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ST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抬高性心肌梗死1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曾在我院治疗的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与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各55例,依据有无ST抬高分成两组,针对其临床症状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点,用于心肌梗死的鉴别。结果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心病、吸烟以及心律失常与另一组相比明显上升,但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糖尿病、心绞痛以及胸痛比另一组升高的快。结论针对ST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让我们对这两种病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临床上能够更轻易的区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7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心电图有无ST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临床特征,用于指导治疗。结果ST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大多有糖尿病或心绞痛病史;ST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表现;两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ST抬高性心肌梗死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病史,做好ST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有利于临床治疗心肌梗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与ST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区别、特点及临床特征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00例该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抬高分为两组。其中48例为ST抬高患者作为A组;另52例为ST抬高患者作为B组。对比研究两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检查两组患者结果发现,A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3支病变较多,其余为B组较多,P<0.05;A组CK-MB、cTNT水平低于B组,P<0.05;基础病中,A组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均较多,心率失常为B组较多,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易发生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常伴有心绞痛,常见于多支血管病变。

  • 标签: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临床特征 非ST段抬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与ST抬高型心肌梗死,研究两者之间的区别、特点及临床特征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00例该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抬高分为两组。其中48例为ST抬高患者作为A组;另52例为ST抬高患者作为B组。对比研究两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检查两组患者结果发现,A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3支病变较多,其余为B组较多,P<0.05;A组CK-MB、cTNT水平低于B组,P<0.05;基础病中,A组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均较多,心率失常为B组较多,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易发生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常伴有心绞痛,常见于多支血管病变。

  • 标签: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临床特征 非ST段抬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同期86例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作比较分析。结果ST抬高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但泵衰竭、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显著低于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住院死亡率低(p<0.05),住院4周梗死延展无差别(p>0.05)。结论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功能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 心功能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实施治疗的80例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预后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其中6个月预后为观察组,2年预后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中主要终点事件和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年龄、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心力衰竭、早期的PCI,差异显著(P<0.05)。结论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年龄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心力衰竭、早期的PCI,因此在临床中则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关注。

  • 标签: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预后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ST抬高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4月间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30例及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35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其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数目、性质、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以及伴或不伴有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断、心肌梗死等方面的影像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单发病变以及单支血管累及率在STEACS组中均高于NSTEACS组(P〈o.05),并且心肌缺血以及血管中断发生率较NSTEACS组高(P〈o.05);而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多发病变以及多支血管累及率在NSTEACS组均高于sTEACS组(P〈0.05)。结论:STEACS及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心肌病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对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较大的价值。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 ST段抬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路径单在急性ST抬高型(STEMI)与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2021年1月至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路径单护理),各35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天数更短,进入抢救室时长、心电图完成时长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临床路径单护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治疗策略。方眩收集2001年1月~2010年1月资料完整的NSTEMI患者206例,随访≥6个月,以随访6个月和2年的预后分别为近期和远期预后,记录心血管事件,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联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或)致死性心肌梗死],应用Cox生存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完成6个月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6例(11.27%)、致死性心肌梗死4例(2.82%);93例完成2年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5例(16.13%)、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5.38%)。影响患者班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早期PCI。结论NSTEMI患者预后不佳,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是重要的保护因素,早期PC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肌梗死ST抬高常见疾病心电图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两年间符合心电图ST抬高诊断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40例,总结这些疾病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诊断要点。结果ST抬高可见于多种心肌梗塞病人,并且具有各自心电图特点。结论心肌梗塞ST抬高与心肌梗塞ST抬高鉴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如掌握了每种疾病心电图的特点,并结合临床情况,就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的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 ST 段抬高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ST抬高性与ST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心电图检查结果是否有抬高为标准划分成两组,每组63例。对比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以指导治疗。结果ST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容易合并有心源性休克或者心律失常等,多为单支的冠脉病变;而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多有心绞痛及糖尿病史,患者有冠脉病变弥漫现象,建立有侧支循环,两者死亡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表现。结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容易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发生,通常有反复心绞痛的发作病史,多为多支冠脉病变,侧支循环比较丰富,但是预后比较差。所以,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上应当根据其ST抬高性特征,给予分别治疗。

  • 标签: ST段抬高 非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ST抬高的临床意义及鉴别诊断。资料临床心电图ST在Ⅰ、avL呈下斜型抬高,在V2~V6呈水平型抬高,并与T波前肢融合形成单项曲线,ST在Ⅱ、Ⅲ、avF呈上斜型下移,图未见异常Q波。三天后复查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结论心电图ST抬高必须结合临床与其他疾病所致心电图改变相鉴别。

  • 标签: 心电图 ST段抬高 脑血管意外 儿茶酚胺 心肌酶谱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危险因素.方法:102例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Ⅰ(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ST下移≥1mV数值,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较.结果:CAG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在QTd、cTnI、CRP及ST下移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依次P<0.01;P<0.05;P<0.01;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下移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有这些危险因素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组(P<0.01或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QTd、cTnI、CRP异常及ST下移≥1mV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QT离散度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痛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胸痛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导致胸痛ST抬高的原因。结果经分析,12例原因为急性心包炎,6例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例为急性肺栓塞,3例为变异型心绞痛。结论急性心包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胸痛症状,且会升高心电图ST,由于这些表现相似于急性心肌梗死,因此临床诊断时应格外注意,避免误诊。

  • 标签: 胸痛 ST段抬高 非急性心肌梗死 原因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班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其他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班。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缺血性ST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班对NSTEMI安全有效。

  • 标签: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替罗班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替罗班治疗。结果:通过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秀尔意义(P<0.05)。通过将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进行对比,在血小板聚集率方面,观察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秀尔意义(P<0.05);在血小板水平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替罗班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有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