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中行内皮层电极置入术,或进行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对致痫皮层进行定位,在显微镜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致痫灶。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无明显癫痫样放电,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电极监测的应用可使癫痫外科手术更为精确。癫痫手术护理配合应根据其手术特点,准确、及时、到位,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癫痫 颅内电极 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应用价值并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监测、电极脑电图监测以及脑脊液检查。分别比较两组脑电图异常率情况以及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情况。此外,根据患者是否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40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70例。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电极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轻度异常率为0.00%(0/110),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组的10.91%(12/110),而脑电图重度异常率与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6.36%(51/110)、56.36%(62/110),均明显高于常规电脑组的25.45%(28/110)、16.36%(18/1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脑电图监测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真阳性以及真阴性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电极脑电图监测,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常规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57.50%、60.00%、59.09%,均明显低于电极脑电图监测的85.00%、84.29%、84.5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应用于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作为临床治疗预后的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颅内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难治性癫痫患者实施电极埋植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实施电极埋植术的护理经验。结果28例患者在术后监测过程埋植电极未出现移位现象,未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并且通过系统护理,除1例因手术切口愈合欠佳延长出院1个月,其余患者均按时顺利出院。结论完善电极埋植术前后的护理措施能最大限度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更准确地定位癫痫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难治性癫痫 颅内电极埋植 护理
  • 简介:摘要:癫痫手术的难点以及重点在于确定癫痫病灶的位置,而正无创法并不能精确的定位癫痫病灶,在手术前于患者内置入电极,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这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提升难治性癫痫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选择于我院在近两年间(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入的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患者均给予电极埋藏技术加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难治性癫痫电极埋藏视频脑电监测护理措施。

  • 标签: 难治性癫痫 颅内电极埋藏 视频脑电监测 护理
  • 作者: 韩海静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7-0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1月39卷
  • 机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线导管在电极埋藏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 2015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 90 例电极埋藏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

  • 标签:   中线导管 颅内电极埋藏 静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极脑电监测辅助下难治性枕叶癫痫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在电极脑电监测辅助下治疗难治性枕叶癫痫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电极脑电监测辅助在难治性枕叶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仅有1例患者视觉层受到轻微损伤,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术后随访1.5年,按照Engel评分,I级3例,II级1例。结论在电极脑电监测辅助下治疗难治性枕叶癫痫可准确定位致痫区,降低癫痫发作次数、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 辅助 难治性枕叶癫痫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肿瘤伴发癫痫的外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伴有癫痫症状的脑肿瘤患者且术后用药依从性较好病例的癫痫控制情况,28例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监测,59例仅行肿瘤全切除术。效果评价应用Engle分级,结果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近期疗效仅行肿瘤全切除术组手术后1周,脑电图复查基本正常27例,占占45.8%(27/59);应用ECoG组手术后1周,脑电图复查基本正常22(22/28),占78.6%。远期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5年,按Engle分级为准,术中应用ECoG监测组治疗与对照组的效果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病变伴发癫痫患者的手术中,运用ECoG监测,对于配合手术医生处理原发病灶及致癫皮层,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 标签: 癫痫发作 皮层脑电图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电极埋植后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定位癫痫起源灶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进行深部电极埋植。其中15例术前无法定位致痫灶者均明确癫痫起源灶所在脑叶,4例术前检查提示为单侧颢叶痫性放电者证实为颢叶起源灶。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开颅手术3例,立体定向脑致痫灶毁损术10例,伽玛刀治疗6例。结果术后疗效按Engel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5例,Ⅴ级1例。结论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电极埋植定位癫痫起源灶的方法具有简单、微创等特点,适用于头皮EEG无法定位者,尤其是对颞叶癫痫的起源灶定侧与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无框架 机器人 颅内电极 癫痫
  • 简介:本文对326例病变患者的BEAM、EEG与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脑外伤、脑动脉硬化、脑炎、癫痫及头痛等以脑机能改变为主的疾病中,BEAM的阳性率高于EEG与CT,但在以脑结构改变为主的疾病中(如脑肿瘤),CT的阳性率高于EEG,而与BEAM相近。说明BEAM不仅能显示大脑功能性病变,也能形象地诊断器质性病变,并能对病变的疗效判断和预后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 标签: 颅内病变 脑电地形图 脑电图 CT
  • 简介:目的:探讨蝶骨电极加睡眠诱发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接诊的有明确癫痫发作史的127例病人行清醒常规脑电图及蝶骨电极和睡眠诱发试验。结果:清醒状态下,46.5%(59/127)的患者常规EEG出现痫样放电,睡眠时63.0%(80/127)出现痫性放电,蝶骨电极阳性率为38.8%(19/49),总阳性率70.1%。结论:脑电图检测中加作睡眠诱发试验及蝶骨电极对提高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癫痫 脑电图 蝶骨电极 睡眠诱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血肿的适应症,注意的问题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技术治疗各种血肿患者84例。结果84例病人高血压脑出血67例。6例脑疝病人术后散大侧瞳孔回缩,意识状态有改善;穿刺针留置时间3~7天。治愈33例(ADL评分100分);42例好转,其中生活自理14例,1例植物人状态;死亡8例,死亡率达9.5%。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结论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血肿的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摘要高压危象是儿童高压的危重状态,常发生于急性高压,为脑疝前兆,需要及时识别和紧急处理。儿童急性高压和高压危象的治疗和预后是关系到儿童远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儿童急性高压和高压危象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识别、监测及干预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冀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 标签: 急性颅内高压 儿童 颅内高压危象 脑疝
  • 简介:目的介绍碰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7月13日收治的1例碰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占位;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为胶质母细胞瘤,次要成分为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阳性的癌组织。结论对于常见肿瘤组织中出现的异常成分应考虑由其他系统转移而来,须详细追问病史并对患者做进一步的体格检查,以避免误诊。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肺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切除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肿瘤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手术时间≥4h患者感染率大于手术时间<4h的患者,P<0.05;伴有脑脊液漏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无脑脊液漏患者,P<0.05;引流留置时间≥24h患者感染率高于引流留置时间<24h的患者,P<0.05。结论?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及引流留置时间等因素是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须得到临床重视,加强预防。

  • 标签: 颅内肿瘤切除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诱发电位以及压检测评估颅脑损伤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sTBI患者共计9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压(ICP)监测,入院后1周,病情稳定后进行动态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观察三种检测方法对患者预后评估的结果,以临床预后情况作为标准分别计算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检测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错误率。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以临床预后作为最终判定依据,根据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对预后的情况判定动态脑电图+BAEP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以及错误率,结果发现三种检查方式联合检验得到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动态脑电图+BAEP联合检查结果,而错误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BAEP、ICP联合应用能够更准确的判断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诱发电位 颅内压检测评估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肿微创清除术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及脑电图预后评估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7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结果 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P<0.05);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更高,且NI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 血肿微创清除术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出血患者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临床疗效 脑电图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采用常规方式行开颅手术的肿瘤患者(常规组)和56例术前或术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后行开颅手术的肿瘤患者(预防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再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组32例(30.5%)术后再出血,预防组7例(12.5%)术后再出血;预防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32例再出血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20例,其中3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二次手术患者中4例恢复良好,4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视力下降,1例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长期植物人状态。预防组7例术后再出血患者中,6例采取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二次手术后遗留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无死亡病例。结论肿瘤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术中压剧烈波动、止血不可靠、术中操作不规范、术后肿瘤残留,而缓慢降压、操作轻柔、术中确切止血及术后保持血压稳定等措施有助于预防肿瘤术后出血。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复查头颅CT可尽早发现出血、及时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肿瘤 开颅手术 脑出血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