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脉闭塞症是指因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动脉闭塞,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闭塞。急性主动脉闭塞较为少见且病情危重,往往伴随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临床上常见的主动脉闭塞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不断积累导致的慢性闭塞,多部位长段或者多节段性闭塞,患者可以出现内脏缺血、下肢缺血或坏死等临床表现。在疾病发展过

  • 标签: 主髂动脉 闭塞症 血栓形成 慢性闭塞 粥样硬化斑块 腔内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主动脉闭塞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41例主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间歇性跛行11例,下肢静息痛12例,合并溃疡或坏疽18例。15例腹主动脉和(或)双侧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单侧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单侧动脉合并同侧股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胭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的旁路移植血管均为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工血管。结果术后40例(97.6%)患者的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术前0.41±0.15升为术后0.89±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5例,随访时间1-5年,本组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总的通畅率分别为93%、86%、80%。结论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主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人工血管 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对68例主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57例采用解剖性旁路手术,11例采用解剖外旁路术。结果死亡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1例结肠坏死,切除坏死肠段并结肠造瘘后治愈;2例合并呼吸功能障碍;1例合并腹股沟切口淋巴漏。其余63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主-股(双股)动脉旁路术是治疗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对于下肢缺血患者必要时行序贯性旁路术。

  • 标签: 主髂动脉闭塞症 主双股动脉旁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主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腔内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主髂动脉闭塞症 勒里什综合征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主-动脉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的针对性的护理观察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2020年2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主-动脉狭窄、闭塞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实验组针对性的护理观察干预,最后观察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无1例出现血栓形成和器官栓塞等并发症,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主-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护理观察干预,可以促使患者更快康复且护理满意度很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主-髂动脉 狭窄 闭塞 介入治疗 护理与观察
  • 简介:目的总结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 标签: 髂动脉支架 人工血管转流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 累积通畅率
  • 简介: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累及动脉的股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了股动脉内膜剥脱及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支架(1.51±0.75)枚,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增加0.54,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0%(8/47),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73.6±384.4)天。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8±2.2)%,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3±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围手术期结果及早期随访效果理想。

  • 标签: 杂交技术 髂动脉 股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动脉闭塞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1例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年龄(69.7±8.9)岁(范围:61~82岁),TASC Ⅱ C级3例,D级18例。所有患者行股动脉内膜剥脱联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ABI、支架类型、围术期及中期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21例患者(21条患肢)均获得手术成功(100%),手术时间(248.8±104.6)min,失血量(134.6±127.3)ml。共植入46枚支架(自膨式裸支架32枚,球扩支架8枚,覆膜支架6枚)。术后ABI(0.59±0.20)较术前(0.31±0.13)增高(P<0.001)。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全身并发症3例,局部并发症4例。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8个月),总生存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4.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9.5%,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复合手术治疗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中期通畅率较高。

  • 标签: 复合手术 髂股动脉闭塞症 股动脉内膜剥脱 腔内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近肾主动脉闭塞病变(AIOD)患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近肾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utherford分级:4级5例,5级9例,6级3例。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保护伞保护内脏动脉,开通病变血管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23%。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后出现狭窄或夹层,其中5例患者植入覆膜支架、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及1例行主动脉开窗技术后显影通畅。15例(88.2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9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12.4)个月,术后1年、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2%及82.4%,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及82.4%,二期通畅率为100%。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经肾动脉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开放手术高危的近肾AIOD病变患者,腔内治疗不失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早中期通畅率。

  • 标签: 主髂动脉闭塞 血管腔内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 D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腔内技术治疗46例(65条肢体)TASCⅡ D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5.7%(44/46),其中球囊扩张(PTA)+支架植入37例,导管接触溶栓(CDT)+PTA+支架植入7例。44例腔内开通的患者中,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提高3级10例,提高2级23例,提高1级8例,分级无改善3例。术后1周患肢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86±0.10比0.34±0.21,t=-15.008,P<0.001]。11例(23.9%)患者出现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术中动脉破裂1例,植入覆膜支架后动脉破口封堵不彻底,予以开放手术治愈;术后2 h迟发性动脉破裂1例,经植入覆膜支架痊愈;逆行开通闭塞动脉过程中斑块脱落导致对侧动脉栓塞1例,经PTA+裸支架植入术治愈;术后患肢出现蓝趾征2例,血肌酐水平升高5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左侧肱动脉血栓形成1例,行开放手术治愈。44例腔内开通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3.1±13.7)个月,术后1、2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5%、87.1%和72.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7.7%、93.5%和88.9%。随访期间2例患者死亡,1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 D型动脉硬化闭塞症切实可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腔内治疗 并发症
  • 简介:慢性静脉闭塞属下肢深静脉闭塞中的局段性病变,发病率高,可导致失用性的静脉性跛行、严重肿胀及溃烂致残,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合理的手术选择至关重要,以建立静脉流出道以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现就手术治疗慢性静脉闭塞的最新进展及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 标签: 髂静脉 闭塞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主动脉闭塞(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治疗逐渐在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导管定向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作为主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方式,可以在复杂病变中达到减容和提高腔内治疗成功率的作用。目前关于CDT的辅助治疗并没有统一的方案,要结合每个患者的病变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目的观察TASCD型主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腔内治疗的36例(46条患肢)TASCD型主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观察腔内治疗成功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变化、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通畅率变化。结果43条患肢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3.48%(43/46);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2±0.16提高到术后的0.83±0.21(P〈0.01);术后随访6、12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67%、90.70%。术中动脉破裂1例(3.03%),术后血肿形成1例(3.03%),未出现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TASCD型主动脉闭塞症创伤小,通畅率高且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主髂动脉闭塞症 腔内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67岁。因"左下肢沉重、酸胀5年,加重15天"于2016年4月4日入院。5年前因左下肢沉重、肿胀在外院诊断为"左下肢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给予"动脉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症状好转。2年前出现症状加重,再次给予栓塞治疗后症状缓解。15天前患者下肢沉重、肿胀再次加重,收治于我院。既往8年前因"左侧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左下肢肿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具体病情及治疗不详。

  • 标签: 动静脉瘘 髂动脉支架植入 左侧股骨颈 术后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
  • 简介: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ARTERY 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利用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动脉的临床结果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IBD技术重建动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和动脉瘤2例,孤立性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合并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为(32.10±9.05)mm。结果植入自制 IBD 和临床试验支架各 7 例。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范围1~42个月)。随访期内1例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其余病例植入的IBD支架均通畅,瘤体无扩张。结论IBD是动脉瘤腔内治疗中保留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瘤 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并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闭塞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一2013年11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暨支架植入术的6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单侧动脉闭塞(3例合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行介入治疗5例成功,成功率83%。5例均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中、术后未出现死亡或致残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年,疗效满意,手术前后踝臂指数(ABI)指数分别为0.25±0.32(0-0.5)和0.9±0.21(0.7-1.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随访期内5病例7枚支架均通畅。结论内膜下技术在动脉闭塞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术前需要充分评估病情,做好开放手术准备。

  • 标签: 动脉闭塞 内膜下血管成形 血管支架 ABI指数
  • 简介:摘要54岁男性患者,突发头晕,前胸壁及上腹部疼痛1天余转入我院,胸腹主动脉CTA提示胸主动脉Debakey Ⅲ型夹层,腹主动脉及双动脉闭塞,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位于真腔,右肾动脉位于假腔。稳定后,急诊行腔内手术,术中造影发现主动脉闭塞,导丝无法上行。反复尝试后,导丝导管艰难开通闭塞段,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烟囱"技术,且腹主动脉置入支架,再行"对吻"技术再通主闭塞段。术后造影显示血流全程通畅。术后3个月复查CTA,主动脉假腔明显吸收,双肾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闭塞发生率较高,临床多为隐匿性病变。非血栓性静脉闭塞是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重要原因,常见有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和非血栓性静脉压迫综合征2种。支架置入是静脉闭塞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应严格把握支架置入指征。支架直径合理选择和精准定位是保证静脉支架高通畅率的关键技术要点。血管腔内超声对辅助静脉闭塞诊断和静脉支架置入有重要意义。静脉支架置入术后需定期接受超声随访,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目前仍有争议。新型静脉专用支架的研发及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静脉支架置入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髂静脉 支架 置入