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椎动脉动脉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椎动脉动脉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的同时闭塞载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动脉塑性病例动脉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动脉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 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患者1男,18岁。刀刺伤左侧颈部,在外院伤口缝合后,于2004年2月2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右侧肢体偏瘫,失语,数小时后意识淡漠。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顶枕部脑梗死,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急诊行左侧顶枕部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意识恢复。术后CT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处有2个假性动脉,大小分别为2.6cm×1.5cm和1.8cm×1cm。动脉颈宽且载动脉受颈部血块压迫而明显狭窄(图1a、1b)。

  • 标签: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椎动脉动脉(VAD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采用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VADAs患者(17个动脉),术后即刻行DSA检查评估VADAs的栓塞程度,随访结束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DSA检查判断动脉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8例,部分栓塞3例;2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出现神经麻痹症状。15例患者术后随访5~24个月,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1例;11例患者完成DSA随访,其中8例VADAs完全愈合,2例稳定,1例复发。结论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VADAs安全、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双支架后释放技术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脉的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椎动脉动脉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情况下动脉介入栓塞治疗需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4例动脉和载动脉闭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及载动脉均不显影。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栓塞2例。1例覆膜支架植入后6个月DSA显示动脉完全不显影。随访3-15个月,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无再出血;DSA随访7例,无复发病例。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椎动脉动脉安全有效,栓塞治疗需根据病人情况、影像学资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弹簧圈 支架
  • 简介:患者男,36岁,以头痛、吞咽困难14d,伴左侧肢体麻木12d,于2004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吞咽反射减弱,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右椎动脉夹层动脉(图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右椎动脉段梭形扩张,约17mm×7mm,近端动脉轻度狭窄(图2,3);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未显影,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代偿;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右椎动脉动脉,决定行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段 左侧
  • 简介: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动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内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人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主动脉这一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1,2]。对主动脉的治疗,患者处于哪一个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将主动脉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病例归入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3]。主动脉患者在亚急性期接受腔修复术的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亚急性期 腔内修复术 中国人口老龄化 影像学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和Tubridge)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个动脉)患者。对手术过程、围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的闭塞情况。结果25例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患者共使用26枚血流导向装置,其中16例使用Pipeline 16枚,9例使用Tubridge 10枚;血流导向装置结合弹簧圈2例;单纯置入1枚血流导向装置24例,置入2枚血流导向装置1例。术后所有血流导向装置均完全覆盖病变且贴壁良好,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对比剂均滞留。25例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3~39个月),其中mRS 0分19例,1分6例;1例术后8个月尾状核出血破入脑室,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中19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3~29个月),OKM分级D级11例,C级2例,B级6例,无动脉复发。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但长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 血管内操作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动脉患者护理措施。方法对24例主动脉动脉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疼痛护理、血压心率观察护理,术前健康宣教,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20例全部成功,未发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主动脉动脉一旦确诊及早急诊和护理,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动脉(VBDA)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VB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影像学检查医师对其行高分辨力MRI(HR-MRI)检查。记录78例疑似VBDA患者HR-MRI检出率、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情况,计算HR-MRI检查对VBD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8例患者经HR-MRI诊断VBDA占比为91.03%,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为9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MRI诊断VBDA的敏感性为95.89%、特异性为80.00%。结论应用HR-MRI诊断VBD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利于提高临床针对此类疾病的检出正确率。

  • 标签: 夹层动脉瘤 基底动脉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椎动脉动脉(VA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VADA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42~74岁,均接受PED治疗。以O'Kelly-Marotta(OKM)分级法评价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动脉栓塞程度;通过观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以评估PE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每例成功置入1枚PED,除1例小脑后下动脉缺如外,其余10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均被置入的PED覆盖且未发生闭塞。围手术期内未出现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术后即刻动脉完全显影10例(OKM A级),体不完全显影1例(OKM B级)。出院时mRS评分10例为0分,1例为1分。1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8.5±6.3)个月,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末次随访mRS评分均为0分。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体完全栓塞1例(OKM D级)、不完全显影1例(OKM C1级),小脑后下动脉均显影良好。结论应用PED治疗VADA安全有效,但由于样本量少、超适应证应用,其推广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椎动脉 血流导向装置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动脉(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再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夹层 椎动脉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动脉(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再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夹层 椎动脉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动脉的诊断、误诊原因。方法回顾6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主动脉动脉临床表现及误诊诊断。结果4例死亡,1例出院,1例转院后治疗出院。结论由于主动脉动脉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易造成误诊,提高对主动脉动脉(AD)的认识及诊断,避免误诊。

  • 标签: 主动脉 夹层动脉瘤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主动脉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实施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得到护理,从而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护理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动脉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我院2020年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依照纳排标准的要求筛选出其中的38名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在治疗期间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干预组(在治疗期间采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组患者来说,干预组中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明显较好,整体感受较好(P<0.05)。结论:主动脉动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治疗中需要重视患者之间的个体化差异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干预的开展,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情况的掌握程度更高,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分析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