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血肿的适应症,注意的问题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技术治疗各种血肿患者84例。结果84例病人高血压脑出血67例。6例脑疝病人术后散大侧瞳孔回缩,意识状态有改善;穿刺针留置时间3~7天。治愈33例(ADL评分100分);42例好转,其中生活自理14例,1例植物人状态;死亡8例,死亡率达9.5%。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结论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血肿的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血肿患者接受穿刺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急性血肿患者100例开展研究,结合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常规组应用传统手术,实验组应用穿刺血肿清除术。回顾分析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血肿患者采用穿刺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手术效率高并且安全稳定,术后并发症风险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压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压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血肿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血肿病人826例,其中62例术后再次继发血肿。结果本组62例继发血肿病人治愈或好转55例,5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状态。结论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血肿包括①原血肿手术部位再出血;②多发性血肿的非手术部位血肿形成;③压骤减致其他部位出血。临床应采取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并强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 标签: 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护理方式和效果。方法选取62例高血压血肿清除术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加强引流管的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6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病情痊愈,35例患者的病情好转,还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变成植物人,其余12例患者在治疗中死亡,治疗有效率达到了74.2%,死亡率为19.4%。结论手术前要注意内科并发症的处理,降低压,手术后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减少感染和并发症,可以提高血肿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颅内血肿 血肿清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损伤及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60例脑损伤及血肿患者,并随机分成常规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进行对比试验,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结果:常规组治愈率60.00%,对护理的满意率73.33%;实验组治愈率83.33%,对护理的满意率93.33%。结论:临床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脑损伤及血肿的预后,辅助提升疗效,能够令患者及家属满意,有临床普及价值。

  • 标签: 脑损伤 颅内血肿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就护理干预对动脉瘤破裂并血肿早期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50例动脉瘤破裂并血肿早期手术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护理后,采用GCS评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并发症方面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观察组GCS评分(9.76±1.42)优于对照组GCS评分(6.12±1.51),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肺部感染,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肺部感染,3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动脉瘤破裂并血肿早期手术患者的护理,需要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各方面均进行一定的干预,同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切实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内血肿 早期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肿的临床介入护理措施。方法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经治疗与护理治愈22例,其中生活能够自理者20例,部分自理者2例,均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死亡2例,治愈率92%。结论有效地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颅内血肿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探索根据CT片进行血肿硬通道穿刺治疗时的定位方法。方法按照CT片分别标出实际扫描时的基线,并以此实际基线进行血肿定位。结果本组590例脑出血中规范基线扫描319例,不规范基线扫描271例;均按照实际基线定位法进行穿刺点定位后行硬通道穿刺,植入穿刺针后进行CT检查。全部病例穿刺针头部均在血肿中心,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结论实际基线定位法可有效纠正不规范基线CT片定位偏差。

  • 标签: CT 基线 硬通道 颅内出血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探究和分析脑挫裂伤合并血肿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综合性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选取的是在2019年1月到11月到我们医院进行诊治的60例脑挫裂伤合并血肿患者,针对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一个组别各有患者30例,其中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护理措施,而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是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然后针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通过对比和有效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等相关情况,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挫裂伤 颅内出血 综合性护理干预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血肿患者的规范护理方法,有效促进病患者痊愈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总结33例脑外血血肿患者临床护理措施。结果除3例入院时间迟而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0例病患者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治愈率达90.9%。结论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以及做好康复锻炼指导,对病人的预后及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手术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穿刺引流术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ReproductiveHematoma,RPHT)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RPHT与未出现术后血肿(Non-PostoperativeHematoma,NPOH),在两组病例、临床特征方面进行比较.结果2组病例比较显示,过早搬动患者、快速输液、呼吸道梗阻和便秘是引起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的诱发因素.结论对于血肿清除术后患者不宜过早搬动,应控制输液速度,预防呼吸道梗阻和便秘,减少RPHT发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再发血肿 护理
  • 简介:重型脑外伤血肿是一种常见的、致命的、可逆的继发性病变。血肿病人病情重、变化快,特别要了解有无原发性意识丧失、意识丧失后是否经过典型的中间清醒期,又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渐进加深,如有中间清醒期,应高度怀疑血肿。严密细心观察病情,及时准确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依据,抓住手术时机,减少救治、护理难度,对提高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外伤 颅内血肿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