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听觉技术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与之相关的听觉机制、听力检测、听觉刺激等相关产品问题引起临床医生关注。本文就上述内容予以简述并提出:鉴于听觉机制复杂,数值模型可能是一种可行研究方法;听觉诱发电位反应阈值检测临床价值高,评判测试结果时需参考测试条件;全植入式听觉刺激装置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骨导 听力
  • 简介:听觉装置(bone-conductiondevices,BCDs)目前广泛应用于言语康复领域。本文将BCDs分为传统BCDs,被动驱动BCDs,主动驱动BCDs(穿皮BCDs,经皮BCDs)和口内BCDs等分类,分别阐述其工作原理、适应证及缺陷。由于穿皮BCDs术后皮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美观考虑,今后发展方向为经皮BCDs,其挑战在于设备的效能、长期稳固的连接,对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MRI的兼容性。主动驱动经皮BCDs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仍需相关临床研究支持。

  • 标签: 骨导听觉装置 被动驱动骨导助听装置 主动驱动骨导助听装置
  • 简介:听性脑干反应(ABR)由于其客观性、无创、不需受试者主动配合、不受镇定剂影响等优点.已被作为一种可靠的听力检测工具.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及特殊人群的听力评估。然而人们大多进行气ABR测试来获取大概的气听力.但其结果不能区分听力损失的类型。尤其对于那些不能很好配合纯音测听的人群,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和中耳炎的患儿、智力缺陷人群.确定其听力损失类型一直存在一些阻碍。因此,ABR的检测对于这部分人群就显得尤其重要,但其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就ABR的机制、方法和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骨导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 ABR测试 部分人群 听力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聋患者佩带助听器的临床分析,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

  • 标签: 骨导助听器 耳聋 听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聋患者佩带助听器的临床分析,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

  • 标签: 骨导助听器 耳聋 听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式助听器应用在老年人听力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全年在我院接受式助听器干预的听力障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人数为100例,将其分为两组,为式助听器组和常规干预组,分别采用式助听器方法和常规干预方法,对两组老年患者干预前后智力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听力评分数据差异较小,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给予干预后,与常规干预组患者进行比较,式助听器组患者的听力评分更高,效果更好,数据存在组间差异(P

  • 标签: 老年人 听力障碍 骨导式助听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利用耳机振子、激振器输出振动直接刺激颅骨记录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bone conducted 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BC-oVEMP),为BC-oVEMP的临床应用提供最理想的振动刺激参数;比较振动刺激和气声刺激引出电位波形的参数差异。方法2017年3—5月,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共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20~25(22.05±2.01)岁。声学分析仪采集耳机振子、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信号频谱和瞬态波形,依据国际标准计算得到输出的振动作用力的峰值等效力值(peak-to-peak equivalent force level,peFL)。分析选择可以获得稳定振动刺激的最优参数。20名志愿者同时接受最大输出强度的气声刺激、振动力刺激,记录双侧oVEMP波形及N1潜伏期、P1潜伏期、振幅等参数。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正态分布两组间数值方差齐采用t检验,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数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不同频率的原始声刺激信号经声学分析仪记录到输出振动刺激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输出振动的峰值频率与原始声信号频率一致。相同的原始信号强度时,500 Hz信号对应的频谱图输出峰值最高。原始声刺激参数频率相同时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峰值等效力值随刺激声强度增加而增加,相同强度时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峰值等效力值随频率增加而减小;以500 Hz短纯音输出的峰值等效力值最大,为139.8 dB peFL;同时大于相同原始声刺激信号时通过耳机振子输出的峰值等效力值130 dB peFL。40耳中5耳在气声刺激下未记录到对侧oVEMP电位波,即气刺激和岛刺激的N1-P1波引出率分别为87.5%(35/40)和100%(35/40)。气声刺激和振动刺激N1的潜伏期分别为(11.33±1.05) ms和(10.14±0.38) ms,P1潜伏期分别为(16.24±1.56) ms和(15.65±1.19) ms,波间期分别为(4.59±1.26) ms和(5.55±0.81) ms,左右耳对称性系数分别为12.22%[5.5%,21.85%]和8.74%[3.37%,14.08%],振幅分别为3.07[2.05,4.43] μV和11.96[7.42,14.75] μV;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振幅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500 Hz短纯音原始刺激经激振器获得振动输出能最大,优于B-81耳机振子;与传统气声刺激相比,BC-oVEMP的引出率更高,波形幅度更大,更稳定可靠,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骨导 振动 前庭功能试验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椭圆囊
  • 简介:目的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的比例比人们认识的要高.方法:收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3例(36耳),传导性聋16例(16耳);感音神经性聋11例(12耳),混合性聋6例(8耳),鼓室图为B或C,声反射消失.结果经过4-12周治疗后,传导性聋患者听力改善或恢复12耳,无效4耳;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改善7耳,无效5耳,混合性聋听力改善2耳,无效6耳;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病程的长短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鼓室图能否转为A型是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指标.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 感音神经性聋 传导性聋 听阈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听力下降主要为传导性聋,但部分病人可合并听阈的升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对分泌性中耳炎病人进行听阈观察,以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是否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骨导听阈 临床分析 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感音神经性聋 传导性聋
  • 简介:摘要:耳塞的使用已经有数十年了,可以大致确定其功能,但是它的本质特征一直在进行着调整。目前,美国国际标准AS3.6-1996标准中使用的传导式耳塞的顶端应该有“175×25”的圆形平面。通过连接于听诊仪或者连接到振荡装置,可以检查出传导式听筒的频率特征。校正时,将传导式耳塞与一个力场耦合,测试的主要指标包括:输出电压、电压及谐波。在测试的过程中,研究耳朵会不会对骨骼的传导产生干扰。尽管对于如何安置合适的耳塞位置仍有争议,大部分的听诊者都会把耳塞放在探头的乳突处,这样可以增加骨骼传导的能量。在式耳塞位于乳突处时,其振动方向与听骨链的移动方向是相同的,相比于竖向状态。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动力,这反映了传导听力中听骨链惯量力体系成分的影响。

  • 标签: 听力测试 骨导耳机 放置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纯音听阈测试中两种掩蔽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听力不同程度障碍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对照组患者纯音听阈测试方法为平台法测试,观察组纯音听阈测试方法为阶梯法测试。针对测试时间、听阈、最终掩蔽级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测试时间方面,观察组测试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听阈情况,两种患者在0.25~4.00kHz各倍频的听阈差异不明显(P>0.05);针对最终掩蔽级情况,两种患者在0.25~4.00kHz各倍频的最终掩蔽级差异不明显,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纯音听阈测试中两种掩蔽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均较显著,与平台测试法相比,阶梯测试法使用时间较短。且在不同方面,两种测试方法各有利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 标签: 纯音骨导听阈测试 阶梯法 平台法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将内置型耳塞用于纯音检测屏蔽的可能性。对于慢性中耳炎的病人,其纯音听力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传导在不同工作频段中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显示,使用改良型及 GSI型内置型耳塞后,在0.25-1千赫兹时,传导差异不显著,但在2、4 kHz时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改装插入式耳机 纯音骨导测试 掩蔽困难 听力测试
  • 简介:目的研究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小儿气短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的特点,评价ABR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组1(闭锁组)为16例(21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为5.62岁;组2(对照组)为正常听力小儿15例(25耳)。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为6.1岁。比较两组气、ABR的特点。结果闭锁组气、ABR反应阈值分别为(73.81±7.4)dBnHL和(6.19±4.98)dBnHL,正常组分别为(23.20±4.76)dBnHL和(5.60±5.07)dBnHL。30dBnHL刺激强度下闭锁组ABR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闭锁组气、ABR阈值差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BR可以用于评估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的耳蜗功能。

  • 标签: 听性脑干反应 骨导 气导 短声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小耳畸形合并重度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分期耳廓再造-桥植入术后单侧及双侧助听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双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岁。术前测试裸耳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行颞骨高分辨CT评估乳突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分期耳廓再造及桥植入术)。术后桥开机时、开机后3、6、12、24个月,测试单侧桥助听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安静环境和信噪比5 dB噪声环境下的双音节词识别率);植入骨桥至少3个月后,分别测试裸耳、单侧桥助听和双侧助听(一侧桥+对侧ADHEAR)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采用国际助听器评估问卷和Glasgow儿童获益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主观获益情况。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中9例于耳廓再造术前植入骨桥,6例同期植入骨桥,17例于耳廓再造术后植入骨桥;32例均对侧佩戴ADHEAR。单侧桥及双侧助听的平均纯音听阈均较裸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5),单侧桥与双侧助听阈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环境下单侧桥及双侧助听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t=6.50,P<0.05),单侧桥与双侧助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环境下,双侧助听显著优于单侧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调查问卷显示单侧桥植入及双侧助听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同时合并重度传导性聋患者,单侧桥植入和一侧桥+对侧ADHEAR均可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双侧助听较单侧桥可进一步提高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

  • 标签: 耳畸形,先天性 先天性小耳畸形 外科,整形 人工听觉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粘贴式助听器对单侧外耳道骨性闭锁患儿双耳聆听效应及主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9年1—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0例单侧外耳道骨性闭锁患儿,男、女各5例,年龄5~15岁,平均8.3岁。统一于患侧配戴粘贴式助听器,分别于裸耳和助听状态下行自由声场下听力阈值、安静下言语识别率、噪声下言语识别阈和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测试,并发放主观问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应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裸耳与助听后效果差异。结果自由声场中,助听后听阈较裸耳改善了(21.9±4.4)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P<0.05)。患儿在安静和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总体均有提高(P值均<0.05),当单独分析中枢冗余、双耳抑噪和头影效应时,双耳抑噪效应助听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种效应在助听后均有提高(P值均<0.05)。声源定位能力测试中,有6例患儿助听后有改善,但助听前后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版言语空间特性问卷中,患儿言语感知、空间听力和听力音质及其8项子类别在助听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5);国际助听器效果问卷平均得分为4.1分。结论粘贴式助听器能显著提升单侧外耳道骨性闭锁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先天性耳道闭锁 听觉丧失,单侧性 助听器 骨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有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22年10月~2024年1月收治的55例伴有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资料、治疗方案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有患者在入院以后均给予综合性治疗,34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90.91%。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会出现听力下降,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但是患者听力损伤相对严重,主要表现出耳鸣的临床症状,在确诊以后应当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积极预防,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伴有骨导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疗效 临床特征
  • 简介:语法是语言的三大基础知识之一,任何听说读写活动都离不开语法。语法教学应有效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提高,"三"语法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以学案学,设计语法学习的路径;用问题思,架构语法学习的框架;依情景练,活化语法学习的运用。其中,学案是总领,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和情景是两种方法,而不是两个阶段;应减少多媒体的运用,加强语法教学的建构性和实用性。

  • 标签: 语法教学 “三导” 学案 问题 情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踝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内侧距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行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的25例内侧距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36.5岁(范围:21~47岁)。所有患者于关节镜下评估软骨损伤范围及深度,Outerbridge分级为Ⅱ~Ⅳ度。手术经内踝前内侧切口,行内踝双平面截,下翻截块显露软骨损伤部位,完整切除异常软骨,使用刮勺彻底切除硬化囊壁,将来自同侧膝关节健康软骨移植至距软骨损伤区。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记录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范围:12~36个月)。患者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明显改善,VAS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1.3)分(t=8.13,P=0.00);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62.4±3.3)分升至术后的(88.0±2.4)分(t=-31.51,P=0.00);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9.8±2.7)分升至术后的(85.2±3.5)分(t=-25.50,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为(92.5±1.3)分,术后为(92.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65)。随访中无感染、移植软骨坏死、囊肿残留、截端不愈合、供区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平面截加同侧膝关节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移植,自体 距骨 骨囊肿 骨软骨损伤 截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