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治疗中于超声引导下实施神经内侧阻滞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2例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病例,均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内侧阻滞方案治疗,对穿刺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分级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且治疗前后各疼痛分级比较中P<0.05。结论:这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显著提升疗效。

  • 标签: 颈椎小关节综合征 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内侧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为源性头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内侧阻滞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肌内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1 d、7 d、14 d、1个月、3个月分别采用VAS疼痛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加权计算法评定疼痛缓解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2.3±1.1)分、(1.5±0.6)分、(1.3±0.5)分、2.1±1.2)分]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分、(3.8±1.1)分、(4.0±1.5)分、(4.3±1.7)分](P<0.05)。治疗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80%、92%、94%、88%)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5%、58%、55%、50%)(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内侧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源性头痛作用持久稳定,疗效确切。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神经刺激仪 脊神经阻滞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超声引导改良行神经内侧阻滞诊断与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超声侧颈部短轴扫描可以同时看到神经根和小关节外侧缘内侧,采用平面内穿刺技术,能实时显像穿刺针行进过程并将药物注射到靶点,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血管损伤,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准确度高,是传统方法的一种改良。总结其治疗经验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诊断 关节疾病 颈神经后内侧支 侧颈部短轴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神经桥接至尺神经的健侧7神经根移位术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侧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实验组),20例行健侧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的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侧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神经桥接至尺神经的健侧7神经根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电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6例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神经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Ⅱ组)。Ⅰ组根据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术前通过测量颈椎X线片,确定颈椎关节突关节腰部体表投影点,经皮穿刺阻滞手术切口相对应的双侧脊神经而麻醉颈项部;Ⅱ组采用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对呼吸、血流动力学和SpO2的影响,术后12、24、48h疼痛评分与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麻醉优率(74%)明显高于Ⅱ组(42%)(P〈0.05),Ⅰ组手术时间少于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和椎管探查时平均动脉压均升高,且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SpO2均〉95%;术后24、48h的VASI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无严重麻醉不良反应。结论颈椎的后路手术施行神经阻滞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降低脊髓及脊神经根损伤几率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可行性研究 颈椎手术 后路 颈神经后支 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联合下颈部脊神经阻滞对肩部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07~2021.01本院收治的肩部疼痛病患共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于超声引导下开展臂丛神经阻滞)和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开展肩胛上神经加下颈部脊神经阻滞)各3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两组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加下颈部脊神经阻滞对肩部疼痛效果确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值得采用。

  • 标签: 下颈部脊神经后支 肩胛上神经 神经阻滞 超声 颈肩部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胫动脉穿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动脉穿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动脉穿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腰痛中行腰神经内侧不同温度射频热凝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治疗的80例慢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腰神经内侧75°C和 90°C射频热凝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显著,且术后1、3、6个月疼痛评分降低2分以上和ODI功能障碍评分下降15分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腰神经内侧90°C射频热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和提升腰椎功能。

  • 标签: 射频热凝 慢性腰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游离股内侧穿皮瓣再造一侧乳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6例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47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3例,右侧3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对6例乳腺癌患者行一期或二期双侧游离股内侧穿皮瓣移植再造乳房。一期再造3例,乳腺肿块直径2.5~4.0 cm;二期再造3例。术后对皮瓣和供区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切取皮瓣长(24.4±0.5) cm、宽(8.3±0.5) cm、厚(3.4±0.5) cm,血管蒂长度为(8.9±0.4) cm,动脉管径为(1.5±0.4) mm,静脉管径为(1.9±0.3) mm。皮瓣平均质量为235 g(165~345 g)。1例皮瓣供区术后1周出现淋巴漏,经持续负压吸引于2周自行愈合。6例获5~8个月随访,平均5.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下肢功能影响。6例效果均较满意,未发现乳腺癌复发。结论应用双侧游离股内侧皮瓣移植再造一侧乳房效果较好,方法可行,可作为特殊情况下乳房再造的备选手术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穿支皮瓣 股后内侧穿支 乳房再造术
  • 简介: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6具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的走行及在足底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深长8,5±0.3m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皮分布足底内侧皮肤,外径在0.6~1.2mm之问;足底内侧动脉深内侧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深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符合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特殊要求。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 足内侧双叶皮瓣 解剖学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神经内侧阻滞对减轻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髓核摘除术中疼痛的作用.方法选择93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表法分为三节段阻滞组、单节段阻滞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31例,分别用1%利多卡因阻滞患侧单节段腰神经内侧及以手术节段为中心的相邻三节段,并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研究.结果术中及术后3dVAS评分比较,三节段阻滞组<单节段阻滞组<对照组(P<0.05);三组通道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比较,三节段阻滞组<单节段阻滞组<对照组(P<0.05);三组手术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神经内侧以手术节段为中心的相邻三节段阻滞能减轻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髓核摘除术中的疼痛程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效果.关键词腰神经内侧阻滞;椎间孔镜手术;疼痛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8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臂内侧穿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对15例手指软组织脱套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臂内侧穿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2~50岁,平均32岁;受伤机制:机器绞伤13例,机器压伤2例;脱套平面:自拇指掌指关节以远2例,自第2~5指单个手指中末节4例,自第2~5指掌指关节以远全手指脱套9例;左手7例,右手8例;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13例。将皮瓣设计成长条形,皮瓣切取面积5.0 cm×2.5 cm~14.0 cm×3.5 cm。术中将皮瓣的动脉血管蒂与受区手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或者指总动脉做吻合,皮下静脉或动脉的伴行静脉与指背或指掌侧皮下静脉做吻合,皮瓣内携带的臂内侧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做缝接。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感觉及手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6例全手指脱套缺损的患者因末节指骨坏死,伤口愈合不佳,二期行残端修整术保留手指至中节远端。2例拇指及2例中指在术后7~9个月时发生过烫伤及磨破,结痂自愈。术后随访6~28(平均1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感觉恢复至S2~S3;手指外形较好,无一例需二期皮瓣整形,但是指骨间关节总体活动尚好,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15例患者对手部整体外观及功能非常满意;供区线形瘢痕隐蔽,无触压痛及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游离臂内侧穿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软组织缺损,皮瓣设计容易、质地薄,术后手指外形不臃肿,是修复手指套状缺损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脱套伤 臂内侧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内侧毁损治疗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小关节综合症患者,按照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髓核摘除术基础上联合内侧毁损治疗,治疗结束,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腰背部VAS疼痛评分及腰部ODI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而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内侧毁损治疗3天、3个月后,腰背部VAS疼痛评分及腰部ODI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内侧毁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腰痛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腰椎退变性疾病 髓核摘除 后内侧支毁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动脉穿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动脉穿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67岁,平均36.7岁;9例合并骨折,10例合并肌腱外露,7例合并骨外露;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4.0 cm~18.0 cm ×8.0 cm,其中8例携带大隐静脉及隐神经,3例切取深筋膜瓣填塞腔隙,皮瓣旋转160°~180°,供区直接缝合6例,中厚皮移植9例。术后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远端出现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愈合。术后随访5~38(平均16.1)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慢性感染,踝关节有主动屈伸活动;皮瓣色泽及血运良好,均无明显臃肿,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无破溃。结论胫动脉穿蒂螺旋桨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外观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足踝部 修复
  • 简介:腰椎周围韧带和肌肉软组织慢性劳损,导致腰肌创伤性瘢痕和粘连,积累性组织损伤,形成慢性腰痛,多数学者认为这类腰腿痛累及脊神经。据统计70%~80%的人在其一生中经历着一次以上的腰背痛,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目前尚无统一分类,从病因学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 标签: 脊神经后支阻滞 中药治疗 下腰痛 病因学分类 慢性劳损 周围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内踝截骨、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内踝截骨、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距骨骨折(II-IV型)。结果总优良率58.2%,优于临床报道。结论内踝截骨、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距骨骨折显露清晰,保护血运,是尽量减少距骨头坏死,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距骨颈骨折 后内侧 内踝截骨 显露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