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固定治疗婴儿早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7例综合征型早闭患儿,男4例,女3例,年龄3~11个月,平均6个月,4例为Apert综合征,2例为Crouzon综合征,1例为Pfeiffer综合征。用超声骨刀在后采用枕骨结节上截骨方法进行截骨,在双侧颅骨颞枕部安装2个2 cm的延长器,其中4例患儿行双侧人字钛板固定(人字固定组),3例未进行人字固定(未固定组)。均于术后5 d开始牵张进行延长,每日每侧1次,每侧0.4~0.8 mm/d,10~15 d延长期,6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人字固定组患儿同时拆除钛板。均于术前及6个月固定期后拆除延长器前,测量2组患儿额枕周长与头颅指数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头颅畸形都有明显改善,人字固定组患儿后充分延长,而未固定组患儿枕部低平,后形态扁平。2组患儿均无死亡、颅骨坏死、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人字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头颅指数均较手术前降低,固定组术后头颅指数降低20.5%±5.8%,高于未固定组的17.5%±5.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字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均较手术前增加,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增加(2.7±0.4) cm,显著高于未固定组的(1.7±0.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13)。结论后牵张成骨术治疗早闭症患儿时,用钛板固定人字可使后成为一整块板进行后牵张成骨,枕部扁平畸形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后饱满,效果优于未固定人字患儿,尤其适用于严重综合征型的低龄患儿。

  • 标签: 颅缝早闭 骨生成,牵张 婴儿
  • 简介:摘要牵张成骨技术自20世纪末应用于颌面外科以来,因其手术创伤小、耗时较短,且术后效果稳定,已广泛用于矫正早闭畸形。现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早闭的牵张成骨术式种类繁多。为便于患者及外科医师了解各类术式优缺点,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作者对临床常见内置牵张器牵张成骨、弹簧辅助牵张成骨,外置牵张器牵张成骨进行综述,并对其并发症及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估。

  • 标签: 颅缝早闭 骨生成,牵张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压(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TBI患者136例,其中2018年2月及以前收治的患者57例(对照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常规快速血肿清除及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未采取控制性减压),2018年3月收治后的患者79例(研究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手术。对2组患者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迟发性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脑组织暴露时间、关时间、颅骨去骨瓣情况、非计划再次手术及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明确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这种手术模式在救治中的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散大、影像学资料及初始IC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内血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脑组织暴露时间及关时间较对照组短,双侧颅骨去骨瓣率较对照组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较对照组低,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模式的应用能降低sTBI患者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内血肿的发生率,能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或双侧颅骨去骨瓣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控制性减压 预缝式关颅 颅内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行神经内镜条状切除术后辅助矫形头盔治疗婴儿非综合征型早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非综合征型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患儿月龄为(4.1±0.8)个月(3~5个月)。其中,矢状早闭5例,冠状早闭2例,多发早闭1例。8例患儿均于神经内镜下行条状切除术。术后要求佩戴矫形头盔治疗9~12个月,每日佩戴时间≥22 h。佩戴矫形头盔后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头颅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复查头颅形态并测量头围、头颅横径、头颅前后径、头颅指数(CI)、头颅不对称指数(CVAI)、头顶-鼻根-颏下点(V-N-G)夹角,同时留取手术前、后的头面部照片,以评估矫正效果。术前发育商评估异常的患儿术后复查发育商,以评估手术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改善作用。结果8例患儿中,2例行冠状条状切除术,5例行矢状条状切除术,1例行多发条状切除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8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7.5±1.5)个月(6~1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2例单侧冠状早闭患儿的CVAI分别由3.062、3.341降至0.232、0.312,V-N-G角分别由167°和169°矫正为180°和178°,前斜头畸形及特征性颌面部畸形的矫正效果满意。5例矢状早闭患儿中,3例正确佩戴头盔的患儿头颅宽度增加、狭窄的双顶径增宽、CI恢复至0.80~0.89,矫正达到满意水平;2例矫正效果不满意,CI均<0.75。1例多发早闭患儿,头围由400.5 mm增至432.5 mm,三角形头颅逐渐膨隆圆润恢复正常外观,矫正效果满意。术前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1例多发早闭患儿,术后6个月复查发育商正常。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非综合征型早闭的患儿,早期行神经内镜下条状切除、术后辅助矫形头盔治疗既可矫正头颅畸形、颌面部畸形,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系统发育。

  • 标签: 颅缝早闭 颌面畸形 婴儿 神经内镜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 简介:摘要内高压危象是儿童内高压的危重状态,常发生于急性内高压,为脑疝前兆,需要及时识别和紧急处理。儿童急性内高压和内高压危象的治疗和预后是关系到儿童远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儿童急性内高压和内高压危象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识别、监测及干预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冀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 标签: 急性颅内高压 儿童 颅内高压危象 脑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应用于同期矫治先天性早闭症继发眶距增宽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4例先天性单侧冠状早闭继发眶距增宽患儿,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3~8岁,采用额眶前移联合倒U形截骨同期矫治头颅畸形及眶距增宽症。术前通过数字化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头颅模型及手术导板,术中以数字化导板指导截骨,术后通过数字化技术评价其效果。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头颅三维数据,计算前不对称性指数(ACVAI)及眶内壁间距,并通过ProPlan CMF 3.0对术后头颅三维模型和术前模拟进行配准,制作颜色梯度图,判断术后颅骨瓣及眼眶位置与术前设计是否相同。结果4例均按照术前数字化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截骨导板高度吻合,导板的放置未损伤周围组织,截骨时间缩短至1~2 h。术后无脑脊液漏、感染、内血肿及眼球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个月至3年,4例患儿头颅、眶外形都获得很大改善,ACVAI均降至3.5%以下(-1.5%~3.0%),术后的眶内壁间距减小至正常范围(22~28 mm)。颜色梯度图显示,术后效果与术前手术设计模拟效果高度吻合。结论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规范化地应用于复杂先天性早闭继发眶距增宽症的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截骨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为满意的外形。

  • 标签: 颅缝早闭症 眶距过宽 数字化设计 打印,三维 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动脉瘤术后并发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探究脑脊液(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在内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13例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按照感染与否分为内感染组28例、非内感染组185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2组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并分析其与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4 h为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内感染组的CSF水平、血清学指标水平均高于非内感染组,且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与内感染呈现正相关。结论患者的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100 mL以上、手术时间>4 h均为术后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的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可协助内动脉瘤术后并发内感染的诊断。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术 颅内感染 脑脊液指标 血清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高压的临床、CT及CTA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GE750HD-128螺旋CT对25例急性高压患者进行CTA检查,对原始数据进行MPR、MIP、VR重建。结果:广泛性肺挫伤并感染7例、气管支气管纵隔瘘并两肺严重感染6例、4例重症肺炎、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重度脑损伤、1例溺水;急性高压引发原发性脑死亡10例、深度昏迷15例。头颅CT平扫呈广泛性脑组织密度减低及脑室、脑池、脑沟变浅或消失;3例脑内血肿、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发病变。结论:临床可根据高压脑死亡的CTA影像表现指导临床进行疾病诊治。

  • 标签: 急性颅高压 CTA 影像 探讨
  • 简介:摘要特发性内高压症(IIH)是一种以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以伴随的相关临床表现及体征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而内静脉窦狭窄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学界广为接受的一种观点是,内静脉窦静脉狭窄是IIH的病因之一。在多项研究中,90%的IIH患者磁共振成像证实存在横窦狭窄。内静脉窦狭窄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多与内高压症相关,如头痛、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耳鸣等。尽管如此,仍有少部分的脑静脉狭窄患者未患有IIH,此类患者与患有IIH的患者特点存在差异。本文着眼于内静脉窦狭窄的诊疗,并比较各种治疗手段之间的差异。

  • 标签: 脑静脉狭窄 颅内静脉窦狭窄 特发性颅内高压症
  • 简介:摘要:伸缩装置的类型、规格、性能等符合设计可准入进场,一般铺筑沥青路面后才开槽安装伸缩。切开槽宽度应在沥青路面铺筑之前量测确定,铺筑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连续作业,伸缩两边各20m范围内不能停机,保证此段路面平整度。

  • 标签: 伸缩缝 装置 开槽 切缝
  • 简介:摘要: 首先归纳了桥梁伸缩施工的影响因素,包括材料、温度、载荷等方面,而后详细分析了伸缩施工工艺,包括施工准备、切、开槽、伸缩安装、伸缩焊接、混凝土浇筑等,最后对伸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重点论述,以供参考。

  • 标签: 公路桥梁 伸缩缝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分析2019年10月以来收治的2例底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为剧烈头痛,底MRI均表现为沿组织间隙蔓延的异常信号影。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和抗炎治疗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的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了炎症性病变。

  • 标签:
  • 简介:摘要 : 内表皮样囊肿发生率占内肿瘤 1% ,以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 内表皮样囊肿与女性接近,但多见于 20-40 岁人群,随着近年我国医疗技术发展,临床针对 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得到质的进展,手术作为治疗该病主要首选,在内镜及显微手术辅助下可全面切除病变组织,达到保护神经功能目的,本文针对 内表皮样囊肿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进行论述,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肿瘤 显微神经外科 内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内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本次将我院于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70 例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 35 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35 例采取综合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 1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四个维度的生活质量量表( SF-36 )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2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5.7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71% ,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 P < 0.05 )。 结论 内肿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具备推广及使用的价值。

  • 标签: 颅内肿瘤 综合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于我国目前针对内肿瘤的治疗方案一般采取的就是只有能够进行手术切除的就尽最大的能力将其肿瘤进行手术切除,这是目前临床当中对于治疗内肿瘤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因此在手术前的 CT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常见的内肿瘤的 CT 表现进行简单的论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发性低压可出现内静脉窦血栓、内硬膜下血肿等并发症。脊柱硬膜外血肿在自发性低压患者中较少报道。报告1例确诊自发性低压的患者,以直立位头痛起病,并发内静脉窦血栓,出现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脑实质出血。检查发现合并腰段脊柱硬膜外血肿,无明显脊髓压迫症状。经卧床、补液、抗凝、抗癫痫治疗后,患者头痛、内静脉窦血栓情况好转。出院3周后患者再次出现头痛,平卧时无法完全缓解,头颅影像提示新发双侧内硬膜下血肿。停用抗凝治疗,经2次硬膜外血贴治疗后,患者内硬膜下血肿吸收,头痛无再发。

  • 标签: 自发性低颅压 颅内静脉窦血栓 血肿,硬膜外,脊髓 硬膜外血贴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有何护理体会。方法 挑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2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