表达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看法、对翻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关照等。

  • 标签: 翻译研究 身心翻译 研究范式
  • 简介:文章以国内公开发表的三篇典型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为例,对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篇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中术语误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现有法”,而术语正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找法”。文中的“找法”指的是依据原语术语的含义,通过适当的方法,直接从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语术语的翻译方法。“现有法”指的是在目前翻译专著、论文中经常提及的直译、意译、音译等术语翻译方法。原语术语,按其在语中有无对应的语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另一类是无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在我国术语翻译文献中,虽未见到“找法”的字样和系统的理论论述,但不时会见到诸多译者以不同方式表达出的“找法”思想。“找法”是我国术语翻译宝库中的瑰宝,继承“找法”并将其付诸翻译实践对于降低术语误译率、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术语翻译 误译主因 找译译法 原语术语 译语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