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尔病是由马尔所致的局限性或侵袭性真菌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从马尔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了马尔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 标签: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马尔感染性皮肤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范围为29~70岁)马尔感染性皮肤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包括积极清创及彻底引流、促进创面修复、给予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观察护理干预对伤口愈合的效果。结果3例患者经护理后,2处皮肤伤口愈合,5处皮肤伤口好转出院,出院后电话回访,2周后伤口愈合,表面有淡淡的瘢痕,局部皮肤无触痛。结论马尔感染性皮肤损伤,早期应积极清创引流,待清除脓液及腐肉后予苏肤外涂伤口及周围皮肤,可促进创面修复,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可促进伤口愈合。

  • 标签: 皮肤损伤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马内菲青霉菌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菌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播散性马尔感染为首发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2例以播散性马尔感染为首发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岁4个月和6岁。既往均无严重感染性疾病史;均以发热起病,伴有贫血、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腹水,影像学提示肺部有渗出。例1患儿血培养示马尔生长,腹腔淋巴结病理活检可见孢子。例2患儿骨髓培养示马尔生长。两例患儿血病原体二代测序均提示马尔感染。家系全外显子基因证实两例患儿存在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例1检测到基因STAT1杂合突变;例2检测到基因NFKB2杂合突变,父母验证两例均为自发(de novo)突变。两例患儿治疗采用静脉滴注及口服伏立康唑序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临床症状缓解。结论以播散性马尔感染为首发的患儿需警惕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早期及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及病原体二代测序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静脉滴注后改口服伏立康唑序贯治疗马尔可取得良好的抗感染效果。

  • 标签: 马尔尼菲蓝状菌 播散性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儿童
  • 简介:摘要马尔病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病,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表现为局限型和播散型感染,该病多见于HIV感染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近年来,国外非HIV患者感染马尔的报道逐年增加,国内也有散发病例。本文报道1例HIV阴性患者感染马尔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例,以供临床医师借鉴。

  • 标签: 真菌病 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 HIV阴性 肺结核 误诊误治
  • 简介:随着AIDS的全球性流行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大,马尔青霉病将有可能从区域性地方病向更广大的范围扩散。因此有必要对该病进行系统的认识以便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与发病机制、病理学、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诸方面对马尔青霉病的特征进行阐述。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 深部真菌病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马尔篮状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例马尔篮状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检测、免疫功能评估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资料。结果7例患儿中男5例、女2例,就诊年龄0.75~8.75岁。7例患儿均发热、6例咳嗽、4例营养不良、2例丘疹,3例有反复感染病史。体格检查7例均有肝脾肿大、4例浅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降低6例、血小板减少3例。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4例胸部CT表现片状斑片影、胸腔积液、纵隔或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有结节影,2例有空洞。所有患儿通过组织或体液培养出病原,其中组织培养阳性比例2/2,骨髓培养阳性比例4/5。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发现马尔篮状序列比例为3/4;3例骨髓和(或)外周涂片镜检快速发现真菌。免疫功能评估7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均阴性,5例确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中2例高IgM综合征,2例STAT1基因变异,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IL2RG基因变异)。除1例合并颅内感染患儿病情危重放弃治疗,其余6例分别或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其中2例停药复发,1例停药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复发。结论儿童马尔篮状感染临床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呼吸道常见表现多为发热、咳嗽。胸部CT影像学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为结核感染。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有效,但抗真菌治疗停药易复发。

  • 标签: 儿童 马尔尼菲篮状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复发
  • 简介: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或受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马尔青霉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预后常不佳,而早期有效地用药对遏制疾病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马尔青霉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马尔篮状病患者1例。患者男性,55岁,因捕杀竹鼠时手部皮肤破损后发热伴全身骨痛5 d入院。胸部CT示两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影,散在多发模糊小结节影,多处小叶间隔增厚,以两肺中、外带为著,局部呈“铺路石征样”改变;纵隔多发淋巴结轻度肿大,两侧胸腔少量积液。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提示马尔篮状

  • 标签: 肺疾病,真菌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马尔尼菲篮状菌 HIV阴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以及介入治疗、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侵袭性肺部真菌病呈持续增多趋势,但马尔篮状及隐球菌混合感染的报道仍少见。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治困难,且病死率相对较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马尔篮状病组织样本中马尔篮状的载量。方法收集马尔篮状病患者的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马尔篮状载量。结果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篮状载量阳性。病理切片平均载量3.01×104copies(1.07×104~7.26×104copies),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篮状载量4.68×105copies。结论荧光定量PCR能高效检测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篮状载量,对马尔篮状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诊断 病理切片 淋巴结活检组织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马尔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科2003~2009年期间诊治的8名明确诊断为马尔青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皮损组织、骨髓或咽拭子等进行真菌培养的菌落及真菌形态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马尔青霉感染多发生于HIV感染患者或AIDS患者。②皮损可与全身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皮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③多伴有多系统损害。④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损组织病理可以看到典型的"桑葚样"改变。结论马尔青霉感染好发于HIV感染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表现为特征性皮疹,皮损组织、骨髓或分泌物于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皮肤 HIV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篮状(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3菌落形成单位/ml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h后观察结果,同时设阳性对照(仅加TM和培养基,不加药物)和阴性对照(仅加培养基,不加TM和药物)。参照M27-A3方案测定最低抑浓度(MIC)。结果质控株(ATCC22019)MIC均在参考范围内,阳性对照孔TM生长良好。小檗碱MIC范围为32~64 mg/L;氟康唑对非耐药株MIC为2~4 mg/L,对2株临床耐药株为128 mg/L;伊曲康唑MIC为0.06~0.125 mg/L,伏立康唑为0.06~0.125 mg/L,两性霉素B为1~2 mg/L,卡泊芬净为16~32 mg/L。结论小檗碱具有抑制酵母相TM活性的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真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马尔尼菲篮状菌
  • 简介:【摘要】马尔篮状病是由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它是一种温度依赖性的双相真菌,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地区,TSM通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约90%的患者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亦见于因恶性肿瘤、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器官抑制或结缔组织病所导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 SWEET综合征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感染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在2022年10-2023年10-2023年10期间收治的40名艾滋病合并马尔感染的病患,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这一类型的病人以男性居多,而且大多数病人都是在发病后进行了抗病毒的治疗,40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乏力,皮疹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测发现,大部分病人的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血小板均有减少的趋势,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降钙素原,贫血等均有明显增加;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有19例,自动出院的患者有18例,死亡患者人数有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感染的病人以发热为主,同时伴有其它一些症状,有些病人还有血细胞下降及肝功能不全,此病症多发生于CD4+淋巴数下降的病人,给予良性霉素 B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马尔青霉菌(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双相型真菌,可引起全身播散性马尔青霉菌病(PSM)。儿童PM感染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宿主,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为肺组织胞浆病、肺结核或侵袭肺曲霉病等。播散性的PSM进展快,并发症多,如未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死亡率高,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诊断主要包括免疫功能检测、血清标志物、病原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目前尚未有标准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主要的一线用药包括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等。现就儿童PM感染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马尔尼菲青霉菌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青霉病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青霉36例。结果3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青霉病平均年龄35.8岁。马尔青霉感染临床表现呈现非特异性,其中发热86.11%,贫血94.44%,GGT升高69.44%,AST升高63.89%,淋巴结肿大88.89%,脾大63.89%,低蛋白血症83.33%,咳嗽36.11%,皮损30.56%(其中典型改变仅5例,占13.89%),CD4+〈50cells/mm388.89%,骨髓培养(27/27)及皮损活检培养(2/2)阳性率100%,血液培养阳性率69.44%(25/36)。36例经抗真菌治疗,其中29例给予HAART治疗,28例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马尔青霉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长程敏感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 机会性感染 临床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阴性与HIV阳性马尔篮状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5例T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IV确认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统计学处理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75例TSM患者中,HIV阳性85例,HIV阴性90例。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例数分别为71例(83.53%)和73例(81.11%)、50例(58.82%)和47例(52.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0.771,均P>0.05);而呼吸系统症状、体质量下降和皮下肿物分别为62例(72.94%)和81例(90.00%)、73例(85.88%)和56例(62.22%)、1例(1.18%)和16例(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14、12.630、13.737,均P<0.01)。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患者血红蛋白分别为90.50(77.00,113.95) g/L和88.65(72.85, 99.93)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3,P=0.043);白蛋白<30 g/L、CRP>10 mg/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9.41%(59/85)和60.00%(54/90)、94.37%(67/71)和94.19%(8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93、0,均P>0.05);白细胞计数>10×109/L、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53%(3/85)和81.11%(73/90)、80.77%(63/78)和1.75%(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95、82.467,均P<0.01)。结论TSM患者中,HIV阴性组皮下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多见,HIV阳性组体质量下降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多于HIV阴性组。

  • 标签: HIV 马尔尼菲篮状菌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篮状(Talaromycosis marneffei,TM)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6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经结肠黏膜病理证实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合并TM肠道感染组),未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黏膜病理组织特点。统计学处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2例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中,发热、咳嗽、浅表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分别为28例(87.5%)、16例(50.0%)、13例(40.6%)、9例(28.1%)、8例(25.0%)、20例(62.5%)和12例(37.5%),分别高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的11例(34.4%)、6例(18.8%)、3例(9.4%)、2例(6.2%)、1例(3.1%)、8例(25.0%)和1例(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的中位数分别为13.5/μL、0.30×109/L、0.16×109/L、88 g/L、122×109/L和23.5 g/L,分别低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的207.0/μL、1.35×109/L、0.35×109/L、128 g/L、201×109/L和37.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11、-6.191、-4.273、-5.353、-2.974、-6.66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血红蛋白<90 g/L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是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结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非连续性溃疡[31.2%(10/32)]、糜烂[31.2%(10/32)]或两者并存[21.9%(7/32)],少数似肿瘤样隆起灶[15.6%(5/32)];结肠黏膜病理特点是溃疡和(或)糜烂[53.1%(17/32)]、黏膜慢性炎症[46.9%(15/32)]和炎性肉芽肿[43.8%(14/32)],特殊染色可见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27例患者治愈或好转,5例死亡或恶化,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免疫细胞明显减少,结肠病理表现形态多样,可见特征性真菌孢子。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篮状菌 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