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的114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其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应用面罩通气、持续电除颤时长>5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合并冠心病、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面罩通气、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30min、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救心肺复苏患者的复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面罩通气、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年龄>60岁等,临床需根据其因素做好对症干预工作。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心肺复苏急救患者采用优化后急诊护理流程,观察优化后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心肺复苏急救18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别使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两组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急救时间对照中,实验组出车时间为2.31±0.43(min),参照组为4.36±0.64(min);实验组到达时间为17.64±3.83(min),参照组为22.95±4.15(min);(t=8.042,p=0.000)结果有差异。结果有差异。结论:心肺复苏急诊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效果明显,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急诊 院前 急诊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猝死患者实施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对救治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 2017 年 3 月 -2018 年 2 月我院猝死患者 35 例纳入对照组,未实施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将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2 月我院猝死患者 35 例纳入研究组,实施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从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成功率。 结果: 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对于猝死患者实施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可提升临床心肺复苏与急诊抢救的成功率,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救调度电话 指导心肺复苏 院前猝死患者 救治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 POP ),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质量。已证实CQI对CPR患者预后评估非劣效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级气道建立是否影响CQI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376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分为高级气道组和非高级气道组,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高级气道组中CQI [(63.3±20.7) vs (49.7±23.8)]、PETCO2 [19.8 (11.4, 31.6)mmHg vs 8.8 (3.3, 15.8 )mmHg]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0.4和16.3,其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高级气道组CQI[(63.0±21.8)vs (42.2±29.0 )]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1.1。高级气道组与非高级气道组间CQI对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用于CPR过程评估患者预后,其评估效力非劣效于与PETCO2;高级气道建立与否不影响CQI对CPR患者的预后评估。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高质量胸外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行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动脉压及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探讨了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12月于我院就诊的 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急诊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取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有 95.4%的患者发生并发症,和对照组组相比低了 75.16%,组间差异较为明显( P< 0.05)。实验组进行急诊护理后,心率和动脉压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通过采取急诊护理可对心脏复苏患者的康复效果产生明显的提升,提高了患者的修复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影响。方法:选择66例我院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3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行急诊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相关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实验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抽搐、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9.09%)与参照组(36.36%)相比较低,呈现明显差异(P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5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每组均为 26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效果、不良反应(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后患者 康复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运用“七字歌”教学法在警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教学效果。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某警 172 名大三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86 例,对照组采用理论讲授和现场操作演示进行教学,试验组根据指南标准,将心肺复苏流程及注意事项汇编成七字歌, 2 名 导师 配合, 1 名详解 七字歌 , 1 名同时操作带教。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评价操作质量。 结果 培训后,试验组理论、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操作指标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七字歌”教学法显著提高警学生心肺复苏 急救能力 。

  • 标签: [ ] 七字歌 心肺复苏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效果。 方法:本文 选取的 100 例研究病例为 我院收治的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观察与对照两组,每组患者分别有 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 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将最终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详细对比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均显著 提高,全程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均较短,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 数据对比具有明显 差异(P< 0.05)。 结论:通过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效果评价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效果。方法 将 2016年 05月 至 2019年 11 月 于本院就诊的 4 2例心肺复苏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顺序划入常规组与优化组 (n=2 1)。常规组实施常规急救,优化组按照急诊优化流程展开工作,比较患者的急救情况、急救效果及患者抢救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优化组患者接诊至完成分诊的时间、心电图检查的时间及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优化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 90.91%,常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 63.64%,优化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高 (P < 0.05)。抢救两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显著差距,抢救后优化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优化急诊流程, 快速接诊且实施针对性急救处理,能够提升心肺复苏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

  • 标签: [ ] 心肺复苏患者 优化急救流程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病情急重等特点 , 生命体征不稳定 , 易引起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并发症 , 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 , 需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辅助治疗 ,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 提高疗效。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干预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讨论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心脏骤停的患者 120 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行比较,对照组低于试验组,差异上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两组别进行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远比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两组之间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减轻患者烦躁焦虑情绪,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好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 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安全性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心理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120例心肺复苏患者,按入院时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压、心率、抑郁情绪、康复疗效、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动脉压为(7.08±1.15)kPa、心率为(84.79±8.31)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5.88±5.02)分;实验组动脉压为(9.26±1.47)kPa、心率为(97.88±9.46)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1.18±4.32)分。实验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8、8.053、5.497,P=0.000、0.000、0.000

  • 标签: 心肺复苏 患者 急诊 心理护理干预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16 年 9月至 2017 年 9 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 60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 30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 30 例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 96.67 %,对照组为 80.00 %,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 SAS评分、 SDS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对于患者急救后生命体征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 护理干预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急诊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 方法: 抽取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7 月间收治的 58 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参照不同护理模式来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的病例均为 29 例,各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进行对比的是两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 NIHSS 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GCS 评分较对照组高,组间以上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心肺复苏后开展急诊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效果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中选取86例,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均为43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急诊护理干预。统计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康复效果。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7.0%,低于对照组的2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后的GC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能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康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不良反应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中选取86例,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均为43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急诊护理干预。统计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康复效果。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7.0%,低于对照组的2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后的GC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能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康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不良反应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 8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间,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 42例接受常规护理,其余 42例接受急诊护理干预,前者纳入对照组,后者纳入观察组,分析这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差异明显( p<0.05);从对护理的满意度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p<005),差异显著。结论 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