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但颈椎间隙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加速退变,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1],为此我们应用颈椎全人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颈椎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外科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颈椎病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颈椎节段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颈椎节段的ROM,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颈椎 颈椎病 假体和植入物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5例颈前入路人工椎间盘置换的配合,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方法通过对5例病例的手术配合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5例手术全部顺利成功的完成,无手术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手术护士掌握手术的特点,熟悉手术的物品需求及手术步骤是手术配合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椎前路 人工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 手术护理
  • 简介:摘要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退化性病变,它可以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脊髓病变甚至可能造成四肢运动功能损害、感觉异常等。人工间盘的设计理念之一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另一设计理念是降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它既能保持脊柱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又能避免临近关节受到连累,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实际意义。2013年11月,我科成功为一名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经颈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围手术期的系统、精密的观察和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效果均感到满意,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椎间盘 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收治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 66例,对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中,对围手术期采取全面护理,改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采用前路手术方法,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压迫颈神经和椎动脉,但术后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术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中很好地配合手术,术后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对预防并发症,加速病人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颈椎前路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的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15例,双节段5例。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神经功能状况,并作统计学检验。观察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与椎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假体所在椎间隙的活动度。结果所有病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病人术后症状有明显缓解,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2分。术后随访未见有假体松动、下沉和周围骨化融合,置换间隙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为(4.8±1.7)°。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和部分的活动度保留。

  • 标签: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Bryan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4例(18个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手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充分准备,介绍人工颈椎间盘的知识,指导患者呼吸系统功能锻炼,唤醒试验练习,颈托的佩戴方法;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结果14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期,未发生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后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 标签: 颈椎间盘假体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配合。方法对两例应用Bryan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A两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中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椎间盘置换的成功需要熟练的手术护理配合,中术后均需严格执行消毒无菌技术。

  • 标签: 颈椎间盘置换术 手术室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共计脊髓型颈椎病18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全部患者被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后发现,研究组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和右侧屈曲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PCM人工颈椎间盘(artificalcervicalporouscoatedmotiondisc)置换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PCM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移位 全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 颈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前后的护理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诊治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围期护理,对对照组患者仅在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在odom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5.00%,对照组为20.00%,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围期护理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围术期护理 常规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椎间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7月进行脊髓型椎间病疗效的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ACDF组52例和ADR组48例,ADR组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进行治疗和ACDF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结果:将ACDF组和ADR组患者术前术后邻近节段运动变化测定值、患者颈椎相邻节段退变程度进行对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进行治疗和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进行治疗均有效果,但ADR在维持患者颈椎活动与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脊髓型椎间病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方法124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38—60岁,平均47.2岁,脊髓型颈椎病3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C3/4节段15例,C4/5节段29例,C5/6节段42例,C6/7节段38例,单节段97例,双节段25例,三节段2例;均在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查无绝对手术禁忌症后在全麻加气管插管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大部分患者颈椎病症状消失,颈椎曲度恢复,手术节段椎间盘具有一定的屈伸活动度,无假体下沉、移位及异位骨化情况。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它保留了颈椎椎间关节的运动,维持了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避免了颈椎融合所导致的颈椎的总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退变加快的缺点。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 颈椎病 脊髓型 神经根型 颈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Pfirrmann退变评分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CDR)术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量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ACDR手术并获2年以上随访的120例患者资料,男88例,女32例;年龄(43.86±8.69)岁(范围,27~67岁);单节段置换100例(Hybrid手术9例),双节段置换20例(Hybrid手术3例)。颈椎侧位X线观察HO发生情况,McAfee等级标准评估HO严重度,Pfirrmann评分系统在术前MRI上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权Kappa检验分析Pfirrmann评分系统和McAfee分级系统不同观察者间的评价一致性,t检验比较HO组和非HO组术前椎间盘的Pfirrmann退变评分,卡方检验分析Pfirrmann评分对术后置换节段HO发生率的影响,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该评分与HO组McAfee等级、术后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相关性。根据不同Pfirrmann评分组的置换节段HO发生率,提出ACDR手术的HO风险量化指标。结果120例患者随访(74.08±28.05)个月(范围,31~125个月)。术后2年根据病例数统计,38例患者颈椎出现HO,发生率为31.67%(38/120),单节段置换、双节段置换手术的HO发生率分别为27%(27/100)和55%(11/20);根据置换节段数统计,HO组和非HO组分别包含46和94个置换节段。术前椎间盘Pfirrmann评分,HO组为(3.17±1.08)分较非HO组[(2.52±0.98)分]高2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置换节段HO发生率随术前Pfirrmann评分升高而显著升高(χ2=12.44,P=0.01);HO组术前椎间盘Pfirrmann评分与术后置换节段McAfee等级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与术后ROM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当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3、=3和>3时,术后2年置换节段HO发生率分别为20.55%(15/73)、38.46%(10/26)和51.22%(21/41)。结论颈椎间盘Pfirrmann退变评分与术后置换节段的HO发生率、McAfee等级以及ROM显著相关;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评分可作为ACDR手术HO风险的量化指标。

  • 标签: 颈椎 全椎间盘置换 骨化,异位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ACDR(27例)与ACDF(33例)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至少10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dom标准;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异位骨化(HO)以及AS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ACDR与ACDF两组患者各随访节点的VAS、N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DR组24例(88.9%)和ACDF组28例(84.8%)患者Odom标准获得优或良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43.2°±8.8°,较术前(45.7°±10.4°)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345);手术节段ROM为5.9°±3.6°,较术前(8.8°±3.4°)明显减少(t=3.043,P<0.01);但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36.4°±8.4°,较术前(43.9°±11.1°)明显减小(t=3.095,P<0.01);而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3,P=0.523),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P<0.01)。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HO的发生率为92.6%,高等级HO的发生率为37.0%;ACDR组ASD的发生率为39.5%,低于ACDF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35)。结论Bryan ACDR术后至少10年以上随访取得了与ACDF一致、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整体ROM和保留手术节段RO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SD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邻近节段退变 异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