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考虑生物生长过程中受到的不可预知的跳跃性的环境扰动,运用一类非高斯噪声建立了随机的基因转录调控系统.利用MonteCarlo法得到了系统的稳态概率密度函数,研究了非高斯噪声的各个参数对蛋白质浓度的影响,发现噪声强度不能够诱导基因开关,而稳定为基因开关的控制参量.进一步研究了非高斯噪声作用下系统从一个态跃迁到另一个态的平均首通时间(MFPT),并讨论了各个参数不同的作用机理

  • 标签: 非高斯噪声 基因转录调控系统 稳态概率密度 平均首通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转录调控因子OmpR在创伤弧菌中致病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无痕敲除技术构建创伤弧菌ompR基因敲除株(ΔompR)。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法检测不同渗透压下菌株的耐受力,细菌泳动试验检测运动性,结晶紫染色试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菌落计数法测定创伤弧菌ΔompR株黏附细胞的变化,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创伤弧菌ΔompR株对细胞毒性的变化,以明确ΔompR株的致病性相关生物学表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法检测创伤弧菌ΔompR株和野生株中毒力相关靶基因ompN、ompU、ompA、hcp2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成功构建创伤弧菌ΔompR株。与野生株相比,ΔompR株在高渗透压培养基中生长缓慢,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细菌运动性未有明显差异,ΔompR株对细胞的黏附率和毒性显著低于野生株。ΔompR株中渗透压调节及生物膜形成相关ompN基因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其他靶基因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OmpR参与调控创伤弧菌高渗透压环境下生长、生物膜形成、对细胞的黏附及毒性。

  • 标签: 创伤弧菌 OmpR 功能鉴定
  • 简介:目的:对在LPS、TNF-α刺激下,人β-防御素-2基因5'-端转录调控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HBD-2基因5'-端上游序列连接入无启动子的pEGFP-1质粒,构建了系列5'端缺失的pEGFP-1/HBD-2报告质粒.pEGFP-1/HBD-2质粒转染细胞后给予LPS、TNF-α刺激,用RT-PCR检测pEGFP的mRNA浓度.结果:显示HBD-2基因上游-241段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LPS、TNF-α刺激后,即使上游序列缩短至-241位点时,报告基因pEGFP的mRNA表达量仍明显增高.说明HBD-2基因上游-241区域含有LPS、TNF-α刺激后激活的转录因子作用位点.计算机分析表明-232/-222区域有一同源性极高的NF-kB结合元件,提示NF-kB结合元件可能调控HBD-2的增强表达.

  • 标签: 人β-防御素-2基因5-端 转录调控 序列分析 NF-kB结合元件 LPS TNF-Α
  • 简介:摘要红细胞是重要的血液组成成分,其在健康成年人体内主要由骨髓产生,通过参与O2和CO2运输,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红细胞生成涉及复杂的调控网络,其中转录调控对于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对红系谱系确立、红细胞分化、成熟,以及血红蛋白(Hb)生成等,均发挥重要作用。此过程涉及GATA转录因子、Kruppel样转录因子(KLF)及叉头转录因子等多种重要转录因子。笔者拟就上述转录因子在红细胞生成中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红细胞生成 转录因子 GATA转录因子类 Kruppel样转录因子类 叉头转录因子类
  • 简介:从生物体的能量消耗最小化原则来讲,生理意义上的基因表达调控多发生在转录水平,尤其是转录伊始不难理解--这样可以避免进行无用的转录过程和mRNA的剪切工作,从而避免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相应地,目前被人们所熟悉的基因表达调控位点几乎都集中在基因的5'端,即转录调控的主要作用位置.然而基因不只有5'端序列,其3'端序列以长度推测亦应富含信息量.目前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观点是,基因的3'端,尤其是3'非翻译区涉及了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过程,主要参与mRNA的稳定性、基因表达的定位以及翻译效率等生理进程的调控,具体可能在干细胞增殖分化、性别决定、神经元发生、血红细胞生成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基因表达调控 转录水平 非翻译区 能量消耗 生理意义 mRNA
  • 简介:摘要调节性T细胞(Treg)是机体维持免疫耐受不可或缺的T细胞亚群。Treg数量和功能的异常可以导致机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对自身稳态产生破坏。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等转录因子在T细胞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NFAT、BLIMP-1、IRF4对Treg的发育和功能亦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拟就NFAT、BLIMP-1、IRF4对Treg的调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调节性T细胞 活化T细胞核因子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 干扰素调节因子4
  • 简介:细胞病变或应激过程中会发生多个涉及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事件,其中以转录因子-DNA结合为核心的基因转录调控模块的功能的激活或失活是重要关键。它可因内外信号的影响开启或关闭重要基因的表达,更反映了胞内微环境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已有众多转录因子被发现,每一个转录因子又有不同的功能态,同时一个转录因子可与不同蛋白因子形成不同的复合物,如此,难以准确定义和识别基因转录调控模块数目的多少和活性的定义。与传统分析不同,本研究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切入点,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比较在不同的细胞状态下,

  • 标签: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基因转录调控 模块 活性 实例 碱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软骨细胞Wnt通路如何调控RUNX家族转录因子2(RUNX2)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表型改变。方法使用人膝关节软骨样本,按Outerbridge分级选取损伤轻微区、交界区和严重区软骨,检测Ⅱ型胶原、Ⅰ型胶原、RUNX2基因的表达。使用抑制剂Dickkopf-1、PD98059、干扰RNA沉默丝裂原活化蛋白1/3、Dishevelled(DVL)1/2/3,检测人软骨细胞Wnt-3a诱导Ⅱ型胶原、Ⅰ型胶原、RUNX2基因表达改变作用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结果软骨破坏严重区域Ⅱ型胶原表达低于轻微区域(0.3±0.08, t=11.008,P<0.05),Ⅰ型胶原RUNX2表达高于轻微区域(3.51±0.17,3.53±0.10,t=19.845、31.180,P<0.05)。Wnt-3a处理后人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低于对照组(0.51±0.04,t=11.529,P<0.05),Ⅰ型胶原RUNX2表达高于对照组(1.47±0.12,2.10±0.14,t=4.907、20.976,P<0.05)。PD98059阻断了Wnt-3a诱导的Ⅱ型胶原、Ⅰ型胶原和RUNX2表达变化,而Dickkopf-1并没有阻断这一过程。DVL-2或MAPK1表达沉默后,Wnt-3a对RUNX2表达诱导作用失效。结论Wnt-3a通过DVL-2/MAPK1非经典通路上调RUNX2的表达从而促进软骨终末分化。

  • 标签: 软骨细胞 分化 Wnt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MTF-1)对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TF-1的表达变化。应用MTF-1小分子抑制剂LOR-253(50、100 nmol/L)抑制MTF-1转录活性后,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TRAP酶活检测、qPCR实验及骨板吸收试验,检测MTF-1功能抑制对破骨细胞分化与功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处理后1d,RAW264.7细胞的MTF-1表达水平升高达5.13倍。LOR-253下调MTF-1转录活性后,RANKL诱导形成的破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F=686.079,P<0.05),对照组为(74.6±3.2)个,50 nmol/L组为(35.2±1.7)个,100 nmol/L组为(9.2±0.7)个;TRAP酶活性也显著降低(F=2 119.937,P<0.05);骨板吸收面积明显减少(F=463.123,P<0.05),对照组为(75.0±6.3)%,50 nmol/L组为(49.7±3.4)%,100 nmol/L组为(15.9±1.4)%;破骨细胞标志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分化调控基因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的表达均明显下调,50 nmol/L组分别为0.70±0.02、0.65±0.02、0.34±0.01、0.80±0.01,100 nmol/L组分别为0.60±0.01、0.40±0.02、0.30±0.01、0.75±0.01(F=780.000、1 735.929、6 954.000、787.500,P<0.05)。结论采用LOR-253抑制MTF-1转录活性明显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而NFATC1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 活化T细胞核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辅激活因子Mediator 1(Med1)对小鼠皮肤毛发再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J品系来源的Med1flox/flox小鼠与K14-Cre小鼠交配,通过Cre-Loxp系统获得Med1表皮特异性敲除小鼠,即表达K14-Cre的Med1flox/flox小鼠(敲除组),不表达K14-Cre的Med1flox/flox小鼠即为对照组,每组3只,共同饲养8周左右行背部脱毛实验,连续12 d观察毛发再生情况。12 d后,处死两组小鼠并切取其背部脱毛和未脱毛皮肤组织,提取组织总RNA,实时定量PCR检测毛发角蛋白基因、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相关基因、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的表达。制备小鼠背部脱毛和未脱毛皮肤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皮肤毛囊隆突部位干细胞数量。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脱毛后0 ~ 12 d,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小鼠脱毛区皮肤毛发再生延迟。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敲除组脱毛皮肤组织中毛发角蛋白基因Ha1、Krt2-16及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100a3、Dlx3、Tubb3和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Lhx2、Sox9、Nfatc1 mRNA相对表达量(22.09 ± 12.32、2.07 ± 0.20、0.02 ± 0.01、12.36 ± 2.12、1.75 ± 0.46、0.39 ± 0.02、4.42 ± 0.76、0.44 ± 0.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0.53 ± 9.46、7.76 ± 0.49、0.05 ± 0.01、26.16 ± 2.96、2.60 ± 0.14、0.71 ± 0.09、11.93 ± 0.42、0.75 ± 0.04;t值分别为5.40、18.64、3.89、6.57、3.04、6.10、15.03、6.18,均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无论在脱毛还是未脱毛皮肤组织中,敲除组毛囊隆突部位CD34+K15+毛囊干细胞数量均远低于对照组。结论Med1基因敲除可能通过下调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下游基因及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Sox9、Nfatc1、Lhx2的表达,减少毛囊干细胞数量,导致毛囊分化障碍,毛发再生延迟。

  • 标签: 毛发再生 Mediator 1 毛囊干细胞 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 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 活化T细胞核因子c1 LIM同源框蛋白2
  • 简介:摘要骨肿瘤高度的异质性使新型分子靶向疗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但另一方面也提示基因组多样性的共同表达调控通路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相比点突变为主的癌,骨与软组织肉瘤在遗传学上以染色体改变为特征,产生的特异蛋白多是核心转录因子,驱动异常的转录调节进程,从而主导骨肿瘤的发生、发展。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维持依赖转录的持续高水平活化,因此针对转录失调过程中关键的调控因子开发靶向药物可能是骨肿瘤治疗的前景方向。已证实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yclin-dependent kinase-7,CDK7)是肿瘤异常转录调控的枢纽性节点,其通过磷酸化RNA聚合酶Ⅱ影响细胞生长、增殖、转移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关键因子CDK7的精细调控决定着肿瘤特征性的转录依赖,靶向抑制CDK7是阻遏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尤其是特定遗传背景的肿瘤类型对CDK7的干预高度敏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K7与骨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骨肿瘤治疗的潜力靶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脂多糖(LPS)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转录组的调节作用。方法对照组(正常培养rCMECs),LPS组(100 ng/mL LPS处理6 h的rCMECs),每组进行3个生物学重复转录组测序。得到差异基因后,使用实时定量PCR对部分差异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验证。分别对上调和下调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PS处理后,265个基因表达上调,118个基因的表达下调。前10个最显著上调基因为:Mt2a、Cyp7b1、Sod2、Icam1、Ccl2、AC128848.1、Mt1、Cebpd、Serpinb2和Tnfrsf11b。前10个最显著下调基因为:Cavin2、Ankrd1、Edn1、Prss35、Lmod1、Dhrs3、Ttc22、Sema6a、Map2k3和Sema7a。定量PCR的结果表明Mt2a、Sod、Ccl2、Cxcl1、Icam1和Vcaml基因的表达得到了上调(P均< 0.01);而Cavin2、Ankrd1、Edn1和Prss35基因表达下调(P均< 0.05)。GO和KEGG富集的结果表明,上调基因与内皮细胞对炎性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和黏附作用密切相关;而下调基因则是与钙离子信号和G蛋白相关通路以及内皮通透性增加有关。此外,差异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Sod2处于核心位置,提示其可能与LPS诱导的rCMECs的各种变化密切相关。结论LPS调控了rCMECs中大量与炎性免疫细胞进入心肌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

  • 标签: 脂多糖 大鼠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功能 转录组
  • 简介: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不仅涉及基因遗传因素,而且还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及饮食方式等有关。尽管目前对恶性肿瘤采用了综合治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病情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患者长期生存率及预后仍然不理想,不是出现癌细胞的转移就是表现为对化疗药物的不敏感或抵抗,资料显示,这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有关[1]。

  • 标签: 八聚体转录因子类 消化系统肿瘤 肿瘤干细胞
  • 简介:目的:对人类PPARγ基因5'-非翻译区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搜索网络数据库,得到PPA脚基因翻译起始点上游约2kb的序列。运用PROMOTERSCAN分析该序列可能的启动子区域,利用在线分析软件EMBOSS、MethPrimer和CpGIslandSearcher分析该序列潜在的CpG岛,运用TFSEARCH软件分析该序列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人类PPARγ基因5'-非翻译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反向链2425到2175区具有启动子活性,在启动子上具有TATA盒。PPARγ基因5'-非翻译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kb序列存在包括MyoD、HSF和Nkx-2等19个转录因子的潜在结合位点,不存在CpG岛。结论:该实验为后续的PPARγ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生物信息学 PPARΓ 启动子 转录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过程中Shh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Gli1/Gli2在肝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调控作用,为阐明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证实为胆道闭锁Ⅲ型患儿的肝活检组织标本10例作为胆道闭锁组,年龄在1~3月龄。以相同年龄段无肝胆系统畸形死亡新生儿尸检肝组织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RT-qPCR)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Gli1/Gli2、EMT关键调控因子Snail/Slug及EMT特征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另将2周龄BALB/c小鼠处死后分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对照组、干扰对照组、过表达对照组、Gli1-shRNA组、Gli1过表达组、Gli2-shRNA组、Gli2过表达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基,干扰对照组加入空白慢病毒,过表达对照组加入空白腺病毒,Gli1-shRNA组应用Gli1-shRNA沉默Gli1,Gli2-shRNA组应用Gli2-shRNA沉默Gli2,Gli1过表达组应用Gli1腺病毒过表达Gli1,Gli2过表达组应用Gli2腺病毒过表达Gli2。应用RNA干扰技术研究Shh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Gli1/Gli2表达对EMT过程的调控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胆道闭锁组患儿肝组织Gli2、Snail、Viment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6±6.21、7.37±4.09、8.85±2.37和7.35±4.09,较对照组肝组织4.46±1.24、3.34±0.95、4.49±2.07和3.38±0.93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闭锁组患儿肝组织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为3.00±1.29,较对照组4.96±1.91明显降低,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Gli2基因后,Gli2-shRNA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Snail、Viment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67、3.11±1.07和2.74±0.61,较干扰对照组5.21±0.88、3.67±1.04和3.46±1.24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i2-shRNA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9.09±1.29,较干扰对照组4.36±0.85表达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Gli2基因后,Gli2过表达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Snail、Viment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89±2.06、14.51±3.63、12.41±3.00,较过表达对照组4.32±0.78、4.58±0.95、4.09±1.03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i2过表达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2.30±0.39,较过表达对照组6.09±1.40表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及过表达Gli1基因未见明确EMT特征细胞因子表达变化趋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沉默Gli2基因表达后mIBEC中绿色荧光(胆管上皮细胞标记物CK19)增强,过表达Gli2基因后橙色荧光(间质细胞标记物α-SMA)增强。结论Shh信号通路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Gli2可显著调控肝内胆管上皮细胞EMT过程。

  • 标签: 胆道闭锁 上皮-间充质转化 信号通路 RNA干扰
  • 简介:摘要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是一种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的转录因子,它在神经嵴源性黑素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以及黑色素的合成、转运和分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TF基因突变会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与黑色素相关的疾病。了解MITF对黑素细胞的作用机制可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线索。本文就MITF基因的表达调控、对黑素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导致Waardenburg综合征的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Waardenburg综合征 黑素细胞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癌(TC)细胞中微小RNA-630(miR-630)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锌指转录因子(Slug)表达的影响,及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的4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及其癌旁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甲状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630的表达水平;将miR-630模拟物(mimics)转染至人乳头瘤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细胞中,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观察Slug基因的表达水平,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观察miR-630对Slug基因的调控作用;同时,将过表达Slug质粒与miR-630 mimics共转染至TPC-1细胞,应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miR-630和Slug表达变化对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miR-630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13±0.07),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表达水平(5.3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2,P<0.05);miR-630 mimics上调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miR-630后,Slug mRNA表达水平(0.48±0.09)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1.03±0.07,t=7.1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630 mimics与Slug 3’非翻译区野生型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0.38±0.03,t=13.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iR-630 mimics与Slug 3’非翻译区突变型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却无明显变化(1.08±0.02比1.02±0.03,t=1.12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630 mimics组侵袭细胞数(241.3±42.4)明显低于对照组侵袭细胞数(467.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P<0.05);miR-630 mimics和Slug过表达质粒共转染组细胞的侵袭细胞数(411.6±28.3)与阴性对照组(NC,418.3±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1,P>0.05)。结论miR-630能够通过靶向抑制Slug的表达,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甲状腺癌 微小RNA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激活增强子结合蛋白4(TFAP4)在胃癌中对LINC01235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TFAP4可在胃癌中调控的LINC0123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在胃癌细胞中敲低TFAP4后LINC01235的表达变化。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验证TFAP4可以结合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调控转录。采取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计算相对荧光活性验证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34667091可以促进转录。对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结果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RNA-seq数据进行分析,可见LINC01235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0.01)。JASPAR网站预测TFAP4可以调控LINC01235的表达。在胃癌细胞系中敲低TFAP4的表达后,LINC01235的表达水平随之降低。ChIP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IgG比较,TFAP4与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结合富集百分比较高(0.000 299±2.129e-005比0.001 249±1.985e-005,t=32.6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INC01235启动子区域的SNPs缺失后,TFAP4与启动子区域结合的相对荧光活性降低(1.000±0.207比0.341±0.031,t=3.151,P<0.05;1.000±0.156比0.157±0.042,t=5.22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INC01235的表达水平在胃癌中和不良预后呈正相关,TFAP4可以调控LINC01235的转录,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的SNP rs34667091可作为增强子。

  • 标签: 胃癌 转录调控
  • 简介:化学疗法和化学预防是控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而针对氧化性/亲电性胁迫的细胞防御机制对这两种手段中都有重要影响。这种细胞防御机制主要由代谢消除氧化性/亲电性物种的细胞保护酶和蛋白组成,而转录因子Nrf2调控着很多这些酶和蛋白的基础和可诱导表达,是协调细胞防御响应的枢纽。Keapl蛋白可以感受氧化性/亲电性信号,正常情况下与Nrf2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在氧化性/亲电性胁迫下,这种结合被破坏并导致Nrf2的激活和细胞保护酶/蛋白的表达。因此,Nrf2成为了化学预防药物的重要作用靶标。然而,在不同细胞环境下Nrf2的激活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Nrf2对细胞不加区别的保护作用在癌症发生和癌细胞化疗耐药性中扮演了不受欢迎的角色。Nrf2信号的激活给癌变细胞以生长优势,也保护癌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杀伤,导致不良的临床后果。从这方面而言,Nrf2信号的抑制剂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效果,也值得深入研究开发。而对Nrf2的调控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化学预防和化学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NRF2 氧化性/亲电性胁迫 癌症发生 化学预防 化疗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成髓细胞瘤转录因子第1亚型(MYBL1)的变化及微小RNA(miRNA,miR)-509-5p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组织40例及配对的癌旁组织40例。将肾组织分为miR-509-5p mimics组(miR组)和miR-NC组(对照组),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肾癌及癌旁组织中MYBL1及miR-509-5p的变化,转染miR-509-5p mimics构建miR-509-5p过表达的786-O细胞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的细胞中MYBL1蛋白表达量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肾癌组织中MYBL1的mRNA(-1.501±0.311,t=4.825,P<0.01)表达上调,而miR-509-5p(4.421±0.515,t=8.583,P<0.01)表达下调;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表明MYBL1为miR-509-5p的直接靶基因(0.564±0.017,t=13.35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进展可能与miR-509-5p和MYBL1表达量相关,且过表达miR-509-5p可相应的敲低MYBL1,进而减弱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能力。因此miR-509-5p可能通过对MYBL1调控参与肾透明细胞癌增殖。

  • 标签: 肾癌 成髓细胞瘤转录因子第1亚型 微小RNA-509-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