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從現存的有關宋代歷史的資料來看,《宋會要》無疑是最原始、最全面、最豊富、最翔實的一部。"(陳智超語)宋代十四朝編有十二部《會要》,流傳下來的,只有嘉泰末、開禧初四川崇慶人張從祖編的《總類國朝會要》,以及端平中四川井研人李心傳的《續總類國朝會要》》,并刻于蜀中。此即是明初按韻分抄之《永樂大典》所收《宋會要》底本。至清嘉慶年間,徐松從《永樂大典》抄出,並有整理;光緒年間,張之洞邀請繆荃孫、屠寄等復又校勘部分,而成廣雅書局稿本;民國年間,劉承幹又請劉富曾等删併,並用《玉海》《通考》《宋史》等補入部分内容,且又捨去了一些徐松抄本的内容,而成嘉業堂清抄本。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平圖書館用已經劉富曾等删併之徐松原稿,約請傅增湘、陳垣等整理,名曰《宋會要輯稿》;五十年代,中華書局合併縮印之,遂成爲今天通行之本。然歷經傳抄,輾轉流傳,成於衆手,斷以己意,已非《會要》原貌矣。兹按其順序,分爲筒、脱漏二部分,各舉典型之例。

  • 标签: 宋會要輯稿 錯簡 脱漏 析例
  • 简介:舞台化装与舞台灯光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复杂,舞台上的光色、光影、光的明度等,都与化装人物的造型和色彩不能分割。人物造型时所敷底色的深淺;同灯光的明度,关系最为直接,一般的規律是:光亮則色彩显淡,光暗则色彩显深(这里所指底色深淺,仅就同一角色的所敷的底子肤色而言;光的明与暗,是指用足了的光度,不是指为表示时間、气氛的不同而变化的光的明暗度)。例如在舞台灯光較暗条件下化装的农民为太阳晒的健康的肤色,到了較明亮的舞台灯光下,就会显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白晰,因此,人物造型吋的化装底彩,必須适应舞台灯光的明晴条件而有所变化。傳

  • 标签: 舞台灯光 明与暗 人物造型 光色 明暗度 建筑条件
  • 简介:郭店楚《緇衣》:"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爲卂筮也。’其古之遺言與?龜筮猶弗智(知)也,而況於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猷。"1上博也有《緇衣》,作《?衣》。惜已殘斷,只存有:"子曰:宋人有言曰:……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猷。"2今本《禮記·緇衣》:"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爲卜筮。"

  • 标签: 坪夜君 考古材料
  • 简介:草書是一種比較複雜的草書形態,其中既有章草的身影也有今草的痕迹,同時不乏狂草的例子。傳世章草實際上是經過標準化、美化的字體,並不能代表字體演變的進程。漢草書與章草不能等同看待,也不能稱作章草。漢草書是實用目的驅使下字體演變的結果,章草則是藝術審美需要的發展産物。漢草書與其他的草書形態有着密切關係,建議在研究過程中仍以漢草書爲名,界定好概念,不要與傳世草書相混。

  • 标签: 漢簡草書 章草 草書區分
  • 简介:本文通過研究戰國書科斗(亦作'蝌蚪')與倒薤筆法的文獻記載,結合出土戰國書墨迹,對戰國竹墨迹的筆法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作爲夏商西周以來至戰國日常手寫漢字的原始筆法,科斗與倒薤在戰國竹上的表現與石刻、鑄金等用于正體篆書的寫法有别,却鮮有關注。而科斗、倒薤筆法加圓勢運動與包括隸書在內的後世其他書體筆法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

  • 标签: 戰國簡書 科斗 倒薤 筆法
  • 简介:《三國演義》中的讖謡有單純圖畫與歌謡兩種形式,一般通過拆字、象徵等方式曲折表達特定信息。作爲預言方式,在小説中主要用爲决策依據、勸諫理由,或預言事件結局、作爲敘事綫索等,涵義豐富,通常會同時預測兩件乃至多重事件,又能照應在此前後出現的其他徵兆、迹象或預言方式。《三國演義》敘事大量使用讖謡,既是古典小説敘事的傳統,也是特定時代發展的必然。

  • 标签: 中的讖謡 演義 簡論演
  • 简介:本文選取敦煌草書作爲研究樣本,通過設置筆形數量、起筆順逆、收筆出鋒與否、末筆出鋒與否以及轉折筆形書寫狀態等參數,並與敦煌隸書字樣,王羲之、智永、孫過庭等人草書字樣進行比照,探討早期草書形成的幾個主要特徵,研究發現:早期草書書寫與隸書相比,筆形數量進一步减少;起筆順鋒增多,逆鋒减少;筆形趨短與書寫美化;部分保留波磔筆形;轉折筆形數量增加,形態增多;連筆映帶成爲草書標志性筆形,尤其是連筆映帶的大量出現打破原有隸書筆形組合秩序;連筆映帶的末筆下行出鋒的書寫特徵,爲建立起草書書寫空間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敦煌漢簡 筆形參數 早期草書特徵
  • 简介:在目前所見牘墨迹中,有不少文書類牘上有簽名、畫押的字迹,這些簽名、畫押字迹往往與周圍字迹有明顯差別,並有着較爲固定的格式,關注牘簽押對研究牘書法具有開闢新思路、新視角的意義。簽名是有個性的署名,是在社會關係中代表個人資信及審美情趣的視覺標志;畫押則是由簽名發展而來的、表示特定含義的符號。二者常配合使用,既有共性,又有區别。本文選出牘簽名畫押中較典型的幾種:定稿簽名、合審合議簽押、付受簽押等樣式,以新出土五一廣場及走馬樓、居延等爲例,分析两漢吴簽押特徵及其墨迹書寫特徵。

  • 标签: 簡牘 墨迹 簽名畫押 書寫特徵
  • 简介:本文以秦之代表——湖南里耶秦爲主要研究對象,重點對里耶秦墨迹中的"草狀點化筆"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探究,分析這一書寫現象的由來、在秦代的書寫情况及其之後的發展,分析其在隸變中、在秦漢文字演進以及書法技法發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對秦漢草書(草體)發展的影響,文章試圖通過探討一個小的技術現象來探索牘書法的一些特徵。

  • 标签: 里耶秦簡 草狀點化筆 草體 秦漢 書法
  • 简介:西北出土漢對于研究兩漢書法史意義重大,其中諸多的習字記載了兩漢時期吏卒臨摹、練習書法的相關史實,這些西部漢中的習字表明,漢代邊郡吏卒的書法臨习是普遍、經常性的,也是漢代書法進入"自覺"狀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 标签: 西北漢簡 習字簡 書法自覺
  • 简介:上博简《天子建州》“文阴而武阳”章很特殊,将“阴阳”和“文武”、“生杀”相结合,在先秦礼类典籍中没有看到过。只有在与黄老道家及阴阳家的文献相对比之後,置于人道与天道相配合的思想背景下讨论,“文阴而武阳”章的意思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此章虽然没有出现“刑德”一词,但很可能《天子建州》有“刑德”的意识。通过对“文阴而武阳”一章的分析,可知先秦有一部分儒家所谈的“礼”和黄老道家及阴阳家有相通之处。

  • 标签: 天子建州 天道论 阴阳 刑德 先秦礼制
  • 简介:户口簿内以"右黄簿民○○户口食○○人"爲基本格式的竹中,"黄簿民"爲一詞,這類竹是針對"黄簿民"的小計。"黄簿民"是與"新占民"相對言的,前者指當地户籍中的固有民户,後者則指"新占著户籍之民",兩者共同構成一里之中的全部民户。其分張也比較普遍地存在於臨湘所轄的鄉里之中。"新占民"由於已被納入當地的户籍,在賦役上並不享受優復。與"黄簿民"不同,"新占民"主要由外來人口以及還歸的流民所構成。東晉由於面臨着與漢末吴初相似的歷史條件,亦將土著户籍稱爲"黄籍",但人口流動規模與政權類型等方面的差異,又使其在處置外來移民的方式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 标签: 吴簡 黄簿民 新占民 黄白籍
  • 简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陸)收入《鄭武夫人規孺子》《管仲》《鄭文公問太伯》(甲、乙)、《子儀》《子産》六篇。本文對其中《管仲》一篇的竹形制及概貌特徵、運筆特徵、筆畫搭配特徵、特徵字、用字習慣、文的繕寫與校改、竹的編聯等方面做了分析,並將《管仲》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伍)《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兩篇字迹特徵進行比較,認爲這三篇爲同一抄手所寫,這有利于對同一抄手不同時間書寫的字迹進行縱向比較。

  • 标签: 管仲 字迹 抄手
  • 简介:本文以敦煌漢中的部分隸書作爲樣本,通過對斜向筆形設置參數進行微觀分析,僅從斜向筆形數量與字形體勢、起筆收筆的用筆方式與方向以及波磔數量等方面,描述敦煌隸書書寫狀態,考察隸變在敦煌漢中發生、發展的情况,進而闡述隸變規律。認爲,斜向筆形的數量影響字形的横向取勢,進而反映隸變程度的高低;斜向筆形起筆的順逆方式及數量、收筆的出鋒與不出鋒方式與數量,出鋒時上、中、下方向變化及數量,波磔筆形的數量,都反映出漢字隸變程度。漢字隸變首先在日常應用性書寫中發生,并從用筆方法即筆法的改變開始。隸變在書寫的應用性與規範性之間不斷發展。

  • 标签: 敦煌隸書簡 斜向筆形 隸變
  • 简介:本文通過對秦牘書墨迹中對篆籀筆法的保留、進化與失度現象的討論與分析,總結了其形成背景與意義,揭示了秦牘書墨迹作爲篆書之後任、隸書之前身的承上啓下的過渡性字體,在漢字史和書法筆法史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秦簡牘書 墨迹 篆籀筆法 保留 進化 失度
  • 简介:本文以大量牘帛書爲資料和證據,闡釋論證章草的由來、形成、發展,認爲隸草及章草等牘草體,并非像傳統説法那樣來自正體隸書,其上源實爲戰國牘文字(戰國古文等),并可上溯至金文大篆系統。本文認爲,章草起于戰國古文、出于戰國牘帛書,章草是戰國金文大篆(包括六國古文和秦籀文等)草寫演進的結果,後由“牘章草”發展到“書體章草”,章草亦爲隸書正體之源……

  • 标签: 章草 戰國秦漢 古文 簡牘帛 起源
  • 简介:長沙走馬樓吴中出現的草刺文書爲縣列曹起草呈送縣廷審核、簽署,需要郡府處理事務的摘要。封發類文書是由縣廷統一封緘、發送文書的摘要。草刺類文書是通過歸納具體文書和簽牌而形成。歸檔時自成一類,單獨收卷,内部以事類爲中心。草刺文書所反映的孫吴郡、縣政權處置基層事務的流程爲:縣曹吏負責具體事務的處理,將草撰好的文書上報縣廷,縣廷根據需要,選擇部分内容上報至郡府,或郡府委派督郵等方式進行處理。在這一過程中,縣廷是日常行政運轉的樞紐。

  • 标签: 吴簡 文書 草刺
  • 简介:本文綜合利用考古學整理信息與牘遺存信息,對"户品出錢"進行整理。吴中存在三個鄉的五件户品出錢簿,分别是中鄉故户、都鄉故户與新户、模鄉故户與新户出錢上中下品人名簿。"户品出錢"當即"八億錢",是孫吴爲了興復陂田而徵調的專項收費。結合"隱核波田簿""嘉禾吏民田家莂""祠祀牛皮蹄甲枚數簿"的記録來看,嘉禾四年至五年,孫吴在全國範圍内對農田水利情况進行了摸底清查,依據調查情况决定徵收"八億錢"來興復陂田。爲了應對繁劇的田事,在各鄉新設"典田掾",負責按户品徵收"八億錢"以及相關農田水利事務。隨着陂田的逐步修復,嘉禾五年臨湘侯國田地的旱敗率有所下降,税收有所增加。

  • 标签: 户品出錢簿 八億錢 典田掾 陂田興復 簿書互證法
  • 简介:本文將《繫年》中的大量字形與抄寫時代較早的新蔡葛陵、曾侯乙墓竹等楚系牘文字進行比較,發現《繫年》的字形特徵具有相當古老、正統的特色,尤其是與下葬年代在楚悼王元年(前401年)到悼王七年(前395年)之間的葛陵的字形特徵、書風最爲密合,與一般的戰國中晚期的竹書文字特徵很不相同,結合《繫年》編纂成書時代的最大可能性來推測,清華本《繫年》最可能抄成於楚肅王時代到楚宣王前期之間(從字形特徵看,以肅王時代的可能性更大),是《繫年》定型之後的一個早期謄録本。《繫年》和葛陵等材料的比對結果,讓我們看到戰國竹書文字縱向時代性問題是確實存在的,以形體特徵和書風爲基礎的戰國竹書文字分類研究應儘快深入進行。

  • 标签: 清華簡 《繫年》 新蔡葛陵簡 抄寫時代 戰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