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马尔篮状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例马尔篮状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检测、免疫功能评估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资料。结果7例患儿中男5例、女2例,就诊年龄0.75~8.75岁。7例患儿均发热、6例咳嗽、4例营养不良、2例丘疹,3例有反复感染病史。体格检查7例均有肝脾肿大、4例浅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降低6例、血小板减少3例。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4例胸部CT表现片状斑片影、胸腔积液、纵隔或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有结节影,2例有空洞。所有患儿通过组织或体液培养出病原,其中组织培养阳性比例2/2,骨髓培养阳性比例4/5。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发现马尔篮状序列比例为3/4;3例骨髓和(或)外周涂片镜检快速发现真菌。免疫功能评估7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均阴性,5例确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中2例高IgM综合征,2例STAT1基因变异,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IL2RG基因变异)。除1例合并颅内感染患儿病情危重放弃治疗,其余6例分别或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其中2例停药复发,1例停药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复发。结论儿童马尔篮状感染临床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呼吸道常见表现多为发热、咳嗽。胸部CT影像学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为结核感染。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有效,但抗真菌治疗停药易复发。

  • 标签: 儿童 马尔尼菲篮状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复发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马尔篮状病患者1例。患者男性,55岁,因捕杀竹鼠时手部皮肤破损后发热伴全身骨痛5 d入院。胸部CT示两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影,散在多发模糊小结节影,多处小叶间隔增厚,以两肺中、外带为著,局部呈“铺路石征样”改变;纵隔多发淋巴结轻度肿大,两侧胸腔少量积液。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提示马尔篮状

  • 标签: 肺疾病,真菌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马尔尼菲篮状菌 HIV阴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以及介入治疗、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侵袭性肺部真菌病呈持续增多趋势,但马尔篮状及隐球菌混合感染的报道仍少见。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治困难,且病死率相对较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篮状(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3菌落形成单位/ml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h后观察结果,同时设阳性对照(仅加TM和培养基,不加药物)和阴性对照(仅加培养基,不加TM和药物)。参照M27-A3方案测定最低抑浓度(MIC)。结果质控株(ATCC22019)MIC均在参考范围内,阳性对照孔TM生长良好。小檗碱MIC范围为32~64 mg/L;氟康唑对非耐药株MIC为2~4 mg/L,对2株临床耐药株为128 mg/L;伊曲康唑MIC为0.06~0.125 mg/L,伏立康唑为0.06~0.125 mg/L,两性霉素B为1~2 mg/L,卡泊芬净为16~32 mg/L。结论小檗碱具有抑制酵母相TM活性的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真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马尔尼菲篮状菌
  • 简介:【摘要】马尔篮状病是由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它是一种温度依赖性的双相真菌,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地区,TSM通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约90%的患者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亦见于因恶性肿瘤、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器官抑制或结缔组织病所导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 SWEET综合征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蓝状感染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在2022年10-2023年10-2023年10期间收治的40名艾滋病合并马尔蓝状感染的病患,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这一类型的病人以男性居多,而且大多数病人都是在发病后进行了抗病毒的治疗,40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乏力,皮疹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测发现,大部分病人的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血小板均有减少的趋势,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降钙素原,贫血等均有明显增加;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有19例,自动出院的患者有18例,死亡患者人数有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蓝状感染的病人以发热为主,同时伴有其它一些症状,有些病人还有血细胞下降及肝功能不全,此病症多发生于CD4+淋巴数下降的病人,给予良性霉素 B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马尔篮状病组织样本中马尔篮状的载量。方法收集马尔篮状病患者的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马尔篮状载量。结果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篮状载量阳性。病理切片平均载量3.01×104copies(1.07×104~7.26×104copies),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篮状载量4.68×105copies。结论荧光定量PCR能高效检测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篮状载量,对马尔篮状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诊断 病理切片 淋巴结活检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阴性与HIV阳性马尔篮状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5例T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IV确认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统计学处理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75例TSM患者中,HIV阳性85例,HIV阴性90例。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例数分别为71例(83.53%)和73例(81.11%)、50例(58.82%)和47例(52.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0.771,均P>0.05);而呼吸系统症状、体质量下降和皮下肿物分别为62例(72.94%)和81例(90.00%)、73例(85.88%)和56例(62.22%)、1例(1.18%)和16例(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14、12.630、13.737,均P<0.01)。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患者血红蛋白分别为90.50(77.00,113.95) g/L和88.65(72.85, 99.93)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3,P=0.043);白蛋白<30 g/L、CRP>10 mg/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9.41%(59/85)和60.00%(54/90)、94.37%(67/71)和94.19%(8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93、0,均P>0.05);白细胞计数>10×109/L、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53%(3/85)和81.11%(73/90)、80.77%(63/78)和1.75%(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95、82.467,均P<0.01)。结论TSM患者中,HIV阴性组皮下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多见,HIV阳性组体质量下降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多于HIV阴性组。

  • 标签: HIV 马尔尼菲篮状菌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篮状(Talaromycosis marneffei,TM)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6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经结肠黏膜病理证实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合并TM肠道感染组),未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黏膜病理组织特点。统计学处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2例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中,发热、咳嗽、浅表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分别为28例(87.5%)、16例(50.0%)、13例(40.6%)、9例(28.1%)、8例(25.0%)、20例(62.5%)和12例(37.5%),分别高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的11例(34.4%)、6例(18.8%)、3例(9.4%)、2例(6.2%)、1例(3.1%)、8例(25.0%)和1例(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的中位数分别为13.5/μL、0.30×109/L、0.16×109/L、88 g/L、122×109/L和23.5 g/L,分别低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的207.0/μL、1.35×109/L、0.35×109/L、128 g/L、201×109/L和37.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11、-6.191、-4.273、-5.353、-2.974、-6.66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血红蛋白<90 g/L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是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结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非连续性溃疡[31.2%(10/32)]、糜烂[31.2%(10/32)]或两者并存[21.9%(7/32)],少数似肿瘤样隆起灶[15.6%(5/32)];结肠黏膜病理特点是溃疡和(或)糜烂[53.1%(17/32)]、黏膜慢性炎症[46.9%(15/32)]和炎性肉芽肿[43.8%(14/32)],特殊染色可见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27例患者治愈或好转,5例死亡或恶化,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免疫细胞明显减少,结肠病理表现形态多样,可见特征性真菌孢子。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篮状菌 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抗γ干扰素(IFN-γ)自身抗体阳性马尔篮状病(TSM)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54例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T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表现(肺内征象、支气管改变、胸膜改变及肺外改变)。对肺部受累程度进行CT评分,比较肺部不同区域受累程度的差异。结果54例患者中,46例有发热,43例有咳嗽、咳痰,28例有皮肤病变,19例有关节疼痛。实验室检查显示29例CD4/CD8值降低,32例血小板计数升高。54例患者中仅1例胸部CT无异常表现。其余患者胸部CT征象以纤维条索灶(87.0%,47/54)、淋巴结肿大(75.9%,41/54)、散发结节(74.1%,40/54)、片状实变灶(72.2%,39/54)和胸腔积液(59.2%,32/54)最多见,实变病灶多伴有空气支气管征(63.0%,34/54);病灶多呈双侧分布(77.8%,46/54),38例(70.4%,38/54)同时累及周边和中央区域。CT评分提示肺部不同区域受累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HIV阴性的TSM患者临床及胸部CT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抗IFN-γ抗体阳性的TSM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皮损、骨关节疼痛症状。胸部CT以条索灶、结节、实变及胸腔积液为主,淋巴结肿大常与上述征象并存,病灶多呈双侧分布。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临床表现
  • 简介:马尔蓝状病是由马尔蓝状所致的局限性或侵袭性真菌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从马尔蓝状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了马尔蓝状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 标签: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马尔篮状是艾滋病患者中常见的一种机会性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是皮肤、肺和内皮网状系统,但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少见。本研究报道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篮状感染的患者,因发热伴神志改变入院,通过血培养确诊。提示感染科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 宏基因组学测序
  • 简介:随着AIDS的全球性流行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大,马尔青霉病将有可能从区域性地方病向更广大的范围扩散。因此有必要对该病进行系统的认识以便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与发病机制、病理学、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诸方面对马尔青霉病的特征进行阐述。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 深部真菌病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最终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类由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病情进展快、致死率较高的特点。现报道1例AIDS并发HPS,同时伴发马尔篮状(talaromyces marneffei,TM)病、淋巴瘤的患者,以及其诊疗经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9例HIV阴性伴Sweet综合征的马尔篮状病(TSM),及其与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8年确诊的HIV阴性伴Sweet综合征TS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19例HIV阳性TSM患者及107例健康人为对照,检测外周血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结果9例中男5例,女4例,TSM发病年龄38 ~ 60岁。患者均呈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多部位淋巴结肿大、咳嗽、消瘦、贫血。9例均符合经典型Sweet综合征的诊断标准,Sweet综合征皮疹微生物学检查阴性。除马尔篮状感染之外,还合并非结核分支杆菌(6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例)、沙门氏(2例)感染。患者组9例外周血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均阳性,而107例健康人及19例HIV阳性TSM患者均阴性。结论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可能与HIV阴性伴Sweet综合征的TSM相关。

  • 标签: Sweet综合征 干扰素γ HIV 真菌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来自非流行地区且免疫功能正常的马尔篮状病患者,临床表现符合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反应,一度疑诊为过敏性肺炎,后在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马尔篮状而确诊,经伊曲康唑治疗后康复。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为表现的马尔篮状病较为少见,特别是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本例值得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 标签: 肺疾病,真菌性 马尔尼菲篮状菌 HIV阴性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篮状病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篮状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籍贯、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血常规、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4年至2021年共收治艾滋病患者12 165例,其中合并马尔篮状病患者169例(1.4%);各年份艾滋病合并马尔篮状病患者在AIDS住院患者中的占比总体变化不大,分别为1.8%(21/1 149)、1.1%(14/1 307)、1.3%(19/1 446)、0.9%(15/1 610)、1.2%(20/1 626)、1.2%(22/1 778)、1.7%(28/1 624)和1.8%(30/1 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50,P=0.218)。169例患者中,男157例(92.9%),年龄为(37.9±12.2)岁,户籍为江西省者35例,上海市31例,浙江省29例,安徽省17例,福建省14例,江苏省11例,湖南省8例,黑龙江省4例,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河南省各3例,湖北省、山东省、山西省、云南省、广东省各2例,重庆市1例,来自非马尔篮状传统流行区的患者未查询到明确的传统流行区的旅居史。整个病程中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皮疹的患者分别为143例(84.6%)、73例(43.2%)和26例(15.4%);有肺部影像学表现者147例(87.0%);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者94例(55.6%),肝脾肿大者44例(26.0%);137例(81.1%)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23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13.6%,病死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年份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首次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比值比(OR)=3.33, 95%可信区间(95%CI)1.13~9.81, P=0.029)。结论上海市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篮状病的总体变化不大,近两年患病率上升,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受损,无传统流行区旅居史和不以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占比高。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或受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马尔青霉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预后常不佳,而早期有效地用药对遏制疾病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马尔青霉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马尔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科2003~2009年期间诊治的8名明确诊断为马尔青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皮损组织、骨髓或咽拭子等进行真菌培养的菌落及真菌形态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马尔青霉感染多发生于HIV感染患者或AIDS患者。②皮损可与全身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皮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③多伴有多系统损害。④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损组织病理可以看到典型的"桑葚样"改变。结论马尔青霉感染好发于HIV感染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表现为特征性皮疹,皮损组织、骨髓或分泌物于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皮肤 HI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