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有报道说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副作用的发生率为70%,最常见的是对胃十二指肠道的粘膜的损害。多年来.有人怀疑NSAIDs可能引起下消化道溃疡,Lang等人曾予证实。NSAIDs诱发的结肠损害,其临床表现、病理过程还不十分清楚。本文报告三例NSAIDs引起的盲肠溃疡,术前诊断不明确,其中一例有急性腹痛,另两例不能除外癌症,均行右侧结肠切除术。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出血梗阻、肿块,诊断依据服用NSAIDs病史、病变局部特殊形态,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盲肠溃疡。作者描述了三例结肠损害的X光照片为肠管扩张,结

  • 标签: 结肠溃疡 非甾体类 抗炎药物 盲肠溃疡 结肠切除术 NSAIDs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研究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效果,同时需要针对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流行病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本文选用的是本院 2016年 6月到 2017年 6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得换 366人进行治疗分析,把患者分为两个组,一个是组服用 NSAIDs药物治疗有 103人,另一个组是未服药治疗患者 263人。结果:通过两组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出血方式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变具体部分分析中具有一定差异性,治疗效果上服药组的患者相对比较没有服药的患者年龄更高,出现胃溃疡和复合型溃疡问题大多都是出现在服药组,没有服药组的患者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比较高。结论:通过治疗研究发现两组患者都需要加强针对性治疗,比如在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认识上,要及时减少不良问题发生。

  • 标签: 上消化道 出血 非甾体 抗炎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UGIB)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间因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6例患者,其中服药组103例,未服药组263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具体部位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1);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1),而未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与服药组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6.24%和65.05%(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和Hp感染状态和上消化道出血史对NSAIDs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影响。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疼痛(Pain)不仅会在精神上给患者带来不愉快,还会给患者造成生理功能上的紊乱,被称为“第五生命体征”,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对镇痛类药物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在临床上人们普遍使的镇痛药物主要为用阿片的镇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其中,阿片镇痛药物尽管具有强效的镇痛效果,但其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让人望而生畏。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效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炎镇痛药物之一。目前,对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对其机制的探讨仍需深入。本文通过对非甾体抗炎药多种镇痛机制的整理及总结,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并开发出更多高效低毒的镇痛药物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镇痛机制 环氧合酶抑制剂 体液免疫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门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使用情况及特点,监测此类药物用药的合理性及药物的利用情况。方法:调取本院2015年全年门诊NSAIDs的处方,计算用药频率(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等,并进行分析。结果:本院使用的NSAIDs口服品种9种、外用栓剂1种,所有药品DUI均小于1。结论:本院的NSAIDs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用药频率 药物利用指数 合理胜
  • 简介:摘要目的概括分析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以便于为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综述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类型、作用机制以及促渗方法,对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研究情况做一个总结。结果与结论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特点,此药物的研究对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透皮吸收制剂 研究概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观察组),患者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同期选择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且1周内没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患者15例(对照组)。结果:非甾体抗炎药服用以后,老年患者通常会在1周内出现消化道出血高峰。非甾体抗炎药服用后早期阶段不会有上消化道出血出现,服用时间越长,则会减少出血量。结论:老年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发生,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老年人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根据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3年间NSAIDS的总用药频度进行不良反应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凝等作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各种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种免疫功能紊乱的炎性疾病以及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等的治疗。其不良反应也呈增多的趋势,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预防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医源性使用中,约有30%治疗有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国内报道NSAIDS诱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占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15%—25%。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4000多万的骨关节患者,因此,合理使用NSAIDS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3年间的NSAIDS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作如下报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 简介:摘要考察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Alzheimer病中炎症反应、外周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测定了各刺激剂及药物对U251人源星形胶质瘤细胞生成NO的影响。分别用RT-PCR法和ELISA法测定了IL-1β对U251人源星形胶质瘤细胞表达和分泌IL-6的影响。结果表明LPS(10ng/ml至10μ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细胞释放NO,100μg/ml的Aβ25-35可明显刺激刺激NO的释放;非甾体抗炎药双氯酚酸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1μg/mlLPS刺激的NO释放,IC50分别为1×10-5mol/L和3.62×10-10mol/L。而IL-1β(5ng/ml至125n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U251胶质瘤细胞分泌IL-6,也可明显诱导IL-6mRNA的表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6的分泌及mRNA表达。1×10-5mol/L的双氯酚酸钠也可抑制IL-6的分泌及mRNA表达。综上表明双氯芬酸钠及地塞米松均可抑制Alzheimer病中炎症反应、外周炎性细胞浸润。

  • 标签: Alzheimer(AD) 双氯芬酸钠(DS) 地塞米松(DEX) 一氧化氮 IL-1&bet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59)与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研究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眼睑充血、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给予干眼症患者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既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又可改善临床症状、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人工泪液 干眼症 临床疗效
  • 简介: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有与抗炎作用无关的抗肿瘤功能: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或其他NSAID可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关于NSAID具体的抗肿瘤机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NSAID作为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于抑制肿瘤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其抑制肿瘤的活性可能与其调节RECK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就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环氧化物酶(cyclooxyg—enase COX) RECK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检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含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NSAID组,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由本研究团队成员根据相关标准重新统一进行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临床分型分级、病理学分型分级和临床转归评价。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85例,NSAID组63例,对照组32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R值对DILI分型和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结果显示,2组患者中不同类型肝损伤者占比和不同级别肝损伤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SAID组和对照组行肝活检者分别为41和142例,结果显示,NSAID组血管损伤型者占比高于对照组[4.9%(2/41)比0(0/142),χ2=7.003,P=0.049],汇管区炎症发生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4%(26/41)比93.7%(133/142),χ2=25.544,P<0.001;43.9%(18/41)比76.1%(108/142),χ2=15.337,P<0.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0%(9/41)比9.2%(13/142),χ2=4.925,P=0.026]。经停药和对症治疗,NSAID组和对照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8.9%(56/63)和92.5%(298/322),痊愈率分别为41.3%(26/63)和52.5%(169/322),均无死亡者,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相似,肝脏病理学特点为汇管区炎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低于而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并可见血管损伤改变。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消炎药,非甾类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病患者中抽取87例,对临床特点和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7例患者中,消化道出血患者28例,未出血患者59例。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发现和年龄超过65岁、联合用药、有基础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有关。在用药情况上,以阿司匹林(低剂量)为主,中高危预防性用药29例。结论:提高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的关注度,重视危险因素,并对中高危患者预防性用药,可以预防消化道出血。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 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雷贝拉唑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94例,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试验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8±0.5)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1.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治疗NSAIDs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临床症状消失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雷贝拉唑 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化性溃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